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3 10:55: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在介绍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英语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把微信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尝试着提出了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旨在帮助深化移动学习理论的认识,并为英语教育者探索、共享微数字化教育新途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信;移动学习;高校英语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张亚宁.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5):115-116,124.

一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腾讯公司顺应时代潮流,于2011年初推出了一款名为微信的应用软件,该应用集文字、语音、视频、图片、智能移动终端为一体,受到大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和教师的广泛欢迎。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也应与时俱进,移动学习(M-learning)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并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高校英语自主学习与高度普及的微信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英语学习的特点

        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Andrew项目首先提出了移动学习(M-learning)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李玉顺,马丁,2008)。爱尔兰学者Desmond Keegan(2000)发表在《开放教育研究》上的国际专家特稿《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把移动学习这一新兴的学习模式引入中国。2003年,我国教著名学者桂清杨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指出,“移动学习(M-learning)将给中国外语学习乃至外语教学带来的冲击波和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这是一次新的学习革命,是中国外语学习的未来”。随后,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论证和技术开发两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移动学习概念的认识达成基本一致,简言之,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借助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具有灵活、便携、即时和情境性等特点(王燕波,黄杰汉,2018)。

         笔者认为,所谓移动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固定式学习而言的。传统的英语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首先,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学生要么在固定的教室和有限的课时里上课,要么在自习室或校图书馆进行课程预习或复习,这往往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方式比较单调,学生被动学习。其次,学习材料也是固定的,形式单一,学生主要借助教科书、各种辅导材料等纸质资料,这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资源获取比较费力,获取成效也不高,难以实现高效的学习目标。

\

 
        我们要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增强高校英语学习的趣味性,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而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一目的。如前文所言,移动学习灵活、便携、即时,只需要一台简单的智能手机,就能轻松学习,可以说,移动学习是新时期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学生拥有的零碎和自主时间较多,并能熟练运用微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信息,这也为英语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三微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有效扩展教学外延


        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和微信软件的升级完善,微信的双向信息交互功能可以使师生、生生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将课堂学习扩展到课外,这些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完成的,微信能够极大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成果。高校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微信作为现代教学工具的作用,使英语教学更富弹性和可移动性。微信自带的语音、视频聊天、群聊及文件分享等功能,可以使师生在课后也能实时交流,提高英语的教学和使用频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案适时做出调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起来更具有灵活性和指向性,在这个往复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微信作为第二课堂的指导作用可见一斑。

(二)强化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他们喜欢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这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其内心的真实感受,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英语能力的提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微信支持的移动学习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信息分享者,起到了协调与指导作用;学生也摆脱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变成答疑者、信息提供者、自主学习者,真正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角,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增强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高校英语教学的课时是有限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忽视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微信支持的延伸课堂为教师与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也能把握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并适当地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指尖互动理念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的今天,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不再是单枪匹马,老师在教学准备活动中也不再是单打独斗,他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找到更多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伙伴。由此可见,微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软件,更是一条加强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四 利用微信构建移动学习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语言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外语,英语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融合大量输入、有效编码、整理输出的动态过程,三者缺一不可。简言之,学习者必须通过大量且有效的语言输入并处于“i+1”的语言环境氛围当中,才能够真正熟悉并正确运用所学语言(Krashen,1985)。而微信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交换媒介,还能满足师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高校教师应充分挖掘其辅助英语教学的价值,努力将微信的各项功能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收集各式各样的相关材料,以微信的朋友圈、公众号、群聊为平台,借助文字、图片、语音、音频、视频等方式发送给学生,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明确要求学生要用且只能用英语参与评论和讨论等活动,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与此同时,教师适时给出相应的建议、方法、指导和监督,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微信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尖百宝箱”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作为新媒体时代最活跃的参与者,大学生可以将有趣的英语时事信息发到朋友圈或群聊中,与同学分享,通过回复和反复转载英语学习资料,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答疑解惑甚至热烈讨论,一改传统的单兵作战式闷头苦读,师生协作共同创造出一种类似于浸入式的全英文语言环境,这种基于微信的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的模式为师生创建出轻松自由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符合“i+1”的教学原则,从而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情感补给教学模式

       微信的私信功能可以使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随地向任课教师请教,这对于广大学习者尤其是在课堂上性格比较内向腼腆的同学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沟通机会,这样师生之间所缺乏的情感交流就会在微信支持的移动学习第二课堂得到弥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得以拉近,更加充满安全感,更加信任彼此,这对于英语教学效率以及效果的提升是极为有利的。教师在微信平台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沟通的同时,不仅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于教学内容的消化程度,更能捕捉到学生不为人知的真实内心世界,并对教学进行相应地针对性调整,在“教学相长”的同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活阅历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五 注意事项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基于微信开展的移动学习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常规课堂教学的位置,仍旧要以传统课堂为首要教学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微信平台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强烈的意识认知,微信的本质仍然是服务于大众的交流软件,难免具备较强的娱乐性,这容易使学生尤其是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学生偏离以学习为目的的轨道,使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流于形式,本末倒置。鉴于此,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要互相监督,以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待微信支持的移动学习功能,才能不忘初心,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英语教学。

六 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产品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风靡全国,深受广大师生所青睐的微信平台以势不可挡的姿态为高校英语教育者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维度来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笔者在分析了把微信应用到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语言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情感补给教学模式。以微信为代表的“指尖共享”时代让工作在高校英语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挖掘实现微信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价值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Desmond Keegan.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0(05):6-10.
[2]桂清扬.MLearning——中国外语学习的未来[J].外语电化教学,2003(03):14-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