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4 11:19: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他们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要想在就业竞争压力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搏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也就决定了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此,笔者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解析入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现状,最后根据其现状探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必要性;教育现状;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陈凯云,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4):12-14.

一 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解析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与创新型个性的人才为核心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让他们能够辩证性地认识和看待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熟悉相关的流程,让他们朝着全面型人才方向发展[1]。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市场的要求在开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朝着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稳定发展。但是,虽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未能有效融入专业教育活动中,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往往得不到保证。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言,其并不是一件短期就能看到成效的工作,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才能检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

\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专业教育是高校所开展的所有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他们唯一需要重点学习、关注的内容。至于创新创业教育,只能起到“点缀性”的作用,并不能对他们未来发展起到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少,甚至很多学生并不是为了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而是为了得到那几个活动学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所持有的这种态度就决定了单纯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而且还会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浪费。但是,学生对于专业教育的态度则明显不同,他们明白专业课程教育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所以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大,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可以为自己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专业教育内容,深化专业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同时还可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让专业教学课堂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新创业思想的洗礼,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他们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现状

         虽然一些高校也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这种尝试没有太多可供参考的实际案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有一步看一步,没有什么规律可寻,走了很多的弯路。不仅如此,由于很多专业课程教师并不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素养,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较低,所以只能教授给学生非常肤浅的内容,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并没有进行实践,导致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得到落实,所以很多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明显不足;一些学生不能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所以积极性不高。

(一)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基本上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师都不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所以让他们利用专业课程教学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基本上就是难为他们。但是,这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利用网络资源,从中查找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内容。然而,由于教师并没有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所以他们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上,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不仅难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还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创新创业教育沦为一种形式。

(二)缺乏必要的实践检验环节

         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专业课程教育,都不能完全地依赖于理论课堂教学,而是必须要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步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然而,虽然一些高校也试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但基本上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把理论所学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不利于学生获得自信心。长此以往,还会打击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不利于后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学生未能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意义

       学生是接受教育服务的主体,所以他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看法会决定融入工作的有效性。由于一些学生眼光比较短浅,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在专业课程教育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明显降低,不仅不能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甚至还影响到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各个行业都人才需求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那么必然会缩小学生未来发展空间,给他们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而如何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校应该重点考虑的话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弥补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一)提高专业课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如果想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地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并且保证其有效性,首先应该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学校要为这些教师提供专业的培养培训活动,使这些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到学校给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现场答疑,解决教师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在开展实际教育工作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为今后创新创业奠定基础。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练习的机会,教师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把他们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创新创业过程中,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扫除障碍。实践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检验自己创业想法可行性的基本方法。

(三)重视对学生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的培养

         开展专业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帮助,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创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实现两种能力的同步发展,就必须首先做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同时保证两个过程要同步进行,秉承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兼顾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能力的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很多时候它的价值被忽略,而专业技能或者专业知识能够被量化,所以给人的感觉更真实一些。

\

 
五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种形式教育,而是一种实用教育,因为它能够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是高校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筹码。由此可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探析》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双喜,蔡飞.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实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22):21-22+42.
[2]陈巧霞.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4):61-62.
[3]孙华,谢秀萍.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版),2016,18(05):100-103.
[4]农素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2):25-26.
[5]苏晓光,于莉莉.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8(06):51-52.
[6]王骏飞.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7,36(24):209-2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