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治法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解痉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3日/次、5次/疗程、6个疗程共90d,观察2组患者CAT评分、mMRC评分的变化。结果经不同的方案治疗后,2组患者CAT评分、mMRC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治法穴位贴敷具有补肺益肾、健脾益气、卫外固表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协同作用使中药更好吸收、药效充分发挥,从而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肺功能、减轻疾病加重风险、减少入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常平,王步青.中药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245-246.
0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疾病,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1]。慢阻肺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或其他症状,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疾病负担的“四高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甚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虽然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肺外)的不良效应[2]。根据其临床表现、体征及致病机理等,其被中医学纳入“喘病”、“肺胀”、“咳嗽”等范畴,本虚标实为其病理性质。急性加重期以实为主,而稳定期以虚为主[3],且又以气(阳)虚、气阴两虚为主,常兼痰瘀[4-5]。研究认为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及缓解肺部正常机理功能是治疗COPD的关键[6]。因此,目前临床上对其以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西医治疗为主,然而较长时间使用易产生抗药性,难以达到期望疗效。于是,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老少皆宜的穴位贴敷疗法在慢阻肺的治疗中脱颖而出。临床上通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CAT评分、mMRC评分变化,了解中药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
1.1.1病例来源
本临床研究的76例病例均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我院咳嗽门诊及肺病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稳定期患者。
1.1.2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拟定[7]。)典型慢阻肺的诊断: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咳痰;危险因素暴露史;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0.7提示气流受限,且除外其他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咳嗽、咳痰和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病情基本恢复到急性加重前的状态。
1.1.3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稳定期患者;
2)年龄40~80岁,性别不限;
3)全部患者自愿服从研究人员安排、依从性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4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患者;
2)FEV1占预计值%<30%的极重度COPD患者;
3)同时患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及精神意识障碍者;
4)对试验药物、胶布或短时间敷贴即出现变态反应者;
5)据评估容易造成失访者。
1.1.5脱落标准
1)出现变态反应、并发症或其它对试验观察有影响的病证,经判断应停止试验者;
2)试验过程中病情加重患者;
3)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服用药物及穴位贴敷),或中途自动换药者;
4)不愿或不能继续进行试验,并提出退出而中止试验者。
2研究方法
2.1实验设计
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收集的合格病例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分别从症状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8])和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9]))方面对其进行治疗前、后指数变化情况观察,比较其变化,得出并分析试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2治疗方法
2.2.1对照组
根据患者病情给以解痉平喘(氨茶碱缓释片0.2g Po Bid)、化痰(溴己新16mg Po Tid)等常规治疗方案,3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共计90d。
2.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上再加穴位贴敷疗法。
1)药物组成及贴敷方法:党参15g,黄芪15g,川贝母9g,紫苏子9g,地龙12g,陈皮9g,白术12g,防风10g,白鲜皮10g,白芥子21g,细辛12g,甘草6g,将以上药物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此为6次用量,每次六分之一药末),制作成如蚕豆大小的药饼,放置在对应腧穴上,并用胶布粘贴固定;
2)贴敷部位:肺俞、膈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均为双侧)、气海、膻中穴;
3)贴敷时间:每次贴敷1~2h后摘除,以局部微红轻痛为度,贴敷部位皮肤显现为色素暗沉、泛红、轻度瘙痒、灼热感、痛感、轻度红肿、小水疱,皆属于正常反应;
4)贴敷频次:3日/次,5次/疗程,治疗6个疗程,共计90d。
2.3观察指标
2.3.1安全性评价指标
包括基本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脉搏;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肝功、肾功。
2.3.2症状评估
采用CAT和mMRC分别对试验者进行评分,计算其治疗前、后得分及差值。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治疗组排除2例(因穴贴过敏者剔出1例),脱落1例(按医嘱进行穴贴);对照组脱落3例(因病情加重改变治疗方案者1例,发生重大事故者2例)。最后共计71例病例被纳入,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61.28±13.031)岁;病程为2~10年,平均病程为(6.000±2.516)年。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59.40±13.546)岁;病程为2~10年,平均病程(5.800±2.238)年。年龄、性别、病程资料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1CAT评分变化情况
经治疗后2组患者CAT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果见表1。
3.2mMRC评分变化情况
2组患者经治疗后mMR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下降尤为显著(P<0.05),结果见表2。
4讨论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经常使用的外治疗法之一,其主要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以某种介质将适当的药物制成饼状等形状并贴敷在患者的某一腧穴,以使药物的药效通过皮肤进而作用于经络和脏腑,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1]。
咳喘病皆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故选穴多以肺、脾、肾经走行部位的腧穴为主。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腧穴,且肺俞为肺气所注之处,位邻肺脏,可调理肺脏气机,使其清肃有权,该穴泻之宣肺、补之益肺,无论虚实及外感内伤咳嗽,均可使用,是治疗肺脏疾患的重要腧穴;膈俞为八会穴中的血会,内应横隔,功能宽胸理气,降逆平喘;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之背俞穴,为脾胃疾病首选穴,而本病病位可及脾脏;补肾俞以纳肾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穴居腹部,为生气之海,功以生发阳气、益气助阳;膻中属任脉腧穴,心包的募穴,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膻中者,为气之海。”肺主气,司呼吸,其位置近于胸部,功以理气宽胸,为治疗呼吸系统病症的常用穴。根据本病稳定期常见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等证候,其治疗原则以益气(阳)、养阴为主,兼祛痰活血[5]。党参味甘性平,不燥不腻,入脾、肺经,既善补中气,又能益肺气,为治脾肺气虚症之常用药;黄芪归肺经,能补肺气;且据现代研究报道,以上药物均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等作用,与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慢阻肺的可能机制改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相关研究相符;白术是一种补益类的药物,主要是补气的药物,以补脾为主要,而肺脏属五行之金、脾脏属五行之土,据五行相生相克之土生金,则培土生金健脾以补肺;紫苏子辛温不降、质润性降,长于降肺气、利胸隔、化痰涎而止咳平喘;川贝母微苦而寒,又味甘质润,功以润肺止咳化痰,有明显的祛痰、镇咳和解痉作用;据药理研究,地龙通过阻滞组胺受体达到平喘作用;甘草健脾补肺、理气和胃、调和药性,本病以咳痰为主要症状之一,脾气健而胃气和,乃杜其生痰之源。细辛功以散寒解表、通窍、祛风止痛、温肺化饮,据药理学研究发现:细辛可松驰支气管平滑肌,从而有解痉平喘的功用。相关研究表明[12],白芥子具有较好的透皮效果,可通过刺激腧穴、激发经络而增加治疗效果。并且,细辛、白芥子又属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能够带领诸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祛邪外出。诸药配伍使用,能够达到利气豁痰、宣肺定喘的功用。
据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组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CAT评分、mMRC评分方面好于对照组(P<0.05),证明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COPD效果显著,这一结论与多项临床研究高度一致。
综上所述,从实验研究结果看出,中药穴位贴敷是将药物及腧穴协同发挥作用,对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可观。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CMA,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呼吸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版)[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1):856-87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7.
[3]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中医杂志.2012,53(1).
[4]李建生.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的实践与若干思考[J].河南中医,2005,25(5):13-15.
[5]李建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概要[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4):9-11.
[6]武翠梅,张美超,代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37(4):294-297.
[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
[8]Jones PW,Harding G,Berry P,et al.Development and first validation of the COPD Assessment Test[J].Eur Respir J,2009,34(3):648-654.
[9]Fletcher CM.Standardised questionnaire on respiratory symptoms:a statement prepared and approved by the MRC Committee on the Aetiology of Chronic Bronchiti(MRC breathlessness score)[J].BMJ,1960,2:1662.
[10]Jones RC,Donaldson GC,Chavannes NH,et al.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composite index of sever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he DOSE Index[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9,180(12):1189-1195.
[11]张慧,叶青,黄卫,等.穴位敷贴结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9):1891-1892.
[12]郭秀彩,刘霞,徐月红.白芥子涂方穴位与非穴位给药皮肤渗透特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7):1034-10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