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不忍,应自觉把握时代脉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创新发展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创业者。
关键词:创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创业
本文引用格式:叶大伟.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4):56-57,64.
Carrying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 Theory
YE Da-wei
(Suqian College,Suqian Jiangsu)
Abstract: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social practice activity with the main task of enhancing students’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innovation spirit,entrepreneurship conscious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bear it.We should consciously grasp the pulse of the times,take Marxism as the guide,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realiz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Cultivate more entrepreneurs with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arx doctrine;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一对创业教育本质的认识
本质是对象的相对性概念。“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对象,对世界等等的认识深化的同一类的概念,或者说的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决定事物存在、发展、性质的根本属性。创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创业指开创、创造事业的实践活动。这里的事业具有广泛性,包括了创办企业,从事以前没有做过的新的工作等。侠义上的创业则特指创办企业的过程。本文所指的大学生创业是侠义上的概念。根据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孕育新思想,高校创业教育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做到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体现时代特征。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做好新时代的创业者。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性就要注重通过实践来发展高校创业教育理论,通过实践创新促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创新要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实践为源,不断促进创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只有不断发展的创业教育理论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性
高校创业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而不应是封闭在校园内进行的。社会环境构成了高校创业教育过程的要素,与高校创业教育紧密相连形成互动。社会环境的多维性、开放性、复杂性、竞争性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平台。从社会环境的影响范围上看,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即社会大环境,包含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微观环境即小环境,包含了与创业活动直接相关的局部环境,如校园环境、社区环境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应充分挖掘社会环境中的有利资源,重视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自觉规避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高校创业教育的阶级性
教育具有阶级性,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大学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校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应具有社会主义性质。高校创业教育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上。从目的上看,创业教育目的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首先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责任感。创业精神,应该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精神。从内容上看,高校创业教育应充分挖掘社会主义社会创业实践中蕴含的宝贵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二在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应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解决为什么要创业,为谁而创业的问题。要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
(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和信念构成了人的信仰。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对自身所处在的世界以及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有所把握和相信,有所期待和追求,而这种把握和相信,期待和追求就是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构成了人的精神支柱,形成了人不断追求目标的内在元动力。创业教育应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各自的创业理想融汇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上来。人的社会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创业理想越是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越有社会意义,越能够被社会接受。
(二)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在我国有着光荣的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下,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于关注国家的发展,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责任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高校创业教育应自觉将学生的创业理想升华为爱国信念,转化为爱国行动,把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引导到创业理想上来。
(三)培养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个人梦想统一于国家梦想,国家梦想的实现有助于个人梦想的实现,每个人实现了个人梦想,国家梦想也就实现了。创业梦想的实现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高校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中国人民历来具有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富强的奋斗史。高校创业教育应努力挖掘中国历史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
三 高校创业教育应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一)高校创业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科学性体现为它是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思想意识,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创业教育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政治观念和道德素质。从这个逻辑上讲,高校创业教育应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高校创业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效性
有效性涉及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投入少,产出多则有效性强,投入多,产出少则有效性差。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投入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创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创业教育培养的人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需要,这里面的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在培养人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彭钢.创业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3]冯刚,王树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M].团结出版社,2017.
[4]胡博.马克思人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价值认知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06):99-102.
[5]王金宝,林令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3.
[7]李德顺.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