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6 15:30: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如何在高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发挥关键性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就是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转变时态、转变语态、转变状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

本文引用格式:储钰琦.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J].教育现代化,2019,6(31):204-205.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都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定了强大信心。

        如何理解“生命线”?生命线意味着重要性,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影响高校整体发展的重要命脉;生命线关系着全局性,对此,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的一项工作,与其他工作是紧密相关的;生命线强调着延续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始终、无处不在的。基于此,进一步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就是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转变时态、语态、状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转变时态: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持之以恒

         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首先要转变时态,认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坚持当前和长远相衔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指出:“人们的思想、观点和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关于存在和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了解当前人们的思想状况和发展态势,必须要结合当下社会现状和时代特征加以分析。因此,对高校而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非易事,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内既要掌握高校师生的思想动态,对外又要把握高校所处的环境变化。

         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动态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它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需要根植于学校各项工作中,“生命线”功能才能一以贯之,贯穿始终。为了强化“生命线”功能,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机制,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在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机制下,必然需要一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这支队伍的主体不仅仅是指思政教师、思政工作者,还应包括专业教师、党政干部、行政后勤等等所有高校从业人员,树立“大思政队伍”的工作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 转变语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体系

         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要转变语态,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坚持党言党语、民严民语和学言学语并举,根据不同需求,实现不同话语之间的兼容与转化,增进话语共通、思想共识、心灵共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重视话语体系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话语体系基础上的,不同话语体系之间就有不同特征,如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等。“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思想政治工作亦是如此,首先要考虑工作对象是谁,他们习惯于什么样的话语体系。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群体,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他们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崇尚创新、视野开阔,如果套用以往的官方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是难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变革、形势变化、传播更迭,根据学生特征,创新话语体系。

         在语言表达上要接地气,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话语特点,结合大学生常用的新鲜话语以及网络空间中的流行话语,将官方话语进行合理诠释,把思想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把思想内涵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并细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在表现形式上要多样化,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要将文本式的高深理论通过简单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传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在体验互动上要情境化,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方式,要把理论融入故事、融入实地,用故事来阐释道理,用调研来体悟实践,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增强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课堂教学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的“大课堂”理念,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入耳、入脑、入心。

三 转变状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

         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要转变状态,明晰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的、零散的、隔离的,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所有环节都同频共振,合力彰显思政力量。

         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缺少交融,单一依靠思政课的教育教学难以实现思政工作的效果。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里不仅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更是要求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除了思政课,专业课也有意识地拓展价值引领的功能,融合知识点与思政点,这意味着高校所有课程都将承担着思政教育的功能,发挥思政显性教育的最大化作用。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思政工作的显性教育,那么校风、学风就是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历史积淀、深厚底蕴和独特个性,而呈现在校园里的是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健全完备的基础设施、贴心细致的优质服务、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向上的职业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这些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影响学生的品行、人格、精神的塑造。

\

 
         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面对各种变化形势,思政工作这条“生命线”将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我们要不断调整思政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生命线”功能,使其具有生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新华网,2018-9-10.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4]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