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表柔比星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n=34,小剂量表柔比星滴注)和普通组(n=34,大剂量表柔比星滴注),两组均行新辅助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得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4.70%)低于普通组(85.29%),差异性显著(P<0.05)。试验组心肌损害Ⅱ级(5.88%)、骨髓抑制Ⅱ级(11.76%)、胃肠道反应Ⅲ级(11.76%)、肝肾功能损害Ⅱ级(14.71%)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表柔比星与新辅助化疗方案的联合,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缓解率,但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毒副反应,在实际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表柔比星
本文引用格式:刘宣辰.分析不同剂量表柔比星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55,159.
0引言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病灶位置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由于乳腺不需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故不会威胁到患者生命,然而一旦出现乳腺癌,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威胁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1]。相关研究发现,表柔比星与新辅助化疗的联合治疗,能实现优异的治疗效果,但有些患者不能有效控制病情,若随意增加剂量,很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恢复[2]。本研究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旨在分析不同剂量表柔比星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n=34,小剂量表柔比星滴注)和普通组(n=34,大剂量表柔比星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得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试验组患者年龄分布在23-64岁,平均(47.81±5.39)岁;病程分布在4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3.01±0.78)年。普通组患者年龄分布在27-68岁,平均(45.13±5.02)岁;病程分布在3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62±0.8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被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的患者;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无法进行有效交流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新辅助化疗治疗,试验组行小剂量表柔比星(国药准字:H20030260)滴注,滴注剂量为75mg/m²,滴注时间在3h以上;普通组行大剂量表柔比星滴注,滴注剂量为100mg/m²,滴注时间在3h以上。每疗程共21天,治疗周期为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得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如下: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消失,全部病理淋巴结(包括靶结节和非靶结节)短直径必须减少至<10 mm。部分缓解(PR):靶病灶直径之和比基线水平减少≥30%。疾病进展(PD):以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所有测量的靶病灶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照,直径和相对增加≥20%,直径和的绝对值增加≥5 mm(出现1个或多个新病灶也视为疾病进展)。疾病稳定(SD):靶病灶减小的程度没达到PR,增加的程度也没达到PD水平,介于两者之间。CR+PR为总有效(RR)。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以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值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代表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见表1。
2.2观察两组患者毒副反应,见表2。
试验组心肌损害Ⅱ级的发生率为5.88%(2例)、骨髓抑制Ⅱ级的发生率为11.76%(4例)、胃肠道反应Ⅲ级的发生率为11.76%(4例)、肝肾功能损害Ⅱ级的发生率为14.71%(5例);普通组心肌损害Ⅱ级的发生率为26.47%(9例)、骨髓抑制Ⅱ级的发生率为32.25%(11例)、胃肠道反应Ⅲ级的发生率为35.29%(12例)、肝肾功能损害Ⅱ级的发生率为38.24%(13例),试验组各项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组,差异性显著(P<0.05)。
3讨论
乳腺癌治疗的重点是分子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由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多项表达均为阴性,增加了治疗难度,且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复发转移率,对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产生不利影响[3]。蒽环类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当药物剂量增加超过限制剂量的时候,毒副反应也会随之增加,但其均在患者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会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4]。新辅助化疗是针对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在适当的辅助治疗后可行手术,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命[5]。作为新型抗肿瘤蒽环类药物,表柔比星具有较小的心脏毒副作用,呈现出较强的抗肿瘤细胞能力,在与新辅助化疗的联合中能对治疗效果进行提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4.70%)低于普通组(85.29%),差异性显著(P<0.05)。试验组心肌损害Ⅱ级(5.88%)、骨髓抑制Ⅱ级(11.76%)、胃肠道反应Ⅲ级(11.76%)、肝肾功能损害Ⅱ级(14.71%)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组,差异性显著(P<0.05)。可见小剂量的表柔比星虽呈现出较低的治疗缓解率,但是能显著减少患者的毒副反应,在生活质量的提升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大剂量表柔比星方案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缓解率,但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毒副反应,在实际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光,刘洪霞,刘军.不同剂量表柔比星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J].河北医药,2017,39(9):1387-1389,1392.
[2]胡爱萍.不同剂量表柔比星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564-5565.
[3]谢春伟,吴晓波,刘萍,等.不同剂量CEF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近期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8):75-75,76.
[4]仇爱峰,苗志龙,葛国侃,等.蒽环联合或序贯紫衫类不同给药间期对Luminal B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44):3466-3470.
[5]张骐,张雪宁,吴梦琳,等.不同对比剂剂量对乳腺癌模型DCE-MRI半定量参数影响的研究[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5,38(6):348-352.
[6]张剑,曲志军.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6):1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