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正值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举措的推进期,本文指出其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新要求,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原因,提出几条改革路径,以期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石颖.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改革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4):85-86,91.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各大政策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其他各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辅导员更应该抓住机会,顺应辅导员课程化的潮流,积极面对课程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发展,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变革。
一 课程化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新要求
(一)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辅导员课程化模式要求辅导员负责自己所带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指导课。跨年级带班的辅导员还需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侧重不同的辅导与咨询技能。
(二)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
计划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是辅导员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他们要在新学期开始前统一规划、分工协作、集体备课,设置教学进度表,做好教案,这样就要求辅导员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兼备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
(三)较强的科研能力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要求辅导员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改变以往靠经验来管理学生的方式,要有计划、有准备地根据教学进度表和教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将自己的教案进行总结,形成案例或申报课题,将事务性的经验转化、输出为科研成果,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二 辅导员课程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出勤率较低,课堂表现不够积极
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在2019年第四场新春新闻发布上向社会公布2018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表明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越来越高,受综合因素影响,部分学生质量相对下降。理论课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较低,逃课现象增加。课中,学生选择性地听课,或者将时间挪作他用,如做作业、看课外书、玩手机、睡觉甚至聊天。部分辅导员也反映,老师在台上大声讲解,饶有兴致,台下的学生却不为所动,积极性不高。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胜任力不足
目前,虽然辅导员课程化已经普遍开展起来,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部分辅导员还不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面对复杂一点的理论知识,无法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遇到学生的提问,自己还是一知半解。或者遇到最新的心理热点问题,所持观点还不一定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又或者遇到自己能够理解的知识,又未必能灵活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去。部分辅导员也反映,学生的不积极表现也导致自己深感挫败,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薄弱、辅导与咨询技能零散、科研能力不强,整体胜任力不足,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进程缓慢。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与效果低质化
目前,在专职心理老师的帮助下,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较课程化之前而言,教育活动与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如5月心理活动月、5·25心理活动日、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课间操、心理微电影、心理情景剧、心理漫画等,活动开展得热烈,但几乎都是凭借着活动组织者的热情或是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的支撑。对教育的形式或是内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需求的关注过少,以点盖面,实质性效果不足,不成体系,教育效果低质化。
三 辅导员课程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归因
(一)教师角色定位模糊,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相对于专任教师,大多数辅导员与所带专业学生的的专业背景不太一致,所谓隔行如隔山,无法给出专业指导,削弱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与行政机构的教师相比,辅导员老师所拥有的管理权力微乎其微。因此,辅导员角色被边缘化,底气不足,自身角色定位模糊。不论是管理者、辅导员还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都不够到位。管理者未从顶层设计入手协调学校各个部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辅导员自我定位不明确、课程胜任力不足、研究时间不充分等等。
(二)辅导员工作繁杂多变,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九大模块,还要承担一些分工不是很明确的工作,常常深陷繁杂琐碎的行政事务当中,无法安心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第二就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辅导员队伍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所占比例低,获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辅导员所占比例更少。课程化队伍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基础知识、辅导与咨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式与目标脱离,教学效果较差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与学校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与选修课不一样。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正式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更多的采取的是专业学科课程教学方式。目前部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过程当中也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脱离培养较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的目标。重心理学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轻应用性知识、方法和活动,忽略其实用性,过少地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不同需求,教学形式化、片面化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枯燥,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效果差,课程化教学没有充分发挥效果。
四 课程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端正教学态度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2]《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高级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要“总结凝练实践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能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3]在有若干政策支撑的情况下,辅导员可以也应该有十足的底气,明确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身份,端正教学态度,将零散化、片面化、碎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系统的上课的方式贯穿到学生成才成长的全过程。
(二)建立保障机制,优化师资队伍
在课程化背景下,高校应该给辅导员课程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一方面,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如建立“学生事务管理中心”,由中心负责处理学生日常的服务工作,辅导员负责专项工作,让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为课程化教学提供时间保证。一方面,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如设立辅导员工作室,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辅导员工作坊,让辅导员课程化师资队伍共同备课,发挥合力,推进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顺利进行:一是应设立相对应的辅导员考核制度,日常的咨询、理论课程、户外素质拓展等都应该合理计算工作量,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二是完善专职教师的考核制度,以期发挥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育人合力。三是建立培训制度,保证每个辅导员每个学期有一定量的培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咨询技巧、第二课堂的开展方法等等,提高辅导员的教学能力。
(三)变革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育人效果
课程化模式下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区别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连续性、层次性、科学性,辅导员应变革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切入点,针对学生整个大学各个年级不同阶段所涉及的不同类型的主题进行系统设计,将日常工作案例和时事素材整合,进行系统化输出,目的在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多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设定一些不同形态的活动,如课堂理论讲解、各类心理主题班会、户外素质拓展、团体辅导、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加大学生参与度,重在激发学生的热情,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提升教学育人效果。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重要他人, 应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顺应时代发展,面对课程化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种种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出路,推动辅导员课程化进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EB/OL].(2017-12-05).http://education.rcews.cn/2017- 121061c-129758619.htm.
[2]教育部 . 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2014.4.
[3]邢宝君 .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价值创新与实施路径[J]. 高校辅导员 ,2017(2):8-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