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实践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有效教学形式探析 ——基于 A 幼儿园小社团活动课程的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5 13:46: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社团活动”,是指幼儿以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兴趣与爱好,打破年龄的界限聚集在一起,在小团体中有制度、有规则地开展艺术活动,共同感受与分享,并发挥各自艺术所长,自主地进行艺术交流与表达。这种创新型的课程组织形式使人耳目一新,同时也积极响应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内容:艺术活动是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幼儿园可以巧妙的将幼儿的艺术创造、艺术表演同新颖的组织形式即小社团结合,充分解释了“1+1>2”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主体性;社团;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余丽丽.课程实践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有效教学形式探析——基于A幼儿园小社团活动课程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17):188-190.

一新颖的课程组织形式

        传统的幼儿课程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三类。而社团一般是指各种群众性的组织形式,普遍出现于大学,成人团体中,如:文学社团、话剧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等。这两种看似没有交融点的组织形式,就这样被A幼儿园的老师们引进,在幼儿园当中创造出了有别于班级和小组活动的、新颖的艺术活动组织形式,以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的“小社团”。在这里,孩子有制度、有规则的开展活动,共同感受与分享,并发挥各自艺术所长,自主的交流与表达,它也为独生子女创造了一种类似兄弟姐妹的小社会群体,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小社团活动中联系在一起,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内容、形式开展活动。它也为孩子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交往能力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例如:小社团的创设并不是随意空想的,是建立在“幼儿自选、设计问卷、征询调查、教师推荐、家长协助”的基础之上的,无形当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做事情之前要考虑各种因素,可见社团创立之初已经让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学期的时候,孩子和老师一起巡回招募,创造性的吸引自己的“同道中人”,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和财富。

        1.小社团式艺术活动是指幼儿以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兴趣与爱好,打破年龄的界限聚集在一起,在小团体中有制度、有规则地开展艺术活动,共同感受与分享,并发挥各自艺术所长,自主地进行艺术交流与表达[1]。幼儿园从开办小社团以来,经过了一些调整后,确定了现在的11个社团,包括“浪漫花艺”、“巧手DIY”、“小不点泥巴”、“色彩魔法”、“金话筒”、“梦幻剧场”、“舞林大会”、“创意画舫”、“中国功夫”、“超级童声”、“叮咚乐坊”。

\

 
         2.社团的组建与社团活动的进行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开学初一段时间内,社团开始招新,幼儿在这段时间里可以了解各个社团的情况,认真思考后做出选择,确定要加入的社团。如果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想要退出,重新入别的社团,需要重新进行申请。但如果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提出退社,按照章程是不允许的,幼儿需要坚持到下学期招新的时候再考虑。中大班的幼儿可以参加社团,社团活动是混龄的,年长的幼儿能够为年幼的幼儿提供学习上的支持。每个社团的团长从幼儿中竞选产生,团长负责社团内的各项事务,包括制定社团制度、规定团员标准等。社团会在每学期初,制定社团活动计划,在每次社团活动前,指导教师还要制定“小社团自主活动教师指导方案”,并在社团活动后迚行反思。每次进行社团活动需要点名,全勤的团员可获得优秀团员的称号。

二合理的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角色定位也是根据不同时期幼儿教育观念在变。古罗马的昆体良、洛克,欧文、蒙台梭利等人都对幼儿教师的定位做出过定义,我国从1902年创办蒙养院以后,有了第一批正式的幼儿教师,当时称之为“保姆”,由节妇训练而成。她们是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模范和宣传者,最多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幼儿园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的问题,以保为主,先保后教是幼儿园工作的主题,所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幼儿教师角色被定位于“阿姨”(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称呼)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变革,幼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世界范围上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教育从目标到内容与方法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代教育发展的开放化、终身化、创新化、个性化的趋势,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实现由传递知识的“搬运工”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转变,由单纯的书本知识的复制者向创造力的激发者转变;由专业浅显的教书匠向“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者转变;由领导者和管理者向学生的合作者转变[2]。

         2.显然,A幼儿园的角色定位是比较理想的。小社团艺术活动中,教师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角色。小社团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幼儿成为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是游走于活动之外的无关者,因此就需要教师为幼儿参加活动提供条件和鼓励幼儿参与活动,由此使幼儿获得知识和经验。那么此时此刻教师就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在我们的观察当中,教师同时也是“合作者”。以往的活动当中,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是教师传授知识,或者教师示范,幼儿接受知识或者模仿,大多数活动都是单向的。而在小社团互动当中教师也是以同伴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活动当中,及时的关注孩子的表现、敏锐的察觉他们的需要,真正形成合作、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此外,我们在听老师的讲解时,不难体会到教师在孩子活动过程当中,是逐步退居幕后的。这使我们联想到了维果斯基的“鹰架教学”,在给孩子合理的引导之后,慢慢退出,让孩子自己独领舞台。这些无不体现出A幼儿园教师们的教育智慧。

三 幼儿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相辅相成。然而,“教学”一词,“教”在先,“学”在后,在实践中往往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了。如何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幼儿主体性包括整体性、独特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1.幼儿的整体性是指幼儿是一个身心俱全的、智力和非智力都在发展的人。在小社团活动中,幼儿不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合作主动学习,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混龄参与活动,不仅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而且在手工活动、武术活动等活动中锻炼身体,促进大肌肉协调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时,社团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坚持自己选择的毅力,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的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收获艺术创作后分享交流的愉悦体验等等[3]。

        2.幼儿的独特性是指每一个幼儿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有各自的需要,有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很难照顾每个幼儿的个性,而在社团活动中,首先,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进入社团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在社团中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并且每位幼儿不局限于一个社团,允许同时加入两三个社团,幼儿可以自主做出选择。其次,在社团中幼儿需要有不同的分工,社团中需要协调组织的人,幼儿可以自由竞选,和团长一起组织自己社团内部事务,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位,让整个组织有效地运作起来。

       3.幼儿的选择性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要求、爱好,对活动作出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上面已经提到,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这是因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环境和机会。A幼儿园的教师指出,在选择社团时,家长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干预,这其实有些不尊重幼儿选择的权利。另外,选择的机会摆在面前,幼儿不一定有选择的能力,有些幼儿会习惯性地依赖教师和家长,让成人代为选择,因此多创造选择的机会,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4.幼儿的能动性是指幼儿在与外界事物发生关系时积极地主动地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在小社团活动中,教师退居二线,成为引导者和支持者。社团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都由团长带领团员一起商定,教师仅提供建议,不再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在“创意画舫”,笔者看到教师和幼儿一样穿着作画时的工作服,和几名幼儿一起作画,房间外传来其他社团表演打击乐的声音,教师就问:“团长,今天外面有表演,我们要去看吗?”团长一边专心作画一边回答说:“不去了,外面今天就搞我们的。”俨然一副领导决策的样子。在社团里,幼儿成为主人,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给予的东西。

\

 
        5.幼儿的创造性是指幼儿与外界相互作用时对原有事物的更新。A幼儿园的小社团活动以艺术活动为主,艺术活动是比较能够激发人创造性的活动,加上教师有正确的理念,放手给幼儿极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下更容易创造出新意。欣赏、鼓励的环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A幼儿园的教师探索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的评价方法,最大程度地提供支持,对幼儿做出的努力给予肯定,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的生长的土壤。

四 丰富的材料投放形式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蒙台梭利也曾提出“有准备的环境”这种教育主张,认为儿童的身心是在外界刺激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人对环境自然、自发的活动。对幼儿来说,产生动手欲望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对活动材料的兴趣[4,5]。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特别是一些半成品材料以及废旧材料,首先可以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其次能够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操作的能力。在A幼儿园我们看到有白色的衬衫,白色的团扇以、白色的运动鞋、透明的高脚杯、水管、一次性杯子、废旧包装纸等等,让孩子自己去创作,将这些白板创造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发挥的淋漓尽致。当然,这些与老师精心投放材料是分不开的。此外,A幼儿园还充分利用室内外地面、墙面和空间等,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知识或信息刺激,提高幼儿无意识学习能力。在A幼儿园的阳台、走廊等地方随处可见幼儿创作的作品,当他人从这些作品旁走过,啧啧称赞的时候,孩子内心的那份喜悦与自信油然而生。

        2.同时,可能是因为园所所在地是市中心区域,场地似乎不够大,在我们领略丰富材料的时候,不免会觉得孩子的活动空间相对狭小。也许只是观察了较短的时间,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活动方式,从表面上看会稍显拥挤。

五“让权式”评价方法

        1.大多数人认为,幼儿缺乏正确评价自身言行的能力,他们是从周围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其实不然,当我们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的自我评价方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并且提升。A幼儿园给予孩子营造宽松的自由评价氛围,让孩子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讲出此次活动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改进,而不是教师一人作为“导演”。这样的评价方式,无疑会是孩子的集体意识得到激发,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强化,也更有利于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2.不过,王海英曾指出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在认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的判断与评估,是幼儿园认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自我评价具有主体二重性,即幼儿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所以幼儿在评价过程中无法摆脱由这种身份二重性导致的评价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仅表现在评价内容上,也表现在评价过程中,甚至还表现在评价结果上。因此,这中评价方式合适与否尚成定论。但是,只要教师认真观察,孩子自主评价过程也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逐步引导作出更加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评价才是更适宜的。

         3.A幼儿园根据其艺术特色教育建设的需要,通过小社团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幼儿园课程探索多样形式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也为众多幼儿园开展相关社团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操作蓝本。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尤其是能够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教学形式,而不是机械重复现有的教学形式,才是实践的真正价值[6]。探索的过程必然艰辛,但结果有可能会为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A幼儿园的努力终有成效,值得广大幼儿教师参考借鉴,为寻找能够发挥幼儿主体性的途径积极尝试,敢于突破。

        4.放手让幼儿主宰自己的世界,仅靠幼儿园的支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用开放的心态,相信幼儿的能力,尊重幼儿的权利,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提供保障,为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文娟.幼儿园小社团式艺术活动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1(2):31-33.
[2]夏丽娟.浅淡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6(07):24-26.
[3]杨丽娜,高洁,白庆荣.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应[J].教育现代化,2016(32):153-154.
[4]欧卫丹.幼儿自我价值的实现——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的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78.
[5]王益秋.自然物与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223.
[6]李燕萍.微课、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究——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2):106-1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420.html
本文标签: 幼儿 ,主体性 ,社团 ,课程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