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林学类本科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6 09:35: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目前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相脱节、与现代林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一线生产实践的环节少、时间短,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弱、实践能力不强、工作上手慢等问题,结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建协同体,研究解决存在问题途径和方法,开展协同育人,在实践应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林学专业;协同育人;复合应用型人才;育人协同体

本文引用格式:杜凤国,等.林学类本科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0):1-2,12.

       林学类专业包括林学专业、园林专业和森林保护专业[1],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北华大学林学专业始建于1950年、园林专业始建于1988年,两个专业持续办学至今,已有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历史。森林保护专业始建于1987年,随着国家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并入林学专业而终止招生,2012年第四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暂未开设。本研究所指林学类专业主要指林学、园林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均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又是吉林省“十三五”高水平专业,本研究主要以这两个专业为依托,对协同育人的模式和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林学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过探索,包括:毕业论文[2]、实践教学及体系[3,4]、教师队伍[5]、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6,7]等,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效果。但目前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仍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相脱节、与现代林业发展需求不适应,一线生产实践环节少、时间短,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弱、实践能力不够强、工作上手较慢等。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以我们承担的林学类专业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林学类教学改革模式实验区项目为依托,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强能力”的“一线实用、落地生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以往林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不同特点,与多家大型林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协作关系,从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双师队伍与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经过近10年的改革与实践,建立了有效的协作机制,形成了可行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和林业产业发展输送了一线实用的创新实践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了吉林省林业企事业单位近70%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使北华大学林学院成为吉林省林业工程师培养的摇篮。

二 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根据社会对林业人才培养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的“高级专门人才”调整为“一线实用、落地生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制订了教学改革与建设方案,组织研究队伍,开展系列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一)建立多元育人协同体

         北华大学与吉林省蛟河林业试验区管理局共建的林科教大学生实践基地成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吉林省林业科研院所、吉林省森工集团等林业企业组建的省林特产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以能力提升为核心,重视创新、实践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组成的协同体,涵盖了主要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实现了由高校单元育人向多元育人的转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建立了学校为林业行业解决生产难题、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对口人才;林业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基地和教学科研实践项目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构建协同育人双师队伍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双师教学团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学习与促进,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创新活动。迄今,主干核心课程均为双师授课,主要实践环节实现双导师指导。

(三)完善协同育人培养方案

        由协同体各方参与,结合行业急需与发展,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实践与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综合实践与工程项目、毕业实践与紧缺岗位的人才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度、个性化培养的分流制度和按企业需求的双向选择、定向培养制度。适应了林业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现代化管理等人才需求。

(四)优化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提升实践教学地位,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着重构建了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毕业实践、课外实践与科技创新、网络教学等模块。突出社会与个性化需求,凸显一线实用、落地生根的人才培养特色。

(五)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协同建设了适于网络的主干课科普化教案、课件、试题库、学生自测题库、标本资源库等,配套开发了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为校内外高校和企业共享的目标。

(六)形成协同育人实践模式

         从人才培养各环节创新了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一是针对在校生的协同培养模式:以生产技术与管理为内容的课程实践模式、以工程项目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模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内容的毕业实践模式、以企业瓶颈技术或急需完成的项目结合教师科研的创新实践模式。二是林业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协同培训模式(岗位能力培训、知识与技术更新轮训、水平提升深造)。调动了协同体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七)促进协同育人稳定、可持续

          通过互利共赢,激发了协同体育人的积极性,育人平台稳定,协同育人持续发展:与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共建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校内外学生提供实践教学30余年;与省林业和草原局(原吉林省林业厅)等共建的2个教学科研基地提供实践10余年、与吉林森工大石头林业局等企业共建的协同育人基地运行10余年;与市气象局共建与指导的大学生气象科研小组已达20年,并获吉林省十佳学生社团称号。

三 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成果在校内外应用,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师生、专家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

(一)提升了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水平

        林学、园林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省“十三五”高水平专业;《森林植物学》由国家精品课转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林学学科成为省重中之重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省“十三五”高水平学科;获批国家教育部森林植被与生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白山特色森林资源保育与高效利用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林特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教师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较研论文20余篇,著作
教材10余部。

(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完成国家、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100余项,60%学生受益,在《林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林学09级20名学生指导吉林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受到各林场高度赞誉。4人获全国梁希优秀学子奖、5人获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学生获吉林省首届互联网+大赛金奖3项、银奖2项,获省生物科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气象科研小组获吉林省十佳学生社团,中央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科学时报、吉林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报道。

\

 
(三)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2013年至今一直在95%以上,2009年和龙林业局一次引入26名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15-20%,多考取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211高校。毕业生口碑好,提前来校洽谈引进毕业生的单位逐年增多,毕业生供不应求。

(四)培养了一线实用人才

          为吉林省林业培养了近70%技术和管理骨干,毕业生遍布吉林大地,在省内林业企业、科研院所、调查队和种苗站等,覆盖面达100%,我校真正成为吉林省林业工程师的摇篮。

(五)得到了同行专家和学生好评

         国内多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如:吉林大学李凡、北京林业大学张志翔,河北农大黄大庄,东北林大沈海龙,东北师大陆静梅、吉林农大王立军等专家认为:我校《森林植物学》等主干课程建设总体上处于国内同类课程领先行列,学生满意率为100%。

(六)赢得了用人单位赞誉

         吉林省林业厅、吉林省森工集团、长白山森工集团、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市绿化管理处、吉林省各林业局等部门反馈意见:近几年毕业生,能吃苦、能力强,上手快、效率高、综合素质过硬;研究生培养单位,如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大、中国林科院等对考入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给予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2]成密红,李周岐,王娟娟.林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115(1):94-95,109.
[3]曹小玉,李际平,吕勇.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6,718(14):168-170.
[4]陶晓,崔珺,徐小牛.协同创新视角下林学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林业科技,2016,42(5):25-27.
[5]张泽,吕新,侯彤瑜.农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2):145-146.
[6]吴国春,翟雪峰,姜中珠等.林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2(6):5-7.
[7]毕会涛,刘震,王玲等.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体系化[J].中国林业教育,2006(5):17-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