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 +”下高校地理学专业三维融合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8 09:26: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传统教学的环境下,互联网的加入必将影响甚至改变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教育如何顺应互联网重建新生态尤为重要。本文以高校地理学专业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面临的双重困境为突破口,剖析了“互联网+”下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挑战、威胁和机会,立足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了“在线教育+课堂教育
+社会教育”三维融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理学;核心素养;三维融合;教学模式;SWOT

本文引用格式:张仕超“.互联网+”下高校地理学专业三维融合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26):108-111.

Study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Geograph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ZHANG Shi-chao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China)

Abstract:The joining of the Interne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or even change the way of thinking,teach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teaching.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Internet to rebuild a new ecology of educa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double dilemma faced by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geography as a breakthrough,analyzed the opportunities,challenges,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methods of college geography under the“Internet+”by SWOT analysis.On this basis,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online education+classroom education+social education”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re of core geography.

Key words:geography;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Three-dimensional fusion;Teaching mode;SWOT

        随着2016年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从“知识核心”步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而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教育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认为教育走向核心素养化时,学习方式必须变,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变,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同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深入掌握不同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掀起一场“课堂改革”。尤其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混合教学模式日益呈现,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成为教学改革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国家对互联网+教育给予大力支持,仅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投入已经超过2700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3]、《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4]的相继颁发释放出教育信息化改革将成为常态的政策强信号。那么,在新一轮政策和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地理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将迎来怎样的改革?

\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价值体现的关键素养,既关系到个体的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又涉及到训练和实践而获得技巧与能力。让学生从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和独特思维来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会领悟地学人眼中独特的世界——区域认知、地学人脑中复杂的世界——综合思维、地学人脚下真实的世界——地理实践、地学人心中和谐的世界——人地观念。这也意味着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多途径实现。尽管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被大量应用到教学,课程媒体化、教学自组化、学习社交化、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逐渐建立,教学模式从固定时空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型转变。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现混合式学习,达到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吸引力、适应学生不同需求的教育目的。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5,6],慕课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实现慕课教育的前提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其推广规模较小;翻转课堂通过重新整合课内外时间使学习决定权由教师转移至学生,学生课前完成自主学习,然而,在高校地理教学中,课前和课后专业资源匮乏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受到限制[7-11],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并没有明显改变。加之现有传统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偏重结果评价而轻视过程评价,教师授课也受教学计划和教案设计限制,什么时间讲那节内容,什么时间提问,预留多少时间回答等都经过预先设计,此外由于长期扩招导致课堂越变越大,一个老师要面对上百个学生,增加课堂师生互动的难度,教学效果低下。而且,尽快高校基本实现WIFI全面覆盖、地理教学实验场地和展览模拟馆配套齐全,野外实习基地开放共享,为高校地理学在线教育、现场观摩、野外实践提供条件和场地,但相应的地理学科相关优质教育资源的免费开放平台仍然较少。为此,本文从“互联网+”下地理学专业的教学困境出发,探索基于需求导向的三维融合教学模式,以期为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校地理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下地理学专业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重困境

        随着互联网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冲击,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发展,对地理学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影响”日渐明显,实现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教学资源由封闭转为开放,教学机构由单一转为多元,学习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模式由灌输转为互动。

         互联网时代给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教师角色不断被泛化,主导作用被弱化。教学模式难突破、教师信息素养偏低,教学形式难推进、教学效果难凸显,教学评价机制单一、教学成效难体现。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群体之一,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根据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制学习计划,然而,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教师转型升级迟缓、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改进滞后,从而导致无法满足需求。

          “教育革命就是革传统教师的命”[12],分析“互联网+”时代教育的特点等会发现教师的确面临着深度困境,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教师自我。大部分成长于非数字时代的教师与数字时代有着天生隔膜,可谓是数字移民或数字难民,面对数字时代的学生,就好比让移民和难民去教育原住民,从而无法更好的适应本土社会,因此,传统教师面对迅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而非常无奈;翻转的课堂教学模式迫使教师翻转传统的备课重点,从如何“教学生”翻转到如何“解决问题(包括学生本身及其提出的问题)”,“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同时兼具线上、线下的学习与组织能力,从观念和行为的双重转变,突破课堂时空困境;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反馈和做出成绩鉴定,而“互联网+”时代机器代替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师相比,机器允许学生多次进行测验直到获得满意教学评价,可重复性强;从教师自我角度分析,“互联网+”时代各种在线教育平台都是由顶尖人才或名校名师主持教学,不仅内容丰富、前沿、权威,而且学习形式灵活、吸引力强,传统教师将受到极大冲击。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关于地理学专业的资源丰富且多样,而且各大平台打着名师的旗号并且采用明星名人代言提高其可信度和知名度,而不是专心努力提升平台教学质量和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很难分辨教育资源的优劣,从而导致学生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互联网+”下地理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将传统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的教育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习资源丰富且共享、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通过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针对地理学专业的掌握情况选择资源和信息,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专业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资源丰富且共享。在班级教学模式的传统方式限制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和互动平台,教师可同时为多名学生进行在线问题解答,学生之间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互联网使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已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教师口头传授、板书、幻灯片,而是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如视频、在线知识库等,特别是地理学专业的野外实践课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的轻松学习。

        3.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对地理学专业的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学习进度的不统一。互联网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巩固学习。

(二)劣势分析

       互联网为地理学专业的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如下的劣势:

      1.分散学生注意力。互联网为地理学专业的教育创造了获取信息的平台,但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平台充斥着各种正负面信息及诱惑。大学生因其较少的社会经历而无法有效过滤负面信息,影响价值观,降低教育权威。

       2.资源配置与教育结构不合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历史影响,我国重视应试教育而导致不同地区地理教育受地方文化、资源配置与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发展参差不齐。在“互联网+”教育体系中,为提高教育水平,必须追根溯源地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掌握与之匹配的教育技能,适应“互联网+”教育发展。

       3.教学质量无保证。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线上地理学专业资源丰富但优劣难分,多样的线上课程却无系统的评价指标,增加了学生的选择难度,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机遇分析

       1.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充分表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作为高校教育工具,促进教育发展。

       2.“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迅速,且学生作为网民中的重要群体,为高校建设“互联网+”教育创造先决条件。

       3.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各高校大力建设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为教育创建自动化的网络科技平台,且逐渐开始了网络走进地理学专业课堂的初步尝试。

(四)威胁分析

      “互联网+”时代为地理学专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教育主导权。信息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作为地理学专业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比教育主导者对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将导致教育主导者处于尴尬位置而失去主导权,从而不能有效运用互联网进行地理学专业教育。

      2.缺乏情感体验。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教育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不能带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于地理学专业中的野外实践课。

      3.政策不完善。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很多政策无法及时完善,在地理学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资源侵权的现象,并且在“互联网+”教育中教育模式还未完善,从而影响在线教育的正常有序进行。

三“三维融合”模式在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互联网+”下地理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SWOT分析,提出“三维融合”模式,即“在线教育、课堂教育、社会教育”三维融合的教学模式。互联网催生了在线教育,这是未来教育大势所趋,然而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课堂教育当前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并且由于教育与社会的必然联系要求教育观念的社会性,这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三维融合”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地理学专业教育的必然。

(一)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强化和高校教学条件的完善,在线教育被逐步开展。整体上看来,在线教育还在探索阶段,在地理学教学中在线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网络在线教育平台

        实现在线教育的前提是网络在线平台的建设,选择或开发一款功能强大,界面友好的在线教育平台,如爱课程、学堂在线,这些平台能帮助学生准确迅速掌握在线学习技能,但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平台,更谈不上如何高效筛选学习内容,需要专业老师引导,加之可能受制于平台课程收费学习,学生在线学习的更少,这也是高校开展校内在线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

 
2.在线教育内容

         目前,各高校的地理学专业尽管正在逐步开展在线教育,但网络在线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并且内容覆盖范围较小,地球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等。因此,注重网络在线教育平台专业内容的丰富尤其重要,设置全面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按需选择,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3.评估体制

        针对高校的地理学专业网络在线教育平台设计交流互动和意见反馈模块。我国当前还没有科学权威的网络在线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因此研究合理的地理学在线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把握和跟进地理学专业在线教育效果。

4.教学模式

         高校在线教育的对象都是单一的个体,无论是学生个性特征和对地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不同,采用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考虑不同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对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内容进行重新建设和规划,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多样化的课程,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二)课堂教育

        传统的地理学专业课堂教育模式主要是单向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应试教育。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要内容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地理学专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应从课堂的技术性、发展性、深度性多方面进行考虑。其中,技术性取向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技术层面的变化,而且要更注重教学活动结构性、系统性;发展性取向要从学习意义感、自我感、效能感多方面设立标准;深度性取向即是让课堂更具有教育涵养,着力提升课堂发展性品质。改革课堂教育应从教育形式入手,如以老师为主的课堂教学,从45分钟满堂灌输向情境教学转变,名师进课堂,以圆桌会议式教学,拉近师生距离,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课前由老师预先给定主题,设定讨论要点,设计教学流程,学生围绕主题,收集各类影像数据资料,课上分小组登讲台展示学习成果与心得,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和点评。此过程中,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而自主学习,再把问题带到课堂,在老师引领下进行探究学习,这不仅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而且更好地从学生“会学”的视角锻炼个性化学习能力。

(三)社会教育

        野外实践是高校地理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之一,在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备受重视,针对当地地理环境特色开设考察实习课程,有助于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社会教育可采取的形式一是老师野外现场讲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课本知识;二是邀请当地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现场讲课,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野外实践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习实践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专业理论、方法和技术。

四 结语

        “互联网+”为地理学专业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让当前改革状态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线教育如雨后春笋,如何辨别不同平台的教育质量及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尤其重要;在线教育处于发展阶段,课堂教育的主导地位不可忽视,个性化兼风格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效最大化的手段;为社会服务是教育人才的终极目标,教育要让学生融入社会,探索绿色多元社会教育模式是教育实效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http://www.m oe.edu.cn/s rcs ite/A0 1/s 704 8/20100 7/t20100729_171904.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203/133322.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教技[2016]2号.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技厅[2016]1号.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2/t20160219_229804.html.
[6]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5-60.
[7]袁莉,Stephen Powell,马红亮.MOOC与高等教育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5.
[8]顾容,沈洋洋,陈丹.面向翻转课堂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2-77.
[9]吴华,孙丽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与学,2014(1):57-60.
[10]李金国.地理翻转课堂的实践和思考[J].教学研究,2014(17):20-23.
[11]李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应用和思考[J].创新教育,2014(12):52-53.
[1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13]黎静.在线教育来潮:教师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探索,2013,(5):151-155.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3.05.0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