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着眼点,采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优势、劣势以及人才培养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SWOT分析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段培同,韩彩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0):19-20.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有先进知识或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型人才,他们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主动参与国家创新或进行个人创业,从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人群[1]。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活跃,他们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传承,越来越注重创新与实践[2]。这类人群步入社会后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优劣势以及培养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从而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 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3]。作为一种有效的决策支持工具,也常常被用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对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SWOT分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优势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相比于其他人群有自身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第一,创新性人才具有独特的性格。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自身性格上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敢于挑战与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喜欢创新,做事不喜欢循规蹈矩,不断突破自我,这种性格就造就了这些创新创业人才有很强的适应性。第二,创新性人才都会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创业型人才也一般多为青年研究生和大学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个人素质及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有着丰富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存在的另一个优势。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劣势
虽然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优势突出,但是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仍然存在一定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这类群体的耐挫力相对较低,在遇到问题时,如果存在一定困难,就会丧失斗志,甚至消沉放弃自己的目标。第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盲目自信的性格特征,夸大自身实力,认为自身在工作过程中有足够的能力,往往缺少对工作认真的态度,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第三,这类人才一般都是刚大学毕业,他们在之前没有更好地接触社会,工作经历相对较少,缺少一定的经验,这也是他们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遇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多的机遇。第一,当前高校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都把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着力点,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等举措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第二,国家政策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家和各地区都制订并下发了有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创业,为新型人才的创新提供了更多支持。这是创新创业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机遇。第三,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经济实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设种类繁多,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
(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威胁性因素
从当前的高校内部教育生态和社会创新环境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还存在一定的威胁因素。第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整体不高,高校间科技创新实力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这都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对技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担负知识和技术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大部分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服务能力差,还不能适应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第三,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不健全,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不高。
二 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根据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培养。
(一)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高校应当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当整合教育资源,组建创业中心或创业学院主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把政府和企业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力量协同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引领的各自优势,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体系。高校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高校组建由专业教授、企业技术人员和创业辅导员形成的创业导师队伍,完善教育辅导机制。学校加强教育投入,积极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如创办创客空间、企业联盟、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条件保障。学校组织参加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比如积极组织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以参赛促发展,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二)政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创新创业人才成功创业不仅为社会提供创新成果,而且能够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就业、产生税收。因此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完善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市场,保护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各级政府应尽快出台政策扶持创新人才创业,从创业基金、减免税收到创业实务帮扶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政府要一边加大投入,一边加强与金融系统的协调,提供担保机制,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帮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大力鼓励投融资机构支持科技型创业项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支持,大力实施人才政策,为创新创业人才的生活提供帮助,如解决他们的住房、为他们的子女入学提供使得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让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时代骄子,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形成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快速成长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三)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是企业展人力资源的宝库,他们能够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成果,企业需要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往往限于研发人员匮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企业创新能力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在面向社会应用的一线,他们非常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他们非常需要创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也需要深入企业发现问题、在解决企业困难中寻找研究课题,他们的创新研究成果需要企业中试和检验。因此企业与高校建立紧密联系不仅解决了企业所需要的资源,也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实践机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可能提供一些资金作为基金投入,用于支持专项创新攻关研究。企业还可以为高校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去,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学生实习基地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的密切合作。企业的深度参与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实践平台,形成了促进他们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 结语
高校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优点缺点,机遇与挑战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分析从高校、政府和企业三个角度提出相关的策略,只有三者协同工作,才能不断促进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他们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秦乐乐,于乃文,杜洪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81-84.
[2]胡海山,杜文博,陈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9):27-29.
[3]刘玉凤,王志增.甘肃省创新创业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33(06):136-139.
[4]陈淑慧.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5(09):90-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