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从气虚血瘀角度浅谈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0 09:57: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也就是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疤痕形成)[1]。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喘息以及难以控制的刺激性干咳等呼吸衰竭的表现。中医没有与肺纤维化完全相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病机及临床表现大致可归为“肺痿”“肺痹”等范畴中[2]。肺纤维化发展变化符合《内经》所述,“病之舍于肺,名日肺痹,发咳上气”。《金匾要略肺痿肺痈上气病》篇亦指出“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反复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要症状,甚至出现喘息气促、难以平卧,其与肺纤维化的主要症状类似。本人师从老师多年,以下主要为总结的老师对于肺纤维化的认识和心得。老师认为,肺痿的发生发展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病位初起在肺,后逐渐累及脾肾。本病以虚为本,病理基础乃气虚和血瘀。以下主要从气虚、血瘀两个角度来谈谈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关键词:肺纤维化;肺痿;气虚;血瘀

本文引用格式:张怡,谭漪.从气虚血瘀角度浅谈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269.

1气虚

1.1肺气虚


素体气虚,则周身乏力、气短懒言,肺主一身之气,主人体宗气的生成和运行。肺气虚,则主要出现心累喘促,动则为甚。人体之宗气,由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化生水谷所产生的水谷之气相结合成,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体而言,宗气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故对人体极为重要,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则直接决定了所吸入清气的多少,肺气虚则气不足以吸,所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不足,导致宗气生成减少。因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濡养,导致肺痿患者出现肺气不足,气不足则机体营卫失和,不能卫外,机体易受外邪侵袭发而为病。因此,肺纤维化患者病情反复乃至加重,乃肺气虚、营卫失和、失于卫外的表现。

\

 
1.2脾气虚

宗气的生成和运行,决定了机体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以促呼吸。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之谷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合而为宗气。脾脏亏虚,失于运化,则人体谷气化生乏源,宗气不足。脾为肺之母,滋养、濡润肺脏,对肺脏之宣发肃降及摄纳功能起重要作用。机体患病日久,肺气不足,子病及母,则脾气不足,脾脏化生水谷之功下降,谷气减少;或脾气不足,母病及子,则肺气不足,肺脏失于宣发肃降功能。因此,脾胃功能正常,则中焦健运,水谷得化,水谷精微上濡肺脏,肺气得养,肺脏得滋,可使肺脏宣发肃降及主治节等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1.3肾气虚

机体患病日久,肺气亏耗,或肺脏受外邪侵袭,营卫失和,则母病及子,肾气不足;或素体先天肾精不足,均可致肾脏之摄纳功能失常,导致出现呼吸喘促等肾不摄纳之证。“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机体吸入自然界之清气,有赖于肺之肃降功能下达于肾,肾主摄纳潜藏,肾气功能有度,则清气得下,气体才得以正常交换。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功能正常,则呼吸有度。而肾为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肾气强则机体功能正常,因此在疾病后期,素体愈虚,肾元不固,更因注意保护肾脏。

2瘀血

对于肺痿病人,临床上主要会出现以瘀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比如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以及嘴唇发绀等。究其原因,实乃素体患病日久,气血亏虚,气虚则无以推动血行,血不行则出现血瘀。古语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机畅达则血液运行有度。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人体之血运行不畅,血不行则为瘀。人体之宗气上走息道,助肺之呼吸,同时贯注于心脉之中,推动血液之运行。因此,宗气对于呼吸运动及血液循环都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肺气亏虚,宗气不足,致肺失治节,血行不畅,而致血瘀。因此,肺气不足,既导致呼吸功能失常,又致血行瘀滞。正所谓:“初病在气,久病从瘀”。又肺虚日久,子病及母,脾气亏损,气血生化乏源,虚者愈虚,血行更加不畅,瘀阻脉中,影响肺之宣降,则呼吸不畅[3-4]。

3认识和体会

综上所述,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百脉,肺从自然界吸入之清气与脾上输之水谷精气合为宗气,宗气的生成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不足则出现气短、喘息等症状。肾主纳气,肾气不足则摄纳无权,无以助肺吸气,故出现呼吸喘促等病理表现。由此可知,肺痿之发生与肺肾功能关系密切。从病理生理的角度看,肺纤维化的病理过程即毛细血管的增生、扩张、管壁增厚和肺组织的炎性破坏,最终导致肺组织的损伤和肺毛细血管数量的减少。中医讲,就是肺痹脉络郁闭、气血不行。因此,瘀、痰、虚是肺间质纤维化的主要致病因素。机体素虚,气不得行,气血运行不畅,津液散布失权,则导致气滞血瘀,津液内聚,化而为瘀、为痰。

因此,肺纤维化病位在肺而与脾肾关系密切,属本虚标实之症,肺肾亏虚为本虚,外邪、痰浊、瘀血等为标实,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且初期在肺,以邪实为主,中期影响及肾,本虚标实并见,晚期累及于心,五脏阴阳并损,转为喘脱、虚劳重症。综合上述,肺纤维化的中医病机主要是肺肾两虚,瘀血阻滞肺络,治以益气扶正,活血化瘀通络,同时予补益肺肾。因此,标本兼顾,对于病人病情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Katzenstein AL,Myers JL.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clinical relevance of 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J].Am J Pathol,2004,164(6):1989-2001.
[2]刘东振,邓红园.肺间质纤维化中医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3,31(6):151-153.
[3]考希良,张伟.从瘀探讨肺间质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J].中医学报,2012,27(10):1250-1251.
[4]龚婕宁.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理学特点[J].浙江中医志,2001,(4):1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7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