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实际教学中环艺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6 13:25: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从实际教学中挖掘职业精神的育人功能,以身心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为目标,以岗位专业化训练为核心,通过行业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进行深入研究,将创新教育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关键词:职业精神;责任感;承诺

本文引用格式:徐鉴,等.浅析实际教学中环艺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18):252-254.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此,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方法积极做出动态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党的号召。

一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研究背景

        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强调“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融合培育”的价值取向,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方向正在逐渐由“重技能轻精神”向“精神技能融合培养”转变。从业者把工作当作修行,当作一生的敬仰和追求。通过工作提高心性,修炼灵魂,让敬畏和热爱充斥工作的整个始末,敬业、精益、专注、创新,[1]立足本职,不慕虚荣,忠于职守,珍惜尊重任何一种工作。

二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研究内容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教育要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职业精神具体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职业精神系统化

         根据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德育资源调研、专家访谈、心理学理论研究、实际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将收集到的结果进行归类整理,发现影响毕业求职和在职场发展的因素如下表[3]:

\


(二)职业精神重点化

        这些职业精神中,哪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有学者对国内50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很多企业将“具备工作责任心,吃苦耐劳,人品过硬、懂得做人的道理”作为衡量青年就业者素质的主要指标。而且普遍认为:工作经验和能力可以在长期的实践中习得,而吃苦耐劳、为人处世、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养的形成需要从学校抓起。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倒逼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职业技能培育过程的融入。[4]

(三)职业精神标准化

        职业精神是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标准,专业技能是企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条件。这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又直接反映学校的育人水平。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三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研究方法

         面对职业院校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养成不好、意志力、自觉性、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弱,缺少目标和责任感的现状,我们从整体与局部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落实和提高职业精神的培养水平,提升对策如下。

\

 
(一)从宏观整体大格局维度提升

(1)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梳理行业自身精神的若干明确要求,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并探索其对于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准确定位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或运行方式。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对职业教育要求的变化、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动态的做出调整,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常态化的工作,需要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有多年教学改革与教学制度政策把控能力的中高层教学管理人员共同潜下心来不懈努力,真抓实干,持之以恒的付出与坚持,避免流于形式。

(3)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强调职业精神元素。

         1.在学生入学教育环节毕业教育环节等关键时刻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同时要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2.在开设独立职业精神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通过举例等方式在把本行业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等案例有机地纳入相关专业课程中;[5]3.在课堂和课外,利用互联网、学习通、校园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职业精神教育,营造职业精神氛围。

(二)从局部微观小细节维度提升

         在《施工工艺实训》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时候是比较脏和累的,同学们大多是20后,眼高手低,娇生惯养,怕吃苦,明显有畏难情绪,而在这个时候,讲大道理,学生们明显抵触,言传身教做榜样,只有小部分同学被带动,大多数还处在观望状态,究竟如何才能从思想上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借助心理学中关于“承诺的力量”,尝试了以下方法。

(1)通过“承诺”塑造自我形象

        我们知道,当事人积极、公开、经过一番努力后自由选择的主动承诺会给与我们塑造自我形象的合适信息,而自我形象又能塑造人们将来的行为,起到巩固自我形象的作用。[6]利用这一认知,我们请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同学间评价,组间互评,一番努力之后,对自己究竟因该有什么样的正面的、积极的职业形象做出了详细的描述,这些职业形象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精神,并且落脚点在《施工工艺实训》这门课程中,如何体现职业精神?体现哪些职业精神?让同学们自由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并主动承诺自己将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这些职业精神,塑造自我职业形象。

(2)借助“书面承诺”的力量

        我们知道:亲手书写,会建立起承诺感和仪式感。书写的内容被认为反应当事人的真实态度,书写者本人也会相信写下的是真的。[6]利用这一认知,我们请同学们写下刚才大家选择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责任感、踏实肯干、坚持不懈等职业精神。进一步确认这些精神的重要性,并且发自内心的认可。

(3)“公开承诺”的影响力

       我们知道:公开承诺具有持久效力,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便产生了维持他的动机,以保证自我形象前后一致行,理性自信可靠,承诺者会不自觉地做出与承诺内容一致的行为。[6]利用这一认知,我们请同学们当众宣读刚才写下的职业精神,公开承诺自己将践行这些职业精神,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工作和工作中去。

(4)承诺后的行为

       我们知道:公开承诺后,人的内心会有压力要把承诺的自我形象调整的与行为一致。外在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而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概念造成影响,反之,自我概念又会影响人们将来的行为,是一种连锁推进的现象。[6]利用这一认知,我们请同学们按照他们的公开承诺规范和影响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同学们的行为有明显的改善,再也没有人上实训课的时候叫苦叫累,偷懒了,在职业精神的养成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同学职业能力的提升,达到了双赢。

四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研究结论

       首先,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人翁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再不觉得实习实践中“脏和累”是难以逾越的“天险鸿沟”,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还让同学们真正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很好的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融入了职业精神的养成。经过问卷调查以及企业专家反馈,学生学习态度明显好转,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得到了学生,教师,企业的三方好评,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对今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次,要想把职业精神培养落到实处,一方面需要我们有大的全局观意识和把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尝试、实践并及时反馈,反思改进,总结经验教训,潜下心来,从一点一滴着手,关注细节,发扬工匠精神,对照每一条职业精神进行思考和尝试,实实在在体现在日常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中,并且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精神素养与职业能力,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循环互动,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伟.大力培育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J].中国职工教育,2010(07):19-21.
[2]张铮.当代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1-3.
[3]涂运祥.企业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及培养途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2):96-99.
[4]广小利.高职物流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的必要性[J].中国市场,2016(49):185-186.
[5]张铮.当代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1-3.
[6]石林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5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