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针灸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30 08:48: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十年来肠道菌群相关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针灸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方法之一,具有简便效廉的优点。针灸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推测通过针刺与糖尿病相关肠道菌群联系密切的穴位治疗糖尿病,缓解糖尿病程进展,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糖尿病;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针灸

本文引用格式:宋敏灵,秦可菁,邹勇,等.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针灸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78-79.

0引言

糖尿病(DM)是人体胰岛素分泌或作用不足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糖尿病分为1型,2型及妊娠期糖尿病。1型出现在儿童时期,2型糖尿病(T2DM)是以高血糖和脂代谢异常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在任何年龄发展,大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在孕妇身上[2-3]。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的第8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4.25亿成人(20~79岁)糖尿病患者,而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1.14亿,位居世界第一[4]。我国糖尿病以2型为主,I型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2013年全国调查中T2DM患病率为10.4%,男性高于女性(11,1%比9.6%)[5]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中国18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6]。

\

 
1糖尿病并发症及危险因素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血管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并发症[7]。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糖尿病相关疾病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8]。高血压、DM家族史、冠心病、爱吃甜食及吸烟饮酒是我国T2DM发病影响因素。其中DM与高血压、冠心病等互为危险因素[9]。

2糖尿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糖尿病归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医学心悟·三消》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讲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10]。传统理论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岳仁宋[11]从脏腑功能受损、气血津液虚滞、分期论治等角度提出观点,由此构成了一经一纬2条病机主线。白晓寒[12]从阴阳气血论、痰湿热毒论、分期病机论等角度总结病机。潘赐明[13]认为胰岛功能减退是糖尿病(DM)发病的重要机制糖尿病发病与脾肾密切相关。气阴亏虚为糖尿病胰岛功能减退的根本;痰浊、血瘀则是病理产物,属诱发因素。治疗时,可根据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出现的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或阳虚辨证施药;若兼痰浊血瘀,则辅以活血化痰。赵进喜[14]认为糖尿病并发症则存在络脉瘀结,“微型癥瘕”形成病机,应重视散结消聚治法。

3肠道菌群研究

人类肠道菌群包含1013~1014个微生物,其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人体基因组大致有2.3万个基因,而肠道菌群基因组大概有3.3百万个基因,150倍于人体基因组[15]。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肠道稳态。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稳态失衡将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16]。现代医学证实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肠道菌群的失调会激活脂多糖形成炎性状态,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17]。有研究分析显示Ⅱ型糖尿病患者以中度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为特征,Ⅱ型糖尿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在门类和属类之间有显著地变化。糖尿病人与非糖尿病人相比,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而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高[18]。就肠道菌群失调中医病机而言,赵进东[19]认为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与肾、脾、肝、肺密切相关。如肾乃先天之本,水火之宅。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肠道有益菌数量不断减少,有害菌数量明显增多,与肾中精气的变化呈线性相关,为“肠-肾轴”理论提供依据。贺三美[20]认为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病因不外乎四类: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大量研究证实,调节肠道菌群、补充益生菌可以调节血糖,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可能会调节糖类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防治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21]。

4针灸对肠道菌群影响

针灸是祖国传统中医治疗疾病方式的一种。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之间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的双向交通通路并借助于各种神经递质、免疫信息等来实现与大脑互动。针灸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的一系列功能发挥调节作用是其治疗疾病的机理之一[22]。针灸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针灸通过不同穴位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有益菌群的含量,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23]。目前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疾病主要有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等)、肠道类疾病(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等)、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等[24]。

5或许通过针刺菌群失调相关穴位治疗2型糖尿病

目前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疾病主要以肠道类疾病为主,治疗代谢性疾病,其中以肥胖病居多,对糖尿病的治疗的研究较少。尹真祯[25]发现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的经脉、穴位筛选在整体高频穴位筛选中出现频率≥10%的穴位依次排序为:三阴交59%、足三里57%、脾俞41%、肾俞38%等。糖尿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是变形菌升高,产丁酸菌降低[26]。今后课题组可以从通过针刺以上穴位是否对变形菌、产丁酸菌产生影响,进行关联性研究,明确相关通路及作用机制。为发挥祖国针灸医学的优势治疗糖尿病,缓解糖尿病病程进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糖尿病的直接或间接经济负担提供新的思路。

\

 
参考文献

[1]夏中尚,杜正彩,侯小涛,等.基于755首中药处方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的研究[J].中草药,2018.
[2]修良昌,覃继恒,赵小蕾,等.2型糖尿病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6,14(7):149-152.
[3]Shakeel P M,Baskar S,Dhulipala V R S,et al.Cloud based framework for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using K-means clustering[J].Health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2018,6(1):16.
[4]杨文英.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J].SCIENTIA SINICA Vitae,2018,48(48):847.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6]阎德文,何新连,陈国娟.2型糖尿病的无药缓解治疗及机制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32(11):972-976.
[7]杨欢,程笑,王月华,等.糖尿病并发症中血脑屏障功能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6,51(2):86-90.
[8]朱平,许樟荣.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医刊,2017,52(02):1-4.
[9]符健,韩耀风,王萌,等.中国居民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06):1303-1307.
[10]赵建群.古今消渴病病机认识分化探究[J].新中医,2017,49(2):150-152.
[11]曹立虎,岳仁宋,齐方洲,等.糖尿病中医病机探微[J].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48-1049.
[12]白晓寒,黄延芹,徐云生.现代医家对糖尿病中医病机的认识[J].光明中医,2015,30(1):206-209.
[13] 潘赐明,吴元洁.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减退中医病机探讨[J].新中医,2018,50(5):219-221.
[14] 赵进喜,王世东,黄为钧.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述评[J].世界中医药,2017(1):10-15.
[15] 黄秀艳,曾耀英.肠道微生物群的病理生理学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30(6):1127-1135.
[16] 林璋,祖先鹏,谢海胜,等.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6,51(6):843-852.
[17] 孔凡华,成泽东.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病机探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06):6-7+13.
[18] 郭慧玲,邵玉宇,孟和毕力格,等.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2):400-410.
[19] 赵进东,倪英群,陆瑞敏,等.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05):89-92.
[20] 贺三美,程倩倩,黄亚会,等.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J].四川中医,2017,35(03):207-209.
[21] 李吉武,李双蕾,唐爱华,等.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机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4):585-589.
[22] 覃佩兰,成泽东.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2712-2714.
[23] 周莉萍,胡玲香,邓雪梅,等.针灸减肥进程中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探讨[J].四川中医,2011,9(29):124.
[24] 潘琳,邵玉宇,孟和毕力格,等.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J].中国乳品工业,2015,43(05):32-37.
[25] 尹真祯,杜琳,周宏,等.近十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的经脉、穴位筛选[J].首都医药,2012,19(04):19-22.
[26] 孙路强,张微,魏韬,等.针灸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01):190-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9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