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的临床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3 13:53: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总结在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技巧的开展,对小儿病患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1-10岁患儿作为此次的分析总结的对象,所有患儿均为我院儿科在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按照抽签法,对患儿进行分组,接受此次有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干预的35例患儿为研究组,另外接受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根据患儿护理后治疗依从性的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分析并总结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在小儿护理中起到的作用。结果对比两组患儿接受一段时间护理干预后治疗依从性的变化,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且数据检验(P<0.05),具备分析价值。生活质量方面,从肢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五方面来看,护理后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整体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且数据检验(P<0.05)具备分析统计价值,护理前,两组数据检验(P>0.05),不具备分析统计价值,不进行比较。结论肢体语言的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增加与小儿病人的沟通效率,从而大大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从而促进病情康复。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治疗依从性

本文引用格式:胡天兰,万娜.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116+155.

0引言

小儿患儿由于年龄结构偏小,理解能力较弱,加之患病期间情绪起伏较大,治疗的配合度极为不稳定,因而也就大大影响了治疗效果,耽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肢体语言的沟通形式中包括有动作、眼神等等,这些交流形式在年龄结构偏小的病患中比语言沟通更有效,更易被接受[1]。此次研究中,我院就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将肢体语言的沟通技巧融入其中,取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选择70例1-10岁患儿作为此次的分析总结的对象,所有患儿均为我院儿科在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按照抽签法,对患儿进行分组,接受此次有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干预的35例患儿为研究组,另外接受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年龄都在1-10岁,研究组平均(6.2±1.8)岁,对照组平均(6.5±2.1)岁。男女患儿人数比例上,两组相同,同样有16例男性患儿和19例女性患儿。患儿的疾病种类各不相同,其中研究组有3例患儿腹泻,5例脑炎,8例急性肾炎,7例肺炎,12例肾病综合病。对照组中腹泻患儿有4例,脑炎6例,急性肾炎9例,肺炎8例,肾病综合病8例。以上基线资料,经过数据检验(P>0.05),不具有统计分析价值,可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对照组:医护人员根据常规护理,为患儿及其家长监护人进行临床宣教、介绍治疗过程、调节饮食结构等护理干预,并告知其常规注意事项。研究组:除上述常规护理外,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期间将肢体语言沟通技巧融入其中。

(1)好的印象是成功的一半。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确保自己仪表整洁、干净,行为举止尽量大方,为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医护人员在行走时切勿匆忙,以免带来紧张感。从容镇定的步伐,专业温暖的笑容,给患者以战胜病魔的信心。

(3)医护人员在护理期间,动作尽量轻柔,并且手法必须娴熟。若通过患者表情或动作察觉出患者的不舒适感,则应该温柔的抚摸患者额头,或轻轻用力捏一捏患者的双手,传递出自己的关心和陪伴,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和紧张感。

(4)医护人员将自己的友善、鼓励、赞赏、真诚通过与患者的目光交流中传递给对方,从而起到安抚患者的作用。

1.3观察指标。根据我院制定的治疗依从性评估表,对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抗拒、部分抗拒、部分依从和完全依从四种等级。若患儿治疗期间表现出明显的恐惧情绪,以至于不断地通过哭闹等方式来拒绝治疗,完全不配合医生,则依从性评估等级为完全抗拒;若患儿治疗期间不断哭闹,拒绝治疗,但是在有父母陪同下情况略有好转,则评估为部分抗拒;若患儿情绪较为稳定,愿意接受治疗,但在治疗开始前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暗示或鼓励才能勉强接受治疗,则评估为部分依从;若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对治疗没有恐惧心理,治疗过程也没有哭闹等行为,则评估为完全依从。患儿的依从率为部分依从和完全依从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百分比[2]。干预前后均从肢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五方面对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将此次录入70例患儿的临床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完成数据分析,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采用χ2检验,P<0.05具备分析价值。患儿生活质量得分情况选择t进行检验,结局以(±s)形式体现,最终检验结局呈现P<0.05,数据具有探讨分析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的比较。根据之前制定的治疗依从性评估标准,研究组患儿部分依从和完全依从的人数均多于对照组,且数据检验(P<0.05),具备分析价值,见表1。


\
 

2.2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从两组患儿肢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五方面的评分来看,护理后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整体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且数据检验(P<0.05)具备分析统计价值,护理前,两组数据检验(P>0.05),不具备分析统计价值,不进行比较,见表2。


\



3 讨论

小儿患者由于表达能力弱,心智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因陌生的治疗手段而产生极度恐惧的心理,然后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自己拒绝治疗的情绪[3]。此时若不能及时安抚患儿,不但会延误治疗,还有可能因患儿过分的哭闹而加重病情[4]。此次研究中,肢体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5],医护人员通过肢体动作、眼神、表情等方式,向患儿传递善意,拉近二者的关系,从而降低患儿的抵触情绪[6]。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数据检验(P<0.05),具备分析价值。从生活质量变化来看,研究组患儿通过护理肢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五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且数据检验(P<0.05)。护理前,两组数据检验(P>0.05),不具备分析统计价值,不进行比较。此结论和邓慧芳[7],等人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通过肢体动作,能够弥补语言沟通的不足,帮助医护人员建立与小儿患儿之间的沟通桥梁,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促进病情康复,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宝焕.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2(03):114-115.
[2]刘昕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0(09):92-93.
[3]陈华英.小儿护理工作肢体语言沟通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J].母婴世界,2016,3(16):127-127.
[4]郭玉焕.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的临床效果[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11(3):125-127.
[5]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0(24):89-90.
[6]唐敦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0):4074-4075.
[7]邓慧芳.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17(6):130-1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2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