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向我疾控中心上报的2017年度本地区医院内手足口病儿童534例的研究对象,用于探究手足口病发病趋势。另外选择某院上报的2017年5月~6月手足口病病例146例视为病例组,用于进行手足口病危险因素。
结果疾病发生主要时间集中于5~7月份,占据总病例的58.1%。发病高发期集中于0~5岁之间。以幼托儿童以及散居儿童为高发。在534例受试者中,城镇人口共计320例,农村人口214例,本市常住人口442例。流动人口92例。单因素结果分析证实:主要照顾者文化水平、便后洗手情况、家庭中数量手术后接触病史对于手足口病发病有着相当重要影响。在此其中便后不洗手、家庭儿童数量、手足口疾病接触史为引起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论本组实验调查证实5岁以下散居儿童以及幼托儿童为手足口病重点防控人群。在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控制疾病传播来讲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高危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耿芳.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119-120.
0引言
手足口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疾病是一类,因为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致的传染性病变,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生群体。患者在发生疾病之后会伴随长度不一的厌食、发烧以及口腔、手部、足部、臀部小溃疡或者疱疹现象。该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儿的苦楚。相关研究证实,有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一周之后即可痊愈[1]。
但值得说明的是,有部分患儿病情会就此加重,进而致使其预防呼吸系统受损,引发诸如肺水肿、心肌炎等心肺功能损害疾病。其对于患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迄今为止,临床还没有研制出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药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重型手足口病的发生概率。并且其也不利于感染源临床控制造成区域性感染。由此可见,全面分析手足口病流行学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有着相当重要现实意义。
特此,本文对该命题进行全面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向我疾控中心上报的2017年度本地区医院内手足口病儿童534例的研究对象,受试者均符合卫计委最新制定的关于此类疾病真的标准。用于探究手足口病发病趋势。
另外选择某院上报的2017年5月-6月手足口病病例146例视为病例组。女性54例,男性72例。年龄区间为0.85岁至6.5岁。对照组为非手足口病儿童为对照组,共计160例。在此其中男性90例,女性70例。年龄区间为0.86-8.6岁。所上报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用于进行手足口病危险因素。
1.2方法
对所上报的受试者人口学特点、居住家庭情况、发病和临床经过等进行全面分析。另外也要调查受试者家庭居住小区、个人卫生习惯、幼托机构详情、患者疾病接触史等等内容。鉴于受试者年龄较小,根据内容在陪护者口中得知。
1.3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 20.0专业统计软件,对数据中的技术资料开展2检验分析,当P<0.05时,证实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手足口病时间分布情况
本疾病发生主要时间集中于5-7月份,占据总病例的58.1%。全年的发病曲线呈现出春末夏初高峰以及秋末小高峰详细情况见表1。
2.2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该疾病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出一定趋势。年龄最小为8.3月,最大为13.5岁。发病高发期集中于0-5岁之间,占据95.1%,。此其中以1-3岁者更为常见,占74.9%。女性共计228例,男性共计306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3:1。2.3职业分布情况该疾病主要以幼托儿童以及散居儿童为高发。
2.4居住地和人口流动详情
在534例受试者中,城镇人口共计320例,农村人口214例,本市常住人口442例。流动人口92例。
2.5影响因素情况
经过单因素分析证实,主要照顾者文化水平、便后洗手情况、家庭中数量手术后接触病史对于手足口病发病有着相当重要影响。在此其中便后不洗手、家庭儿童数量、手足口疾病接触史为引起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而照顾者的文化水平为疾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照护者的文化水平越高,儿童越不容易被感染。饭前洗手、不洁饮食、人均居住面积、接触时长、户口种类、职业类型以及居住类型并没有发现对手足口病有显著影响,详细情况见表2。
3讨论
相关调查证实,手足口病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的传染类型疾病。其对于婴幼儿群体危害最大,从上世纪90年代直至今,手足口病以2-3年的间隔于亚洲地区呈现出周期性流行。并且最近几年此类疾病的发生率有所上升。中国首次发现手足口病是在1981年。该疾病的疫情近几年整体呈现出上升蔓延的势态。对于此,全面研究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有着相当重要现实意义[2]。
本次实验调查研究结果证实,该疾病的发生呈现出了显著季节性表现。相较于1~3月,4月份疾病发生率显著上升,并在6月份达到高峰。该疾病和肠道传染性疾病夏季高发的特征相一致。从全年发病率来看,其曲线形成于春末夏初高峰期以及秋末小高峰期。另外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分布情况也呈现出一定规律[3]。
本次调查证实: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集中于0~5岁之间。在此同时多分布为散居和幼托儿童,这也在根本上提示,幼托儿童以及散居儿童为手足口病重点预防人群。
本次调查还发现相较于女性男性发病人数明显更多,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和男孩喜好活动接触频繁有关,进而形成了相互传染的趋势,在本次调查内,患儿住院时间大多为6日左右,其和手足口病为一类自限性疾病有关在患者群体中以常住人口居多。本城市并非大城市外来人口较少有关。
经过单因素分析证实: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便后少洗手/不洗手、家庭数量手足口疾病接触史、照护者文化水平确有一定影响。该项结果和国内外部分调查结果相同。
家庭数量手足口疾病接触史、照护者文化水平确有一定影响。该项结果和国内外部分调查结果相同。手足口病有着极强的传染性。该疾病主要经过接触,实现传播。现如今。接触史已然成为了手足口病公认的影响因素,家庭儿童数目为该疾病的发生危险因素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家庭成员数量过多、生活接触就会越多。例如儿童在一起玩耍、吃饭睡觉等等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触机会,因此感染手足口疾病的机会也有所加大。
便后少洗手或者不洗手会加大病毒重口中进入是机体的机会[4],进而全面增加感染此类疾病的高危性。这也证实不良的卫生习惯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粪-口途径传播依旧为手足口病传播的重要路径。而照护者文化水平越高,其掌握手足口病知识机会也就越大。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更有益。此举能够避免感染情况发生。
总而言之,本组实验调查证实5岁以下散居儿童以及幼托儿童为手足口病重点防控人群。在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控制疾病传播来讲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光秀,胡彩琴,蓝秀英.2008-2016年连南瑶族自治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05):395-399.
[2]张金英.某街道手足口病流行性分析和健康指导[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04):87-89.
[3]黄恩妙,姚梓烽,师舞阳.2013-2017年广东省中山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J/OL].疾病监测:1-8.
[4]杨傲然.云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家庭内感染状况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