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分析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校企合作等实践,通过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智能制造,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潘冬.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4):123-125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irection——Taking shanxi institute of techology as an example
Pandong
(shanxi institute of techology,Xi’an,shanxi)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s in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Reform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Through smart manufacturing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building a curriculum system,strengthening teacher training,and strength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rough the reform,remarkabl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ire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talent cultivation,reform,practice
一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制造将是制造业竞争的核心,也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数控技术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已经历10余年的建设,相对趋于稳定,然而如何应对智能制造要求培养高端数控技术人才,匹配行业需求却遇到瓶颈。
(二)课程体系陈旧,不能满足新时期改革要求
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均开设数控技术专业,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混淆不清,都培养数控机床编程、操作技能人才。课程体系仍以机械制图、公差、工程材料、金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数控编程、数控车床实训、加工中心实训等传统机加工课程为主体,无法满足培养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高端人才的改革要求。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数控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编程能力要求高,这就要求开设数控技术专业的学校建立数控实训基地,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数控加工实习,实现校企零距离。然而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以企业参观、讲座等形式,不能触及深层次的技能训练,高端数控系统编程等内容[1]。
(四)教师整体水平不高
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有一支技能娴熟、懂控制会调试、综合知识全面的能工巧匠担任教师。而目前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仍只是在数控操作或数控编程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与培养智能制造高端人才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 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为更好培养贴合社会需求的智能制造方向技能人才,数控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实践“三阶段、两结合、分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改革。
三阶段为基本技能学习阶段、核心技能学习阶段、提升技能学习阶段。基本技能学习阶段以机械基础,普通设备操作为学习主体。核心技能学习阶段以数控编程、数控工艺编制、数控机床操作为学习主体。提升技能学习阶段以设备装调控制、多轴加工为学习主体。
两结合为校企结合、双证结合。校企结合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参观、讲座,而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共享双方资源,共享培养成果。双证结合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取得技能证书或技能大赛获奖证书与毕业证书。
分类型是根据目前学院招生实际,对单招生,三校生,高考生不同类型,根据学生基础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实现大众成长,人人成才。
三 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分析岗位能力、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对企业、毕业生调研结果分析,校企根据职业标准和调研结果确定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编程员、智能制造调试员等为主要职业岗位;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够从事智能制造行业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
(二)重构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调研结果分析,校企双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求,重构了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见表1。
(三)强化师资培训,提升团队水平
近年来为提升智能制造方向数控技术专业教师队伍能力,校企双方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提升团队水平[3]。团队成员先后参加全国数控技术专业委员会、机械行业i5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建设研讨会、全国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职教集团大会、2018年智能制造专业建设研讨会、FANUC智能制造教育峰会等提高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理念;并先后参加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培训,全国智能制造数控五轴加工技术专题培训,并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参与智能制造单元改造,提升团队综合水平。
(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与德马吉森精机机床贸易有限公司、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钧诚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课程改革、共建实训基地等。学校在积极筹建智能制造基地,已完成建设方案制定,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作好准备。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效果显著提升。2018年全省技能大赛,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获得二等奖,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国赛;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等奖两项,国赛获二等奖一项;复杂部件数控多轴联动加工技术,三等奖两项;机床装调与改造技术获二等奖一项。
(二)教师专业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会议、研讨、培训等形式,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专业水平显著提升,团队成员5人主编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8名教师指导学生获竞赛一、二等奖,3名教师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团队教师完成省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10余项。
(三)服务地方经济水平提升,社会影响力提高
数控技术专业积极服务鄠邑区沣京工业园各企业,有2人为鄠邑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家,长期为企业解决数控加工工艺问题、三维造型、自动编程、自动加工问题,深受地方企业好评。专业建设取得成效,2018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毕业生收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校已多年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参考文献
[1]莫玉梅.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6):122-123.
[2]陈忠平.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6,7(21):66-67.
[3]曾志斌.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98-101.
[4]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新探:基于技术哲学的视角[J].李伟,石伟平.教育与职业.2017(21)
[5]智能制造视域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路径新探[J].李伟,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2017(19)
[6]2016-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蓝皮书[M].人民出版社,王鹏,2017
[7]李伟.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