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针对新工科视野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从新工科的相关概述入手,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文章的分析得知,在新工科视野下研究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唐倩.新工科视野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2):21-
23.
应用型高校共拥有四个职能,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四是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既是应用型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职能,尤其是在“新工科”的概念提出后。新工科建设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深化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主动对接经济发展需求等。因此,深入研究新工科视野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应用型高校达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新工科的相关概述
2016年,我国教育部门正式提出“新工科”这一概念,此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促进服务创新的驱动发展。2017年2月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先后发布了多个通知,新工科建设于2018年4月2日正式推进[1]。其中,2017年2月至4月,教育部门、各高校以及专家组一同开展了多次研讨会,先后确立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以及“北京指南”。在这些共识的确立中,新工科的思想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即新工科的建设目标为立德树人,建设理念为在应对变化的基础上塑造未来,主要途径包括三方面,一是继承与创新,二是交叉与融合,三是协调与共享,主要特征为创新性与开放性较强。
二 新工科视野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体系不健全
新工科建设目标的实现途径之一是继承与创新,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要能够满足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应用型高校缺乏健全、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具体表现如下:(1)没有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学校各部门的参与度不高;(2)没有成立相关的工作委员会,许多部门与参与人员的职责不够明确;(3)没有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无专人负责。
(二)教育体系不完善
“新工科”理念强调交叉与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能够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国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都存在着层次不够分明、与专业学科缺乏交融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对大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未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亦未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对小班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2)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未与专业教育交叉与融合,亦未实现全覆盖,实践模拟活动较少;(3)对大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未与个性需求相结合,创业导师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协同体系不全面
何谓协同体系,即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应在合作的基础上得以实现,这也正是“新工科”理念强调的协调与共享,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多数应用型高校在协同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1)未实现校内资源的良好集聚,开放性与共享性均不高;(2)未实现与其他高校的友好合作共享,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未得到重视;(3)未实现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孵化基地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4)未实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不合理[2]。
(四)实践体系不适当
新工科的建设目标是立德树人,与普通高校不同,应用型高校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新工科视野下实践体系对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实践体系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创新创业的训练体系不健全,创业训练项目并未实现全覆盖;(2)与创新创业有关的专业学科竞赛较少,评定机制亦不存在动态性;(3)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利用率不高,实践场地的指导与服务性较弱。
三 新工科视野下优化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
在新工科视野下,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是优化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具体策略如下:首先,应用型高校应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各部门都应当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优化中,包括教务处、学工处、后勤部等,以此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其次,应用型高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接受领导小组的领导,委员会主任应由副校长担任,委员应包括学校团委部门、学工处、教务处的相关负责人等,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协调与管理;最后,应用型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或学院,该机构应服从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包括组织培训、展示成果、孵化项目、组织竞赛等[3]。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强调交叉与融合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优化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关键,其中,建立具有层次性与交融性的教育体系格外重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针对大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且应当覆盖全体大一新生,使创新创业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应采取小班教学法,利用启发、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二,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交叉与融合,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具有专业学科特征的创新创业竞赛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应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多开展一些创新性实验、训练以及模拟活动;第三,针对大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个性需求相结合,使创业导师传递、带领、帮助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创业成果的转化[4]。
(三)建立全面的协同体系
要想使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更符合新工科视野协调与共享的理念,建立全面的协同体系是重中之重,协同体系即为协调与共享,具体如下:第一,高校内部的协同。应用型高校应对学校内部所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集聚,进而建立一个育人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协作性、共享性与全员参与性,并且还应接受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第二,高校与高校的协同[5]。应用型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共享,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在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三,高校与政府的协同。应用型高校应在各个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良好协作,与地方政府共同为学生打造创业孵化基地,促进人才培养;第四,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贯彻新工科协调与共享的教育理念,共享企业的社会资源,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四)建立适当的实践体系
为了实现新工科立德树人的建设目标,在构建、优化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建立适当的实践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三点:首先,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应用型高校应为创业训练设立专项经费,定期利用此项经费开展创新创业实战演练,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拥有一次创新创业的实训经验。其次,积极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资助机制。目前,我国多数应用型高校已拥有资助机制,只是现行机制缺乏一定的动态性。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资助机制的动态性,并实现动态评价与评定;最后,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配套设施的建设。应用型高校应加快创新创业仿真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的建设,提高校园内已有的创新创业工作室的使用率,以优化校园创业环境。同时,应安排创新创业导师在工作室值班,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解读、咨询与指导。
四结论
本文将新工科视野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应用型高校现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涵义、理念,对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完善教育体系、建立全面协同体系、建立适当实践体系的优化策略做出系统探究。在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此领域的研究,进而促进新工科建设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联动。
参考文献
[1]李郁,史仪凯,田卫军,何扣芳.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和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37):53-54.
[2]杨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州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J].大众文艺,2018(11):164-165.
[3]王晓雪.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4):71-73.
[4]钟晓军.“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8(3):120-123.
[5]于淼.论“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110-114.
[6]谢胜越,吴明明.浅析南京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1):122-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