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甚至全世界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病死率高,而对于肝癌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我国近现代医家也已有诸多见解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在改善肝癌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肝癌患者肿瘤活性、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依从性强,是一种值得临床借鉴、推广的治疗模式。本文通过近年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肝癌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癌的中医治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为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因病机;治疗;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韦翠,余学竟,赖国权.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分析及治疗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146-147.
0引言
原发性肝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有着“癌中之王”的称号。据2015年的调查显示,2012年全球新发肝癌患者78.25万(居癌症发病第6位),死亡患者74.55万(居癌症死亡第2位),其中在肝癌发病和死亡患者数上,中国均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1]。肝癌起病常不易被发现,病情发展速度快,预后差,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多数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而且手术后复发转移率高,化疗毒副作用大,对患者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2]。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水平的发展,手术、放疗、介入、化疗、生物治疗等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为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多种选择途径,但是经现代医学治疗后的多数患者仍存在复发率高的风险,而中医药应用于肝癌的治疗经验现已成熟,中药除不仅本身具有抗肿瘤作用,而且具有肯定的放疗减毒增敏作用。在防治肝癌复发、转移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为早期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1肝癌病因病机的探讨
中医的病因发生包括内因和外因两大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前提是正气不足,《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侵袭是发病的诱因或条件,其中正气不足居于主导地位。肝癌属于“膨胀、肥气、黄疸、积聚”等范畴[3],主要因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外邪侵袭、脏腑虚弱、先天不足等多种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日久成积[4]。《中藏经》亦说曰:“积聚、癓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抟,交合而成也。”明确指出正气不足致使外邪侵入可产生癌毒。正虚邪实,肝体失和,肝运失畅,局部气血痰湿瘀滞而发病。故肝癌的基本病机是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毒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在人体正气虚弱之时,气血痰瘀毒湿互结于肝脏而形成肿瘤。且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也认识到,“虚损生积、毒瘀内结”为原发性肝癌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医病机。
2肝癌的中医治法探讨
2.1健脾化痰软坚法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辨证为主,辨病为辅,在肝癌的治疗中亦是如此。早在古代各医家对痰作为肿瘤的重要因素就有阐述。朱丹溪曾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属痰。”即指人体内部成块的异物,它的本质乃是痰,多因痰饮积聚而成。洪荣建等[5]也曾对我国肝癌高发的三个区域的肝癌相关致病因素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分析,得出这些相关的致病因素都与中医的痰有着联系。对于痰的致病性,朱丹溪也明确指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不仅仅是促使肝癌形成的因素,痰的流动性同时也易导致肝癌复发和转移,其在肝癌的发病及病机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对于肝癌脾虚痰盛患者,邓中甲多治以柴芍六君子汤加五苓散为主,佐以海藻、昆布、瓦楞子、海蛤壳、浙贝母等化痰软坚药[7]。
2.2补肾健脾法
肝癌的临床常表现为腹胀、口中乏味、不欲纳食、厌油腻、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大部分早期肝癌患者多无自觉症状,肝癌的表现大多是脾胃受损症状,脾胃虚损日久,导致气滞血瘀,久而成积,脾虚与气滞血瘀,这是肝癌乃至肿瘤发生的基本原理。肾为人体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为脏腑阴阳之根本。这就是所谓的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肿瘤病人中阳虚者较多,阳虚则气化失司,水湿停聚,日久化为湿热之毒,由此可见,脾肾阳虚是肿瘤发病的根本[8]。健脾补肾治法取自“养正积自除”之意,此治法认为对于肝癌晚期的患者,健脾补肾治法效果更优,这个理论源自于尔辛等对李东垣《脾胃论》的全面研究,并且在临床也被广泛应用[9~10]。张景岳说:“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亏虚则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之气无以生,抗邪之力无以长[11];卫外失司,从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而不足以去抵制外邪的侵袭,因此导致疾病的发生。《卫生宝鉴》中所说:“凡人脾胃虚弱,饮不节或食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积聚结块。”由此可见,治虚之根本乃是调理脾肾,后天之本充盛,脾胃功能正常,则饮食得以运化,气机通畅。周荣耀以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丸为主方加减,以补代攻极大地改善了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射波刀治疗后的生活质量[12]。
2.3养阴柔肝法
肝为刚脏,属木喜调达,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理机制是脏腑失调,正气虚弱,邪毒积聚乃成肿瘤,可助火化热,耗伤气阴,原发性肝癌患者在经射波刀等二次打击后,加重了机体气阴的损伤,导致人体正气不足、元气大伤[13]。朱丹溪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体阴而用阳,肝癌病变初期,湿热瘀积肝胆,肝火炽盛,诸邪蕴积日久,则易耗伤肝阴,造成肝阴亏虚;肾乃先天之本,肾阴为诸阴之本,“五脏之气,非此不能滋”,肝肾精血同源,肝阴亏虚,久必及肾,且部分患者素有肾阴匮乏,则肝阴亏损而无以滋生,故养阴在肝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14]。根据肝喜润而恶燥之性,故治肝多用柔肝和肝之法,即所谓“养其肝体,则其用自柔”。即润药柔肝法,润则肝体柔和,肝火肝气常宁静,而不至出现燥烈之象。但若多用柔润肝木之药,则与脾喜燥恶湿之性相反,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柔润之品,应多斟酌病情,适可而止[15]。李佩文教授常治以知柏地黄丸合一贯煎为底方配以香橼皮、佛手等,药性平和理气柔肝且不伤阴[16]。
2.4益气清毒法
《素问》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发病的前提是正气不足,而外邪侵袭是发病的诱因或条件;其中正气不足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中医病因和发病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同样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因也是本虚标实,熊墨年教授认为气虚、热毒、癌毒是导致肿瘤的形成以及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熊墨年创立出益气清毒法治疗肿瘤。肿瘤患者往往是气虚日久加上邪久居,病势缠绵不易去除,因此需要益气与清毒并用,益气重在健脾、补肾、调肝,而清毒又分为清六淫与内生之毒、清癌毒、消积抑癌肿、畅通邪路导邪外出、酌情活血化瘀等步骤,步步逼近递增,时时斟酌病情而潜方用药[17-18]。在早期肝癌的治疗上,瘤邪方炽,正气尚未大虚,宜重在清毒祛邪,适当益气扶正;中期或中晚期阶段瘤毒已盛而机体正虚日重,故应清益并重、攻补兼施;发展至中晚期或晚期阶段患者又经手术、放化疗多重打击,正气遭重创无力炕邪,以致瘤邪肆意流窜,此时当以益气扶正、调理脏腑机能为主,兼以清毒抗癌,清毒应少用以毒攻毒之品,而宜选用清解平和之药,使清毒攻瘤而不伤正[19]。熊墨年教授曾对30例均经病理或影像学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中药治疗并观察,其中包括Ⅱ、Ⅲ期并脏器转移等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正虚瘀结等证型,并分别予以柴胡疏肝散、自拟化瘀消瘤方、一贯煎等方加减,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明显[20]。
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及人们对中医认识的加深,肝癌的多学科协作已慢慢成为一种共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已是大势所趋。对于肝癌的治疗,吴孝雄[21]提出了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三级治则的观点,例如肝癌根治切除术后治则为“预防癌邪复发”,TACE后治则为“护肝、改善症状和人体环境、抗癌”,根治性消融后治则为“预防癌邪复发”;姑息减瘤消融后治则为“抗癌、改善人体环境”,放疗期间治则为“减轻放疗不良反应、保障放疗顺利进行”,放疗后治则转为“护肝护胃、适度抗癌”。其立法和用药主也体现了中医所说的因人制宜与因病制宜,辨病与辨证相互协调。肝癌为本虚标实之候,病位主要在肝脾,由多种因素所致。《难经·七十七难》载:“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主气化水液。若脾肾亏虚,邪毒侵袭,水湿浸渍,瘀毒胶结,日久形成癌肿,并可产生胸水、腹水、少尿、喘、悸等并发症。因此,“治脾肾”对于肝癌及其未病状态下的防治尤为关键,临床用药多采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益气健脾之品,或五皮饮、五苓散、真武汤等利水消肿之剂。应用“治未病”理论运用于原发性肝癌的防治,通过早期发现,及时诊断、防治,达到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防变、防微杜渐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良好作用[22]。贾文霞等[23]认为,肝癌是由于气滞、血瘀、湿浊、痰凝、湿热、热毒等因素胶合,内生癌毒,癌毒袭人,凝滞气血津液,肝胆恶肉生成所致,故祛除相关病理因素,消除癌毒为治疗的关键,即祛有形之邪,使结毒无所依附而消散。现有许多传统名方被大量用于治疗肝癌,如张潇潇等[24]对5年来有关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发现柴胡汤类方剂作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被广泛运用于肝癌的治疗,可以减轻肝癌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在缓解症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肝癌的治疗并非只局限于内服中药,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亦可作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党琳[25]等经过研究发现针灸在缓解肝癌患者抑制癌肿生长、癌性疼痛,减轻患者放疗术后的胃肠道反应,改善患者精状态等方面效果显著。严越台等[26]也通过较多的晚期肝癌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艾灸关元穴和气海穴,2个疗程后治疗组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显著升高,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艾灸可以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徐兰凤通过对比观察单纯常规化疗和麦粒灸加常规化疗患者的血象多项相关指标的变化,发现麦粒灸能减慢血细胞的下降速度和幅度,减轻化疗对骨髓的抑制[27]。
3小结
中医治疗肝癌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的治疗模式,病人依从性好,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免疫、延缓肿瘤进展、防止转移方面优势突出,对患者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意义显著。肝癌的临床表现较多,病因病机复杂,临床上治疗时应灵活运用上述治法,辨证论治,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Torre LA,Bray F,Siegel R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2[J].CACancer J Clin,2015,65(2):87-108.
[2]李宇涛,吴同玉,朱龙,等.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素病理特点研究[J].医科学院,2012,35.
[3]黄元平.中医治疗肝癌的用药思路[A].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中医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肝病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141,(5):30-31.
[4]安佰平.化痰解毒散结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优势与特色研究[D].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12-114.
[5]洪荣健,奚胜艳,王彦晖.基于《丹溪心法·痰》探讨肝癌发病与痰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164-166.
[6]袁菊花,吴煜.肝癌从痰论治[J].新中医,2012,44(3):131-13.
[7]周滢,周萍.邓中甲教授治疗肝癌经验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60-261.
[8]曾霏,李龑.从脾肾治肝癌心得[J].光明中,2013,28(2):351-353.
[9]于尔辛.肝癌的健脾理气方治疗[J].中国肿瘤,2000,9(8):344.
[10]杨小兵,龙顺钦,吴万垠,等.健脾理气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预后[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8):23-24.
[11]程荣菲,武哲丽.原发性肝癌虚、郁、痰、瘀、毒病机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4,34(10):804-806.
[12]张怡,潘新.周荣耀从脾肾入手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举隅[J].中医思想诠释[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0):2533-2535.
[13]陈超.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中晚期肝癌初探[J].新中医,2011,43.
[14]张静,夏宁俊,彭海燕.益气养阴法在原发性肝癌中应用[J].辽宁中杂志,2012,53(8):642-644,657.
[15]戚团结,危北海.危北海“治肝八法”浅析[J].北京中医药报,2012,31(3):179-182.
[16]李园.李佩文教授治疗肝癌的临床经验整理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35.
[17]梁启军,熊墨年.熊墨年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益气清毒”法学术思想诠释[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0):2533-2535.
[18]余炅,唐晓玲,熊林楷,等.熊墨年论肿瘤的中医辨证与治疗[J].中医杂志,2012,53(8):642-644,657.
[19]熊墨年,余炅,熊林楷,等.中医益气清毒法治疗肿瘤阶段应用的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中医药防治肿瘤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601-604.
[20]熊墨年.辨证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5):347-350.
[21]吴孝雄,朱世杰.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三级治则[J].中医临床研究,2017,24:135-137.
[22]刘珍,邓天好,谭达全.浅析“治未病”理论在原发性肝癌调治中的运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6,12:123-124.
[23]贾文霞,赵红兵,陈桂杰,等.肝癌的中医用药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01:121-123.
[24]张潇潇,张莹.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J].中成药,2018,09:2033-2036.
[25]党琳,晁旭.针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8,09:1488-1491.
[26]严越台,沈丹,阮婴丹,等.艾灸关元、气海穴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7):1227-1229.
[27]高珊.麦粒灸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