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生群体和网络参与的双重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在诊断和处理研究生网络舆情事件必须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平等、理性、相互认同为原则,充分利用网络对话空间,严把信息的“出口—传播途径—入口”关,建构“权威、畅通、理性”的校园舆情环境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关键。
关键词:研究生;网络舆情;建构主义;对话式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张洋子,等.建构主义视角下研究生网络舆情诊断和引导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6):154-155.
高校研究生群体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因此对网络社会舆论具有接受性更强、反应更为敏锐的特点;此外,研究生群体对于事件的关注还具有更强的功利主义色彩,现实性、物质性、利己性更加突出。在研究生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评定、宿舍限制用电等涉及个人利益的事件往往会受到更多关注,对于此类问题处理的“质疑”、“不解”也时有发生,且发表不满情绪的场合大多为网络空间。辅导员对研究生网络舆情诊断和引导的及时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直接决定着事态的发展方向,反映着辅导员实现教育管理功能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一 研究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研究生群体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也就是说,更加关注“自我”的满足,这一认知的直接反映是其在面临选择时具有更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另外,研究生群体知识层次更高、对信息的接受度、敏感度更强,与本科生相比在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上有所不同。因此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适时调整工作方式,以引导、鼓励、对话为主,教育管理为辅。
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群体的维权意识也在大大加强。一方面,在维权的过程中,不乏出现诸多“意见者”。这些学生往往对事件关心、敏感、热忱,但也固执、坚持己见;另一方面,学校中大部分学生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在遇事时大都处持观望态度。因此,对于学生管理者而言,慧眼识珠,培养积极价值引领的“意见领袖”,起到朋辈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十分重要。
(二)网络参与的特点
网络参与具有自由性、激进性、易变性、较缺乏理论性的特点,且是“群体极化”的重灾区。所谓“群体极化”是指某些观点在外界影响下向极端发展,网络使原本差异性价值观走向“极化”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由于网络使信息能够实现无障碍的传播、扩散、沟通,甚至发酵与重构,因此事态的发生发展往往具有突发性、快速性。研究生群体和网络参与的特殊性对辅导员诊断和处理研究生网络舆情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研究生网络舆情诊断和引导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的对话交往是前提
面对质疑或者反对的声音,人的正常反应为“反感”,但辅导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青年学生本身就是自主性、意见性活跃的人群,因此也是可塑性最强的群体,因此对于这样的声音应冷静对待,不可带有偏见和负面情绪;学生工作者还应该认识到,学生愿意“对话”,公开问题比掩盖问题更值得令人高兴,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更加注重以平等、尊重为基础的激励性引导;强调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由他人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化。
(二)信息对称是关键
在法治思想的引导下,高校学生工作越来越讲求规则与程序,对于评奖评优等事件的处理大都有章可循;能够引起学生质疑和不满情绪很多是由于学生对事情的整体情况没有充分了解、信息掌握的不完全造成的。因此,一方面应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尽可能多的掌握学生的想法,及时做出引导,防止事态恶化。假设辅导员对学生的意见表现出反感、排斥等消极态度,那么学生在遇见类似问题时将选择其他通道发泄,这更有可能使辅导员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三)避免矛盾激化和问题升级
网络空间对话往往会跨越师生、同学等身份边界,因此言语间难免会发生冲突、存在“火药味”,及时澄清、化解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也能够防止其他矛盾激化。例如,在一次由于公寓“限电”引发的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就跨越了问题本身,认为“限电”是某些利益集团勾结的结果。对于这种直指学生世界观、价值观这一“根本性”看法的问题,辅导员一定要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引导,立即消除学生错误思想,避免将“单纯”的问题转变成“价值”的讨论。
(四)具有批判性思维培养意味的教育引导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情感倾向,其前提是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条件下,通过反思、论证等理性思维综合分析,最终形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甚至是创新等。普遍意义上认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在课堂上完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某一具体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对于学生的教育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引导则更应该是深层次、带有思考性的。由于在日常工作中研究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平台和途径较为单一,因此,网络空间的对话与讨论为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理性思考、多角度看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五)实际问题处理的基本步骤
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具体问题时,辅导员可大致可采取以下步骤加以解决:1.感同身受。充分了解学生处境,耐心倾听学生意见。2.价值判断。有理有据地告知学生当前产生处理结果的原因。3.相互理解。告知学生,老师并其对立面,老师的工作也是要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4.寻求办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消除隔阂、实现学生诉求的最有效途径。
三 建构研究生网络舆情环境的路径
几乎无界限的网络信息传播、高接受度的研究生群体以及高校相对封闭、同质化较高的现实环境,营造了“群体极化”的温床,尤其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相关问题时,更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引导正确舆情方向。根据传播的基本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应严格把好信息的“出口—传播途径—入口”关,建构“权威、畅通、理性”的校园舆情环境。
(一)信息发布——建构权威型辅导员角色
传统的高校语境中,学生处于管理体系末端,然而在网络环境中,话语权可能会重新分配,这样学生管理者的身份和地位就可能被弱化;只有在问题突发时能够先声夺人把握话语权,才能够扭转这种情况。从学校方而言,辅导员是学生发表观点、情绪的首选出口,因此辅导员对于学校相关政策、措施的了解应该尽可能全面细致,这样才能对事件提高“预判”,为信息发布和问题解释工作做足准备,重塑自身权威性。
然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信息的了解却时常滞后于学生,在学生问起时经常被置于“被动地位”。如此一来,当事件发生后,辅导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了解前因后果并做出诊断,这无疑加大了教育引导的难度,事件发酵、变异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二)信息传播——建构畅通型信息渠道
建构畅通的信息渠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搭建信息发布的权威途径,为学生全面细致认识问题提供完备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学生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无端猜忌和误解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搭建畅通的信息(问题)反馈渠道,建立学生工作者的“公信力”和“普遍认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个人权益维护的通道实际上要比辅导员畅通。当学生类似遇到问题时,辅导员能够做的除了解释说明工作外,实际效益其实很小,按照行政科层制的要求,逐级汇报收效甚微。相反,学生通过学生组织、校长信箱等更为直接的方式能够更快地接到相关主管部门的回应和解决方案。长此以往,将极其不利于辅导员其他工作的开展。学生对老师的认同往往是在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中获得的,当辅导员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时,那么其权威性将大打折扣,学生对于辅导工作的认同感也会大大降低。
(三)信息接纳——建构理性型高校舆情环境
“理性”是高校所应该孜孜追求的崇高价值之一,使学生在接纳信息时提高理性判断、不妄下结论和人云亦云是高校育人的目标之一。因此建构理性型高校舆情环境也是高校建设的应有之意,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做起。要做到这一点,建构理性型高校舆情环境,首先应尽可能提供全面的信息;其次应建构开放、平等、理性的师生(网络)对话空间;第三在对话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地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引导。
参考文献
[1]文萍,马宏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与激励[J].教育评论,2017(03):99-103.
[2]王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01):237-238.
[3]宋臻.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大学生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1(02):13-18.
[4]许成坤.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140-143.
[5]陈家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09.
[6]周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05):48-52.
[7]蔡晓良,郑重.网络意见领袖话语权的形成及其建设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1):44-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