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建设不平衡现象出现,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成为教育综合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教学师资与科研水平是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突破口。在工程教育背景下,以学生为本和结果为导向的基本理念下,“学士导师制”所代表的教学资源整合,应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路径重点推进。在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中进行优势互补,使得实验室发挥更大的效益值得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教学资源;整合;学士导师制;学研实验室
Research on the Reform Model of Teachers and Facilit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e the“Bachelor’s Tutor System”and the“Study and Research Laboratory”as an example
Zhang K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unbalance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 integration.Teaching teache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are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for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basic concept of student-oriented and result-oriented,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represented by the“Six Integrals Bachelor’s Tutor System”should be promoted as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Complementing the advantages in teaching laboratories and research laboratories makes the laboratory more effective and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and exploration.
Key Words:teaching resources;integration;the bachelor's tutor system;the laboratorie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在新时代、新要求和新使命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一流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到复杂的世界形势变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对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挑战,进一步聚焦国内外一流大学在本科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新变化,发扬学校依托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坚持和弘扬包融、传承、创新的发展历史,稳步实现“三步走”发展目标。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我国最早的本科生导师制源于1937年左右的燕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学士导师制逐渐被取消,直到2002年左右才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重新得以实施。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校大力推进卓越工程教育的背景下积极探索针对本科生的“六位一体”学士导师制度(导学与成才制度的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导师科研助理、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创新、导师精准就业指导和高质量研究生生源的培育。),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与德国Zwick/Roell、美国PerkinElmer、美国FEI公司共建材料力学性能分析、材料化学组成与结构分析、材料微结构分析联合实验室,为本科实验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高校教育资源供给的背景回溯
新时代环境背景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高校则为培养人才的孵化器。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能力是高校人才培育的目标所在。然而,诸多高校教育学科存在机构数量过多、师资浪费、职能标准混乱等资源配置问题,部分高校的教育学科配备呈现出资源分散性、无序化特征,与当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的发展路径相悖[1]。相较于过去单一无序的资源配给模式,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成为教育综合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推进下,众多高校开始探索促进教学资源整合、综合资源利用的路径,以期提高学生与高校自身的综合发展实力。
二 高校教育资源中师资与设施的双向整合
教学师资与科研水平,作为众多高校教学资源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突破口。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离不开教学师资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改革。教学师资作为软件资源配给,师资的质量关乎内在教学水平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高校需集中专业教师资源作为教育发展的保障,深化专业导师的教育特色;实验室则属于高校硬件配备资源,设施功能的完善与科研资源的有效供给,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近年来,纵观部分高校中的改革经验,主要演化出两种模式,“学士导师制”与“教科融合实验室”。如何利用高校思想教育阵地,加强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增强高校与学生的竞争力,已成为每个高校的探索方向[2]。“学士导师制”即为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团队的价值与资源优势[3]。其次,提高教学和科研效率与水平是高校的重点任务,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科融合实验室”即实验室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功能,推进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融合运行、优势互补,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4]。
三 “学士导师制”的资源整合模式
(一)本科教育师资配给的局限性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师资力量决定了学生知识的获取、学校教研水平。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加强,进而对高校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师资准入门槛逐步提高,教师育人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但从整体与实际看,学生管理仍沿袭着传统辅导员统一管理制,即一人管理多个班级,存在管理失范、缺位、专业师资资源浪费等问题。高校设立硕士、博士导师制已普遍实行,但学士导师制却少有设立。然而对于多数高校来说,本科生是主体,且相较硕士生和博士生而言,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经历、社会体验等多个层面都明显不足,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学习生活上,较松的学制加之无人监管,使其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原动力,心智未完全成熟,难以合理规范自身行为与制定方向目标。恰恰是最需要配备导师的年龄段,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较之无专业背景的专职班主任、辅导员等,导师更易展开及时的疏导、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制度——学士导师制正逢其时。让专业教师担任学士导师,引导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教书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最终推进教育建设。
(二)高校实施“学士导师制”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师担任学士导师,可更好的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对促进专业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也具有促进意义,能够充分的发挥师资的专业优势,形成一套互利互赢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5]。
(1)师资优化:激励专业教师的师德构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专业教师从事学士导师工作,改变了传统结构化的接收模式。不同于以往单一性的教学输入,教师需扮演“学业导师”和“人生导师”的双重身份,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多个层面服务学生,增进师生交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这就要求教师力兼顾自身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同时还需配备丰富的理论常识。这就无形中激励了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添其不断学习的动力,扩充知识领域,提升业务能力,丰富与更新已有知识结构。在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同时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学士导师身份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要求,职责不局限于单纯传授知识,还需引导学生如何成人、成才。这就要求任职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形成道德规范与表率。激励导师努力规范自身行为,亦可促进专业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师德风尚的传承以及高校专业师资资源的优化。
(2)专项配给:引导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
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需要专业教师经过详细研讨,并与行业领域专家研究、交流方能最终确定。因此,专业教师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作用更加清楚,保证了发挥“指导”作用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因此,较之于思政辅导员,专业教师担任学士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时更加贴近实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指导其参加创新项目、科研计划,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技能与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扎实,渴望进一步深造的同学,可吸收其为进入科研团队,让其协助教师、博士生以及研究生进行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为其晋升学习阶段理论。
(3)资源共享:促成校内外多方共同受益
与传统思政辅导员有所不同,专业教师,在长期科研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对外输出与接纳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人脉、物力,与校外相关企业、单位有科研项目合作与联系,故而对本行业领域的就业情况、发展趋势以及技能要求比较熟悉。相反,在校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各界的了解程度有限,无法综合比较校外形势而得出合理判断,且对自身能力素质认知不足,导致自主择业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专业导师在与学生指导中,可基于自身经验、发展趋势以及行业需求,将发展形势、需求及规则授予学生,提出方向预测,便于学生明确思路与目标;亦可对学生就业作出合理判断与方向指导,或针对性推荐行业或岗位。此外,于学士导师而言,推荐学生就业能够加强自身与企业的联系,开拓新的业务与项目,为科研提供长远社会动力与支持。同时,有利于相关企业、行业吸纳合适人才,节省人力成本,避免社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学士导师是实现高校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是对教学师资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于促进本科生德、智、体、美综合全面发展,完成学生身份向社会工作者的顺利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学士导师制”所代表的教学资源整合,应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路径重点推进。
四高校实验室功能融合运行的资源分析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资源的配给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4]。实验室作为高校配套教育资源设施,承载着人才培育的使命。目前国内高校实验室主要可分为二类:教学类实验室和科研类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实验室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重点领域,也是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的重要支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来看,教学实验室作为课程教学的配套教学空间,主要是根据教学和培养计划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而科研实验室的设立则是为科研探索和科学研究而形成的实验空间。
(二)高校教研实验室的现状及其分析
(1)体制障碍:教学与科研资源分离
许多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教学和研发机构,但就其内部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来看,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由于制度上的障碍,现有多数大学的考聘制度中,教师的职务晋升、岗位业绩以及各类评奖评优,多与其科研成果相挂钩,这就使得教师更多关注效益更大且较为显著的科研工作与成果,无心或无力承担教学任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对学生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教学与科研相互孤立,科研人员没有及时将成果,转化应用到相关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内容无法得到拓展与更新,影响了实验室各方面工作的持续发展[5]。
(2)管理失衡:资源管理秩序松散混乱
在管理体制上,高校在实验室设置中多是基于成果导向,而忽略了实验室总体配备现状。实验室设置缺乏系统的规划,设置目标偏向于依据项目而非教学要求,具体来看,相关管理部门对实验室采取松散式、放任式管理,尤其科研实验室甚至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比较普遍的管理模式有:课题组内的教师兼任的实验室运行管理,即由教师负责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等[5]。多头管理,管理职责混乱,实验室安全、卫生问题突出,很多项目因缺乏专人监管难以落到实处,制约了实验室的健康发展。
(3)配给不均:教学与科研资源反差巨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力度逐年增大,高校中科研立项和资助项目逐年增长。相较教学实验室而言,科研实验室偏向科学研究工作,对设备要求较高,其专业设备通常更为先进。但当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多是以“课题组”的形式展开运作,限制了其先进科研资源在教学端的共享与使用。相反,教学类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虽高,但其设备相对低端而且教学资源有限,无法与学生实践操作要求相适应,实验教学人员也无法及时了解新兴专业技术设备。科研实验室的先进配备与教学实验室的技术滞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融合运行的优势分析
科研成果是高校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而实验室的建设则是高校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部分。面对两种实验室的突出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6]。因此,如何在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中进行优势互补,使得实验室发挥更大的效益的确值得思考和探索。一些高校向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转变过程中,融合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功能,缓解各自的发展矛盾,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7]。
(1)优势互补,推进设施资源整合
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融合运行是双赢选择,对教学实验室而言,基于专业学习的教学实验室,仅依靠学校的教学资源投入,其发展将缺乏动力和必要的支撑。故而,需借助专业科研实验室的资源,学科质量纳入教育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之中。利用科研经费的投入,更新教学实验室内陈旧的仪器设备,添置新的设备。此外,可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补充教学形式、更新教学内容[8]。对科研实验室来说,则可以利用闲置的教学实验室的环境和空间,缓解实验研究空间紧张的问题,改善实验探索条件,使实验室在双重功能下更具活力。因此,能够建立共同学科范围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实验平台,对教学和科研的进步都有益处。
(2)优化管理: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
将专业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融合运行的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分割格局[9]。科学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体现在学科层面上就要求专业的课程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相应转变。为此,在学科基础上建立起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实验平台,能够转变高校实验室“课题组”的管理模式。基于专业方向的教学实验室可借助科研实验室的专业资源,为其内部教学内容输入与管理提供持续动力和必要支撑,进一步拓展教学实验范围,为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提供必要的条件[10]。
(3)综合利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随着高校对学生科研成果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对学科内涵及发展趋势需要有足够且深入的了解[11]。相对陈旧的教学环境与设备使得课程教学的水平提高受到制约,无法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发挥效益,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积极性。若可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先进设备进行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学习教学课程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可提高学科专业的吸引力以及教学课程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实验需求,在高校实验室端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统一[12]。
基于上述分析,“学士导师制”的推行,对于专业教师和学生是能力与素养的综合双向提升,但以专业教师承接原有学士师资配备,也不可避免的带来新的问题。高校专业教师资源配给的有限性、教师个人时间精力的分配不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士导师制的有效运行与进展;其次,推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融合,能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更为充分有利的条件,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但实行过程中仍有问题亟待探索与解决,例如实验室扩展工作内容与任务后,实验室管理者的工作范围以及职责范围又需重新界定与定位。如何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做到职责分明,这可能是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融合运行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两种创新模式也有待继续探索与完善。总之,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发展模式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实现专业师资整合与基础设施共享,有利于高校教学水平与教学效益提升,推动学生、教师以及高校自身的综合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婉莹.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18):81-83.
[2]周文铸,吕淑金.学士导师工作浅谈[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58-60.
[3]费晓丹.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2):36-37.
[4]陈华,张明林,谈振兴.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管理观察,2008(23):115-116.
[5]胡志华.高校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42-43.
[6]李井葵,陈俐.高校实验室教学科研相融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3):107-108.
[7]李春,杨帆.试论高校专业教师兼任学士导师的优势[J].才智,2015(6):90.
[8]涂澄海,沈明卫.实验教学与科研实验室融合运行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7-30.
[9]郝飞麟,沈明卫.研究导向型大学中实验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内涵扩展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3-3.
[10]张明亮,谢婷婷,林清强.浅议高校实验室中试发酵平台的建设与管理[J].民营科技,2015(2):253-253.
[1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管理观察,2008,(23):115-116.
[12]俞承芳.实验教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83-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