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导师制”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抓手,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潜在的创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处于相对变化的状态,在实践指导的过程中,会出现一部分需要改进之处,这要求学校与教师在“双创”大背景下根据学生、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组织相应实践教学活动,让大学生们从书斋走向社会,用所学的知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项目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
本文引用格式:尤宝庆,全红.“项目导师制”下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2):28-30.
随着新时期产业升级的深化,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也随之提高,大学生能力培育作为基础性工程,在现有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向大学“增负”计划是大学改革的关键。在大学生教学投入不断增加的背景之下,大学生自身能力建设需要学校、教师、大学生共同努力,在大学生能力建设中双创能力建设又是其中的关键。所谓的双创能力建设是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建设,其核心在于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适应性训练,能够让学生避免一毕业就失业的境况,提升大学与社会的有效对接程度,同时保证大学教育质量提升,为之后的大学改革与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 项目导师制与大学生能力的关系
(一)何谓项目导师制以及现状
项目导师制是指在大学教育培养中以项目为单位,其中以教师为主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学生作为初学者,需要在一定范围与条件下,根据项目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身学习与工作任务。典型案例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反复进行因果推敲和数据比对,而这一部分数据实验过程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重要的知识积累,以此为出发点,提升初学者的基本能力,教师则负责进行项目整体设计、申请科研经费之后,根据项目设计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发调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项目的进度调控。
在“双创”教育中推行项目导师制,基本上所有大学都有涉及,而且各个专业都有自身独有的项目导师基本选拔标准与实施细则。科研经费通过具体项目延展向学生与教师,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项目中具体工作的实施,如此一来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序增长,又提高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也让教师与学生在一个具体项目中相互适应、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拥有了从书斋到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能力,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创新创业的建设者的质的飞跃[1]。
(二)项目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
在现有项目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作为关键点,其基本关系需要深入分析。作为项目导师其对学生主要起到鼓励、激发、引导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让其参与日常训练活动、模型制作等活动,其目的除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数据积累与能力培养外,更关键的是唤醒并引导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身独有的“双创”能力[2]。
对于项目中的导师要有一系列基本要求。首先需要有较强的政治觉悟、品德高尚、责任心强,能脚踏实地从事科研工作,即具备一定为科学献身精神;其次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从业经验,作为项目引领者需要对专业化的科研技术有深入的了解;第三具备创新意识,熟悉本专业未来人才流向以及本学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有耐性、对学生热情,能包容学生在初学阶段出现的错误,并且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自身能力的飞跃。
对于学生,首先需要的是有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基础,对自身发展以及对于实践有兴趣;其次需要了解本项目教师所擅长的领域,通过双向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为自身发展提供基本职业规划。
由此可见,二者关系在于,教师为学生在项目中提供知识体系指导与实践指导,学生在项目中作为教师的指导对象,在教师指导下为自身能力建设添砖加瓦,帮助自身实现自身能力的蜕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必须全力配合教师。
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基础性问题,在商科类专业方面进行资料采集,在理工科类专业方面进行必要的数据图纸支撑。学生根据实际与教师的指导修正自身职业规划,而教师也根据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完成项目评估,据此向学生提出指导意见。二者在项目中作为两个主体,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推动项目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基本教学培养目标,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也容易由于各自的性格、爱好等主管因素造成项目停滞,影响整个项目的推进。
二 导师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
(一)提供平台
项目导师制下,导师在项目中占据决定性地位,而导师所决定的项目又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平台。以我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的来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方向承接项目,教师作为责任主体做好项目的申报,随后要做好项目教学设计,然后对学生进行发布。这些项目就是大学生在校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平台。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要走很多弯路。除导师向学生提供平台框架之外,导师也在平台具体构建中起到引领作用。导师在得到平台授权后对学生开放,结合项目需要与学生特点完成人员分配。正如上文所说,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学生能力提升同时,项目也取得成效[3]。
(二)引进专家
导师制的项目教学过程中,专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进行专业培训后期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而通过项目导师制将专家引入到基本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专业化的创新需求,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学生与教师在导师制的制度结构中,形成平台研发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之下,教师、专家也从实验室中走出来,而学生则可以通过与教师的协作,学习到最新学术成果与实践。同时,专家还可以将自身资源带入到项目当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撑及必要的帮助。
(三)专业指导
在导师制下最重要的进行专业指导。导师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在现有情况下,需要对学生进行双创入门教育,教师教与学生学以及学生领悟融为一体。做为项目导师,其基本科研素质是有保证的,对于初入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而言,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将他们从高中通识教育向高校教育转变。比如在计算机教育中,高中教学中计算机作为辅助课程,只是将基本知识向学生进行传授,但是在大学教育下,计算机教学要从应用需求的角度进行定制开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导师制下可以很好的平衡这一状况。通过学生与教师长期相处相互了解,教师对学生制定长期培养计划并实施,形成有效的专业指导,实现学生能力稳步提升,又扎实专业基础,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双创能力。
三 导师制下导师与学校的相互关系
(一)学校为师生提供保障
学校作为项目主要制定者、导师主要派出者及学生培训主要场所,其主要任务在于进行整体学校范围内的基本制度设计与规划,让学生与教师在整体规划中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开展创造性活动。在学校进行规划过程中,有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要相互映衬,就长期目标而言是为培养学生双创能力,就短期目标而言则是通过必要的赛事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但是在现有情况之下学校为了自身成绩往往为比赛而教学,为比赛而进行项目安排,严重背离了进行竞赛的初衷,而且由此造成学校能够提供的项目平台不足。在整个项目平台运行过程中,学校作为师生项目主要监管人也负有保护师生合法利益的责任[4]。
(二)学生在学校与导师保障下提升自身能力
上文中主要说明了导师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学校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学校负责项目审核与项目统筹,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本身项目经费有限,更需要进行必要的项目可行性审查,做到每个项目都有资金保障。在之前的谈到项目下发后,教师有项目、学生做项目,但是学生与教师基本在学校平台上进行交流不畅,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没有进入项目工作状态,对于科研任务采取敷衍塞则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也很主观,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工作安排,或者根本不去指导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在这一情况下,学生、教师、学校需要完善的监督检查的机制来保障项目开展、实现多方共赢。学校作为主要管理者,在此情况下可以进行中立性调配,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合作。
(三)学生在学校与导师共同作用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学校与教师在项目领域合作中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学校需要联络企业,尤其是专业针对性的企业,学校需要进行专门调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用人趋向,积极引进企业专家搭建校企“双主体”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和导师团队共同优化创新方案设计,遴选技术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生实施科研项目,进行项目分析、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责,实施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使得学生逐渐从技术新手到技术熟手,再到技术能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现有情况下,学校、导师、学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期望差距,尤其是在学校的项目培养方案造成个别学生对于整体结果并不满意。这部分学生自身基本职业规划与学校相冲突时,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能力目标,跟上学校整体的培养进度。
四 现有项目导师制改进策略
(一)导师适应性培养策略
现有项目导师制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改进。首先,导师需要进行适应性培养策略。导师与学生的长久共存于项目之中彼此之间相互了解,而且导师作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必要的培养策略调节,不能够像之前一样进行流水线生产方式进行学生培养。尤其是在理工科类教学中,流水线性培养方式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十分不利,造成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急处理能力不足,而且行为呆板、教学互动不足,窥一斑可见全豹,可见进行高职教育导师适应性培养的必要。需要实现适应性培养,学校一方面要提升导师数量,更广泛的延揽人才降低师生比率,让学生能更近距离的接触教师,另一方面提升导师质量,为导师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让导师在项目中避免不相关事件的干扰,专心教学与培训。
(二)学校全面有序培养
导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具有广泛的自主性,学校也应当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必要松绑,学校设立项目更灵活,而导师选择则应该以专业对口为主,用专业而灵活的项目导师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双创能力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项目要求不必要太过统一,而是应该在其中留出必要空间,以利于学生与教师进行必要调整。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无组织,学校基本的培养理念必须渗透到项目当中去,以项目为载体,以导师为引导者,以学生为执行者与反馈者。以此形成双向多为的学校培养模式,一方面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反馈适时微调修订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高职院校培养要求进行培养方案设计与评估。
(三)学生个体积极培养
学生作为项目导师制下另一个关键节点,自身也要求在项目中进行自我培养。自我培养分为两步,首先在导师引领下熟悉基本过程,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思考,让学生充分明了自身优缺点与适应发展的方向;毕竟不同学生个体有不同的适应新发展方向,在确定自身发展方向之后,需要从实际出发为自身发展方向进行准备,提升自身身体素质与专业素养[5]。
(四)师生校联合培养
在学校、学生、导师都主导在项目中发挥自身作用之时,三者也同样需要统一于一个统一体当中进行必要的共同培养。而此类型培养可以通过有影响的双创专业赛事条件下进行。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全国“挑战杯”和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孵化专项资金,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创意水平、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竞赛项目的契合情况,组建项目团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技术创新,并进行了完整的体验,这部分学生更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要。
五 结语
本文以项目导师制为出发点,分析学校、学生、导师不同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为在现有情况之下,通过提高项目导师的质量与数量、学校进行有效制度建设、学生进行自觉自我培养,实现师生校三者一体化培养共同提高,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基础双创能力,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v.31;No.214(7):21-24.
[2]胡国杰,尹子民,王丽娜,等.导师制下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101-103.
[3]杨志刚,王先平.创新创业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7):135-136.
[4]王梦珂.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1):272-273+276.
[5]段剑伟.TRIZ理论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6):1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