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了解中药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改变人们对中药无毒副作用的普遍错误认识,促进安全、有效的使用中药。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综合。结果正确认识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结论改变人们对中药无毒副作用的普遍错误认识,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中药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药源性疾病。
关键词:中药;药源性疾病;影响因素;预防
本文引用格式:范成明,张胜素.中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205,215.
0引言
随着现代医药的迅猛发展,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支持,传统中医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中药(饮片、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1-2]。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危害。因此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导致医源性疾病发生,对临床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1药源性疾病概况
药源性疾病是指因药品不良反应致使机体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而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即程度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的机体器官、功能发生障碍则称为药源性疾病,是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是药物固有药理作用的增强和延续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
药源性疾病作为药品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应引起重视,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就掌握了许多药物的毒副作应,懂得了通过对药物的炮制加工和控制用量来避免药物毒副作用,并总结出药物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配伍禁忌,减轻和避免中药的毒副反应。近年来,随着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研发与投入临床使用的增加,由中药引起的药源性伤害事件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年(鱼腥草事件);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致人死亡事件;2009年新疆发生的“糖脂宁胶囊”致人死亡事件等[3]。一系列的药源性伤害事件的发生即伤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引起人民对中医药安全的质疑。
2中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2.1药物本身因素
中药含有多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鞣质、皂苷、生物碱、挥发油、色素等大分子成分,由于中药材或药物自身成分的复杂性、特殊性和产地差异、加工炮制方法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毒性有很大差别。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药物原型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损害导致医源性疾病。
2.2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素质及不同生理病理状况的人群对药物的敏感性与耐受性不同,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极易诱发药源性疾病。
2.3辨证失误,选药不当
中医辨证是用药的前提和依据,目前中药绝大部分为西医使用,医师很难掌握辨证施治的技巧,盲目只按病名或症状使用中药,辨证失误自然会造成选药不当,如实者实之,寒者寒之,虚实不明,寒热不分,违反了“中成药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的相关规定[4]。虽然在正常剂量下,也会存在发生药源性疾病的风险。
2.4药物的不合理配伍
中药的合理配伍及组方,可使药物的作用相互协调、降低药物毒性、增强疗效。不合理组方或违反“十八反、十九畏”配伍或不合理的中西药联用,则可能会产生拮抗作用,导致药物疗效降低,甚至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
2.5剂量不当及超疗程用药
错误地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而盲目增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药物在正常剂量与规范合理应用的情况下发生药源性疾病很少,但在超剂量、超疗程或正常剂量长时间使用,可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几率。
2.6中成药生产加工存在的问题
中草药一般不直接用于调配和制剂,必须经过加工、炮制、提纯等步骤。若炮制、提纯达不到要求,不但达不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还会增加药物的毒性。中药制剂一般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活性成分复杂,制剂过程中杂质不易去除,其中的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杂质及添加剂、稳定剂、着色剂等,都可能成为致敏原,诱发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甚至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2.7医务人员素质问题
医院不重视临床中药工作,目前多数综合性医院对临床西药学较重视,对中药学工作开展重视不够,中医师、中药师专业人才缺少,且没有单独的中医药科室,大大限制了中药学工作开展。中医师、中药师业务基础差,知识面较窄,培训、进修机会少,甚至不了解中药本身处方组成,不能熟练从事临床中药工作,只是简单地关注中药处方调剂时的药名、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无法正确评价和辨证地使用中药以及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极易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
2.8忽视特殊体质群体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对药物的耐受性不一样,若忽视该群体的存在,有些中药一般人使用是安全的,但妊娠妇女、老人、儿童及过敏体质的患者是慎用或禁止使用的,否则会引起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从而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
3中药致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3.1按照功能主治,严格辨证用药
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病因等情况,辨证论治,按照药物的功能主治开具使用,才能避免中药错诊误用,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
3.2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情况及疾病史评估用药风险
老年人基础病较多往往涉及多种症状或疾病并发,且经常联合多种药物,婴幼儿对药物敏感度高,血脑屏障、肝功能发育不良,各种器官功能尚不健全,对药物的解毒与排泄能力低下,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5]。因此婴幼儿用药的潜在风险比成人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
3.3谨慎选择使用中药注射剂
在使用时控制输液的剂量及疗程,配置浓度不宜过高和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若输液的浓度过高和速度过快,会增加不良反应和医源性疾病发生率。
3.4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与禁忌
在病情复杂的患者中,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与禁忌和相互作用,了解药物组成,避免重复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叠加效应[6]。
3.5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与处理
药师不仅要做好“四查十对”,同时还要强化“三告知”[7]。即告知准确的用药时间;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特殊人群患者如老年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应给予针对性地告知用药方法与强调用药禁忌,做到早发现与早处理,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发生。
3.6加强中药的储存管理
严格按照中药的储存条件要求进行储存、保管,防止药品变质,保证药品的质量,进而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品。
4结论
总之,由于现在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国家重视,中药方面新药研制速度加快,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多,不合理用药现象也相应增多[8]。因此我们应了解中药导致的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正确使用中药,减少因不规范使用或滥用中药产生的药源性疾病,更好地发挥每一种中药的作用,保证救治疾病疗效,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耀华,吴佩霖.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113.
[2]林建群,何荣连,章灵兮.中成药临床应用安全性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2):1319-1321.
[3]池里群.对中药药源性疾病及中药不良反应的探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74-7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第30号)[Z].2010-6-11.
[5]杨泽民,邓剑雄.药品不良反应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2-32.
[6]信香兰,董海伟.强化三告全面提升药房工作质量[J].医院管理,2007,4(1):137-138.
[7]侯连兵,秦飞.中药药源性疾病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药师,2015,16(8):1320-1324.
[8]周娜娜.中药制剂在临床使用的注意要点及相互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4):88-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