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核心技能之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所有专业公共基础课,拥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所有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赵治斌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9,6(22):68-69.
当今社会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应用广泛普及,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已成为人们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高等职业学校中的教育专业性培养更强,要求毕业生不但储备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专业的操作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和计算机专业素养上担负着很重要的责任,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在此门课程的教学上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生源地不同,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差距很大,计算机基础知识弱的学生学习兴趣差,有相应基础知识的学生又沉迷于网络游戏,不重视课程学习的机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课程标准上一味“一刀切”,没有充分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要求。第三,在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内容多,占用教学时间比例大,造成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本末倒置,忽视了课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差。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在理论教学上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所教授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层次化培养模式;面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重组教学内容,引入“1+x”方案;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混合式翻转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和教学质量。
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专业化
在社会上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相关技能需求也不同,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加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让学生最大化的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与技术,符合社会不同岗位的基本需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保证它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要与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接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并且与所学的内容具有联系性。
例如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除了让学生们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等知识以外,还可以增设与后续专业学习相关的信息管理、网页设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延伸。应用技能教学上除了让学生们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处理、系统操作等知识以外,还可以让学生们了解OFFICE高级应用、网页操作等实践性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上的毅力与兴趣,让学生端正对计算机专业的态度,体会到计算机应用的魅力。
(二)开展分层教学、个性化发展
由于学生生源地不同,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差距很大,计算机基础知识弱的学生学习兴趣差,有相应基础知识的学生不重视课程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要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开展分层次教学。在分层次教学中,可以激发基础知识弱的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也能让基础强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有学生学有所得。
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
(一)改变课程设置方案,有效引入“1+x”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要想使该课程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可以考虑将“1+x”方案引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1”指的是该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上要有不同的靠近方向,比如工科类注重原理与维护方面的教学,管理类注重办公软件使用方面的教学。其中“x”是指在公共选修课程上的开展,不同的专业在计算机上也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有不同的兴趣。例如教育类专业的有课件制作,就可以开设“课件制作技术”课,工科类的要研究代码编程,就可以开设“编程基础”课程等。将学生的就业情况与教学方向相结合,有侧重点地实施教学过程。
(二)加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学生学习具有多样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开展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要建设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有效课堂。教师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可以将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推送给学生,学生在互动平台上下载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用来学习和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当然教师推送的资源库必须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资源内容要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课程计划等课程信息;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课后作业、相关题库、在线考试等评价资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网上学习。
例如“蓝墨云班课”教学软件的使用,教师可以先在客户端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然后要求学生下载注册蓝墨云班课,并通过班课码进入班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学习,点播视频,查看相关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投票问卷”进行课堂互动,还可以创建活动,让学生在云班课上分组讨论,不同组之间可以互相解答并回复。教师可以布置与课堂内容结合的课后练习,可以在线测试。其中蓝墨云班课最突出的功能是“课堂表现”的记录,它会记录学生在该客户端的活跃并进行排名,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促进考核方式的公平性与全面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翻转课堂教学
在当下的教育领域已经普遍使用互联网,也造就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出现,也叫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来自主学习,不用再完全凭借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变成了理解学生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而知识从单向灌输变成了多向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掌握知识的运用等,在整体教育效果上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创建所有教学资源,必须明确教学目的以及知识重难点,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学生在接收水平以及学习习惯上的不同。然后就是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有机会实际应用,自己独立发现问题并通过课堂探究解决问题等。最后是课后练习环节,教师要将与该课程有关的知识以作业的形式下发给学生,以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掌控学习进度,有效地增强了课堂上的互动频率,教师由传递者变成指导者,更好地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保证了教学效果。
四 结语
由上可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要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发展,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保证教学知识的专业化。要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分层次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顺应社会发展,实现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林智海.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20):149-150.
[3]郝国芬,刘春玲,王德强,刘坤峰,张焕生.面向专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4):66-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