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副导师对于博士生培养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4 10:49: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我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经达到3647万人。其中,博士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尖端科技发展和科研创新突破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资源。博士生导师作为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很大程度影响着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导师自身学术团队不断壮大,1名博士生导师可能需要同时指导多名博士生。为提高培养质量,积极发挥科研团队的指导作用,在交叉学科领域开展学术研究,部分国内一流高校例如清华大学、北航、哈工大设置了“副导师”,协助导师对博士进行日常指导或者跨学科指导;国外一流高校例如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麦吉尔大学等也以“合作导师”(co-supervisor)的方式,开展学术合作和管理。本文将从博士生副导师出现的背景和影响,尝试分析副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讨论如何促进副导师在实际指导中的效用。

关键词:导师;改革;教育;影响

本文引用格式:孙志伟.副导师对于博士生培养影响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9):3-4.

一设置副导师的背景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学生日益增多。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导往往会聘请另一位老师共同指导该名博士生,在国内一般称为“博士生副导师”(国外一般称为“合作导师”)。深入研究聘请副导师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开展跨领域或者交叉学科合作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许多学科已经不是单一领域的独立存在,而是多个领域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学科交叉现象频繁出现,例如生物学和化学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等。为更好地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以及开展跨学科研究,扩宽博士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博导选择聘请在其他领域或者学科有专长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

        第二,博士生精细化管理的内在需求。博导作为博士生在高校的第一责任人,除了博士生的学术科研的指导,还担负着博士生思政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等重要责任。为了有效对博士生进行管理,实现博士生精细化管理,博导可聘请科研团队年轻教师担任博士生副导师,协助完成其日常管理工作[1]。

        第三,年轻人才培育与科研项目推进实现“双赢”的必要措施。高等院校的许多导师承担着大量的科研课题,其中包括许多服务国家战略的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硕士由于学制原因都只能阶段性跟随项目一段时间,所以项目骨干力量主要集中在博士生身上,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了解项目并且全程参与,确保了科研项目的高质高效推进。

         第四,优秀青年教师与有限博导资格名额之间矛盾。许多优秀青年教师尽管有较好的课题研究方向和经费支持,但是由于未评上博导,无法招收延续性较强的博士生。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存在年轻教师以“借名额”方式培养博士生,也就是通过别的博导名义招收博士生,但具体工作由自己指导。

\

 
二副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影响

        关于博士生质量衡量维度和相关指标有很多,其中大家公认的一项核心要素是: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质量。所以,某些程度上来说,该博士生在学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反映出其培养质量的高低。我们在后续的研究可以抽取若干博士数据,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方面来衡量副导师对博士培养的影响:横向对比有无副导师指导的博士生群体的的差距,纵向对比有副导师的博士生群体在聘任副导师前后的学术论文产量和质量。

        国内外对于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博士生自身因素和外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副导师在博士生培养环节中影响属于客观条件,为更加明确产生影响的因素,我们做出以下几类假设:假设1:副导师学历背景、科研能力、项目经历等自身综合能力。古语有“名师出高徒”,副导师自身学历、海外经历、科研水平会直接决定了对学生的指导效果。对于博士生培养来说,创新是该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而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视野面和知识积累。所以,副导师在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视野高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博士生起点的高低和培养效果,从而影响培养质量?

        假设2:副导师对博士生指导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古语有“言传身教”,如果导师与博士生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其频率和深度也会影响到其最终的培养质量[2]。国内有不少研究表明,当导师和学生之间有着默契和高质量的互动时,导师能从一个指导者角色逐渐转化为一个合作者角色,有助于激发博士生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如果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或者沟通不畅,其沟通频率和深度如果保持不变,这对于博士生培养效果的影响是否仍可发挥积极作用呢?

         假设3:副导师在培养过程中,为博士生制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将出国交流作为培养过程的硬性指标,旨在提高博士生学术视野和接触一流科学研究。但是,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习方式的培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出国交流一定比未出国交流的博士有着更高质量的学术产出么?出国交流的年限是短期有优势还是长期效果更佳?因此,副导师为博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和实施方案这对于博士生的学位质量产生的影响还需量化分析。

三 如何促进副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国内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大环境下,正在经历一场改革浪潮,许多不符合现状的办法被修订,新的举措被提出,例如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放开博导准入门槛等。但是,哪些因素可以延伸作用于副导师培养博士生环节呢?根据《教育部关于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我认为可以借助“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的的契机,在某些方面考虑予以副导师更多的支持,鼓励其加大对博士生培养的投入力度:

        第一,改革人才引进方式。由学院自主制订未来三至五年人才引进计划,以高于学校平均标准,着力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3]。

       第二,改革博士生导师遴选机制。从副导师出现的背景来看,其主要矛盾还是集中于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资源之间不平衡,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博导资格,不能招收博士生,但有能力也希望能找到好的苗子进行培养。鼓励学院自主安排博导遴选工作甚至是取消博导评聘制度(例如清华大学),使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拘泥于过去指标评审,有机会提前参与到博士生的培养教育中,让“副导师”有机会成为“正导师”。

        第三,拓宽博士生学位论文署名认定要求。许多高校的博士学位的发表论文要求里,只能是允许博士生一作或者导师一作、博士生二作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副导师开展具体指导,但是在博士学术论文发表时署名靠后,不能纳入职称评审范围。所以,可以考虑允许副导师一作,博士生二作发表论文,免除副导师在博士生发表论文署名的困境。

         第四,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正如上一条所述,许多高校的职称评审条件要求参选人提交的学术成果必须是第一作者,而副导师在与博士生合作指导过程中,考虑到博士生毕业要求,所以很多情况是由博士生担任一作,副导师担任通讯作者。所以,在职称评审条件上,如果能向副导师倾斜,其效果应该非常显著。

         第五,改革绩效考评和薪酬体系,进行薪酬改革。副导师指导学生工作可以作为一项因素,纳入到年底KPI考核;并且可要求年轻教师必须担任博士生副导师,在任期考核时,其协助指导的博士生学术成果产出作为其考核的一项标准,若其与指导的学生共同署名发表顶级学术成果,予以部分奖励,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4]。

\

 
四 结语

         本文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讨论了博士生副导师的产生背景、可能对博士生培养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博士生副导师指导效用。高效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双一流”建设契机,在人才引进、绩效考核以及职称评审等环节制定政策,给予博士生副导师积极导向,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加入到博士生副导师的队列中来,为国家的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人民出版社,2010.
[2]李艳,马陆亭.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导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78-84.
[3] 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博士生视角的分析和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3):61-64.
[4]尹晓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五所高校的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74.html
本文标签: 导师 ,改革 ,教育 ,影响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