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培养规划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竞争。将建构主义理论精髓应用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采取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诚,提高教学效率,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方法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in the Teaching of Career Planning in Universities
CHEN Cui-cu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Wuhan Hubei)
Abstract: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undergraduates,it can help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mselves,to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world,to cultivate planning awareness,and to do a good career planning.It will beneficial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for coping with social competition.The essence of constructivist theory,applied to college career education,with the Scaffolding Instruction,Anchored Instruction,and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is employed to stimulate students’enthusiasm for learning,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and to promote students’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Key words:Constructivism;Career planning;Learning theory;Teaching theory;Teaching method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高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现如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然而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的发展与发达国家都有差距。尤其是教学方面,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沦为一般公共课,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也教的十分乏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被喻为“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1]它倡导学习是一个全员、动态、能动的建构过程,为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2]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从原有经验出发,通过同化和顺应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构建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个体基于自己已有经验而构建,还要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这种建构过程无法由他人取代。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当面对新问题时,学习者会基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理解、解释。
二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下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能动性,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3]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源于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4]其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通过搭建“脚手架”,教师指导成分逐渐减少,鼓励学生独立发现,不断提升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最后达到“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由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环节组成。
(二)抛锚式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教学模式称为抛锚式教学(也称为情境性教学)。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三)随即进入式教学
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一两次教学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在不同情境下,以不同的教学目标,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学习内容,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5]例如,人们总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磨砺中才能逐渐看清自己的本质,所以“认识和探索自我”是一个复杂且艰难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不同情境中利用好“随机教学的”的功能,引导学生全方位的探究、审视自我。随机进入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效果评价。
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
不管是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都包含问题、情境、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评价等几个环节。本文就职业生涯规划中“岗位环境微观分析”一节内容为例,应用上述几个教学环节,探讨具体教学过程。
(一)明确问题
这里的明确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观点,就他们关心的问题给予解答,或者引导全班同学一同探索。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职业与岗位问题,关键问题有: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所要从事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要求,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你与该职业还有哪些差距、如何弥补?教师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本节内容的教学。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有其他的想法和观点。如有的学生想创业,有的学生想考研深造,有的学生想出国等等。这也是学生们的人生规划,可能不在教师的教案里,但是老师们要重视学生的想法,针对个性问题可以个别回答,针对共性问题,可以把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大家进行讨论。比如现在的创业热潮,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觉得自己将是下一个马云、马化腾。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创业需要什么条件,可以来一场辩论赛,让同学们在参与中了解更多就业创业知识、政策,也进一步了解创业的艰难所在,看到自身的差距,明确自己的方向。
明确问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这是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的意义所在。
(二)发挥情境的作用
夸美纽斯说:一切教育都从感官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情境的创设和使用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情境教学法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运用一系列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信息,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相互协作、交流,不断建构并丰富自己的经验,以此来加深知识印象、提高理性认识。[6]它包含六种基本途径: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对具体岗位的了解,光靠教师说教是没有效果的,可以创造和利用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可以播放介绍某些职业的具体情况,可以邀请在岗工作人员为学生开展相关的讲座和问答,可以把学生带到人才市场调研具体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都是情境教学的方式。还可以利用“生活展现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老板、人事专员、求职者,不同身份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心态,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职业。
(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计划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学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自主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而在学习者中间建立起协调合作的关系,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自身的了解,从而完善自我。[7]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的人生规划,每个人情况不同,规划的内容和方向也不一样,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独立的学习、思考与探索。在进行职业探索时,经常用到SWOT分析法,分析个人在选择某项职业时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比如优势:什么是我最优秀的品质?我曾经学习了什么?我曾做过什么?最成功的是什么?弱势:我的性格有什么弱点?经验或者经历上还有哪些缺陷?最失败的是什么?目前有哪些机会,又有哪些威胁等。这个过程需要新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仅是给予解释和指导。在学生做完分析后,可以就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为全班同学解释存在的共性问题。
(四)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8]学生们在组内进行协商讨论得出观点,小组间就各自的观点进行交流、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共享集体思维成果是协作学习的本质,协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可以按照学号进行固定分组,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随机分组。比如在学习“岗位能力要求”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按照同学们的不同发展目标进行分组,有人想做管理,有人想做技术人员,有人想做行政等,还有人想做销售等等,按照不同人的发展目标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研究自己的岗位目标的能力要求,组内合作后,再进行组间的展示和交流。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成果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9]不同岗位对个人能力、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几项核心能力是共通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健康的心态等。
(五)效果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1)自主学习能力;2)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0]评价如果贯穿在教学中,贯穿在师生互动中,贯穿在教师观察学生的互动中,贯穿在教师观察学生与概念和资料发生的互动中,比起考试及外界形成的评价任务,这样的评价将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11]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中的表现。[12]评价应该由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完成,发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功能。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细致,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四 结束语
Newmann&Wehlag认为,真正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为学生的进步提供社会支持等。[13]只要能够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开放的,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交叉式使用,不管怎样,建构主义教学所倡导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因素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它是教学理论发展的集中体现。此外,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用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时间还比较短,实践和理论都有待完善,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素养,还需要学校提供小班教学的便利,传统的一二百人的大课堂让老师们没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个人,也没办法对症下药帮助个人完成知识和经验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75.
[2]姚志红.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5):58.
[3][5][10]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3(5):75,76,77.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5.
[6]张冰洁,王阳洋,程娟娟.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5(8):42.
[7]郑敏.自主性学习的缘起和发展[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104.
[8]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5.
[9][1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50.
[11](美)布鲁克斯(著),范玮(译).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9.
[13]Newmann,F.M.,Wehlage,G.G.,(1994).Five standards of authentic instruction.In:K.M.Cauly,F.Linder&J.H.McMillan(ed.).Annual editions:Educational psychology94/95.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Inc.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