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在糖尿病治疗中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6 15:43: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糖尿病患者治疗中采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接收的糖尿病患者200例,按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为参照组、治疗组,各组患者均有100例,前者采取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后者采取连续皮下泵入输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血糖与尿糖达标时间、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糖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生活质量均优于治疗前,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性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尿糖达标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糖尿病时采取胰岛素连续皮下泵入输注与皮下注射治疗均可获得可靠的效果,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但与胰岛素皮下注射相比,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连续皮下泵入输注能减少尿糖与血糖达标时间,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治疗效果;血糖水平

本文引用格式:陈鹏,崔清明.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在糖尿病治疗中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159+162.

0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内分泌疾病,致病因素较多,例如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基因[1]与微生物感染等,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功能减弱[2]及抵抗能力降低,因此会出现脂肪、糖与蛋白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病症。糖尿病患者除了会出现高血糖症状外,还会出现消瘦[3]、多尿与消渴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将会诱发诸多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治疗十分必要。胰岛素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但给药方式不同,获得的效果也各不相同。现就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的临床价值展开探析,汇总如下。

\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例患者均证实患有糖尿病,入组时间由2016年10月开始,到2018年10月结束,均分为两组,参照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60-84岁,平均(70.59±4.62)岁;体重49-76 kg,平均(58.72±9.86)kg;病程0.5-27年,平均(10.25±1.67)年;疾病类型:59例Ⅰ型,41例Ⅱ型。治疗组男70例,女30例;年龄61-82岁,平均(70.63±4.10)岁;体重51-75 kg,平均(58.83±9.90)kg;病程1-26年,平均(10.59±1.43)年;疾病类型:60例Ⅰ型,40例Ⅱ型。所选患者经诊断全部确诊为糖尿病,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精神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严重脏器病变者排除。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和疾病类型对比差异性小,满足研究指征(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国药准字:S20133006;型号:100单/mL,3 mL/支(笔芯)3 mL/支×1支/盒;生产厂家: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制造)皮下注射治疗:于患者三餐前30 min经皮下注射药物,用药占比为2:1:2,起始用药剂量为每日0.45 U/kg,应用罗氏血糖仪对患者末梢血糖值进行检测,并结合血糖值变化有效调节基础注射量,包括调节三餐前追加量,另外,还需持续进行基础治疗,例如降脂、改善血循环以及控压等。

1.2.2治疗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S20153001;型号:3 mL:300单位(笔芯)3 mL/支×1支/盒;生产厂家: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制造)连续皮下泵入输注: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剂量,通过皮下将针头埋置1 d并连接导管,经胰岛素泵将胰岛素持续泵入患者体内,通常于进餐前输注,每日注射总量为0.5 U/kg,三餐前均分。采用罗氏血糖仪密切监测末梢血糖值,依照监测结果调节基础注射量与三餐前追加量,另外,还需坚持采取基础治疗。

1.2.3两组均连续治疗两周。

1.3效果观察。①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h血糖水平;②观察两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与尿糖达标时间。

1.4调查指标。参考《WHOQOL-BREF》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调查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主要调查指标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功能、活力与情感状态,每项调查指标总分均为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5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2.0处理数据,(±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t验算;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水平分析。治疗前,参照组空腹血糖水平为(9.20±2.20)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为(13.23±3.50)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为(6.02±1.39)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为(8.75±1.40)mmol/L。治疗组治疗前的空腹血糖水平为(9.25±2.16)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3.47±3.42)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为(5.97±1.33)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为(8.10±1.24)mmol/L。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参照组血糖水平接近于治疗组,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空腹血糖达标时间分析。参照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为(10.24±3.64)d,尿糖达标时间为(9.72±1.40)d;治疗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为(5.35±2.48)d,尿糖达标时间为(8.05±1.28)d。两组空腹血糖和尿糖达标时间相比差距较大,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

2.3生活质量分析。治疗前,参照组躯体健康评分为(68.95±10.73)分、社会功能评分为(69.82±9.83)分、活力评分为(70.13±9.73)分与情感状态评分为(69.94±9.50)分;治疗后上述指标依次为(89.51±5.34)分、(88.92±6.05)分、(90.88±6.55)分、(91.05±6.41)分。治疗组治疗前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分值为(69.01±9.96)分、(70.70±9.76)分、(69.06±9.81)分和(70.11±9.86)分;治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89.95±4.52)分、(89.23±4.60)分、(90.41±4.47)分与(91.58±4.09)分。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与治疗前对比均得到改善,但组间相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长期以来,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措施是注射胰岛素,尽管此种治疗方法能使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但患者自主操作性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胰岛素泵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中,这种治疗方法能简化操作过程,实用性较高。有学者指出,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糖尿病酮症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采用胰岛素常规治疗尽管能使患者上述症状得到一定缓解,但治疗时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输注量不稳定影响到单位时间效用。胰岛素泵是参考机体胰岛素分泌生理特征制造的,治疗时能使胰岛素剂量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保障血糖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如此一来,不仅能积极防治并发症,还可迅速控制临床症状,改良患者的预后。在本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采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采取胰岛素连续皮下泵入输注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与参照组均较为接近,P>0.05,说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效果可靠,能降低血糖,改善生活质量;另外,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尿糖与空腹血糖达标时间较参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说明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势更明显,能使患者的临床指标得到快速恢复,进而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姚恒助等[15]研究指出,临床以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常采取胰岛素注射治疗,但这种方法操作性不强,随着临床相关研究的开展,胰岛素泵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且优化了常规输注的操作过程,其能利用一条软导管连接于机体皮下埋置的针头,将微量药物持续输注到人体中,进而达到持续降糖的效果,能全天控制患者的血糖值处于稳定状态,因而采取这种方式治疗能减少药物泵入剂量,加速血糖、尿糖达标,安全性高。

总之,门冬胰岛素30注射连续皮下泵入输注治疗糖尿病效果可靠,优于皮下注射治疗,能使患者的血糖及尿糖水平快速达标,建议大力推广。
\
 
参考文献

[1]张瑾,卢红.探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91-92.
[2]韩颖.关于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的效果对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958.
[3]胡文华,王伟伟.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效果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7):1065-10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6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