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网络社会既促进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发展,也造成其主体性缺失。在网络时代下, 要推动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主体性生成建构,需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开展主体个性化、主体社会化、主体生活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培育女大学生兼具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 性提供理念、功能、方法上的指导。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主体性建构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第二大生存空间,给大学生带来广阔发展空间、海量信息选择、便捷人际互动,生成个人参与社会强大的场域。在网络场域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基于技术理性得以提升,但也因技术异化面临主体性逐步 “丧失” 的危险。女大学生在现实境遇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性别歧视等困扰,在 “自由自主” 的网络大潮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发挥在场域对抗中受限。在网络时代如何推动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建构,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时代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建构内涵
人的主体性生成建构实际上是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内在潜质的激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自觉性是主 体性的基本内涵, 显示人能够独立认识自我和外界,确定自身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 是主体对自身的支配和控制;能动性是自主性的表 现,是主体精神的充分展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 高体现, 也是自觉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最终展现。人只有克服随意性与盲目性,以理性的视角和 辩证的思维审视自我与外界,充分挖掘和培育主体 意识与主体精神, 培养和健全主体能力与主体人格,才能真正生成建构自身的主体性。
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不断地生成, 与持续变化发展的外部世界保持高度的内在统一 性。随着互联网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交互融合, 网络现实成为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独特场域。在网络场 域的强势渗透下,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因技术理性独立与自主、创新与发展意识不断增强,逐渐确立主体地位和建构主体人格。然而, 网络信息的无限泛滥、网络环境的不可控、信息发展的不对称、过度依赖网络等[1],限制了女大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建构,使她们容易陷入网恋、网络道德失范、迷失自我等主体性缺失困境。为此, 在网络场域中建构女大学生主体性,必须趋利避害, 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女大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女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推动其自由全面发展。
二、网络社会中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建构困境
(一) 网络社会再造 “弱势群体” 与高校德育“
性别歧视循环再生产”性别歧视、两性不公、性别差异等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像幽灵般阻碍着广大女性的发展, 使女性长期被束缚, 缺失了作为实践主体应有的主体性,而时代的产物———网络,以及 “一刀切” 的高校德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现状加剧和恶化。
其一,男权主导的网络社会再造 “弱势群体”。网络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延续, 是一个循环发展体, 机械地延续着 “以男性为中心” 的现实文化, 不仅传统本位主义突出,宣传男权文化,而且通过各种 大众性或娱乐性带有性别偏见的文化将一些外在的 特征强加在女性身上,以外貌长相取向女性、美化 女性的特质, 把女性的发展局限在某一领域之内, 甚至贬低女性的特质, 将女性定格在传统的地位中,客观上使得女性成为社会再生或衍生式的网络“弱势群体”, 抑制了女大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女性自我意识、进取意识及 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激发。
其二,高校德育再生产 “性别歧视”。高校德育潜在地突出 “男性主义” 的意识形态教育, 一切工作以适合男性发展特点为主,忽视差异、形式上 的平等式教育实质上是对女大学生的隐性歧视, 这种性别意识的缺失和无性别举措不利于女大学生自 身特质培养, 使她们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限。另外,过分强调性别差异、直指性别的本质主义, 导致高校德育陷入性别困境,再生产 “性别歧视”,也将致使女大学生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培育受到制约。总之, “一刀切” 式德育教学模式, 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体系构建上缺乏性别针对性。教育教学过程同样如此,不仅不能解决女大学生的道德困境与危机,而且会加剧危机。在网络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及教学期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 “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的偏见。同时, 推崇竞争和淘汰的教育评价模式,忽略女性及与女性有关的经验、价值、品质,与女性有关的领域、文明成果及生活经验被排除在外。[2]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大学生的主体性生成建构。
(二) 网络社会境遇下女大学生思想、心理与行为的变迁
受传统文化、社会思想和生理因素等影响, 女大学生更易出现自我认识偏差、抑郁焦虑、环境适应困难、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网络社会一方面构建了她们心理的缓冲地带, 使其找到倾诉与发泄之地;另一方面加剧了她们内心种种矛盾的冲突,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平衡更加复杂、强烈和隐蔽。
其一,自在意识过度,自为意识不足: 弱化理性,追求感性满足。一方面, 随着第二性征成熟, 女大学生形成自我欣赏心理,简单追求长相、气质等美感的满足,[3]以期通过打扮吸引他人的注意和认可;另一方面,由于生理与心智还不成熟, 她们理性认识能力不足,看问题直接和感性,对网络信 息认知趋于表面。总之,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建构 陷入困境的内在原因即这种表面的、感性的网络文 化负面地强化了女性的传统观念与地位,抑制了女 大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导致其自在意识过度、自 为性不足,丧失了自觉、自主和独立的意识。
其二,自教能力不足,他教体系缺失: 精神空虚,价值取向功利化。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女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主动性、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独立意识普遍提高,她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意识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并试图通过努力使自己更加完美。但是由于对各类文化的辨别能力不足,她们更容易接受通过网络传播的 “西化” 文
化,迷恋青春泡沫偶像剧等庸俗娱乐文化, 盲目追求并相信以盈利为目的商业文化,寻找情感和心理的寄托。庸俗娱乐文化在网上的泛滥、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及网络他教体系缺失,冲击着女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导致她们缺乏理想信念,信奉金钱主义与功利主义,更加关注实用价值和功利性, 生成不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丧失主体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安于现状,精神空虚,不思进取。
其三,自律能力有限,他律约束缺乏: 道德失落,责任感缺失。在网络普及的境遇下,女大学生 获取信息的难度大大降低,网络海量的信息、匿名 的网络交往也不断挑战其自我控制能力和道德素质 水平。网络以信息化、符号化方式展现,人们在网 络中的生活是以身体缺场、符号在场的形式出现, 其结果就是身份的隐退和交往的不确定性,交往功利化与面部交往的缺失,破坏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 互动交往的义务与责任,各种有效的监督、执行和惩罚在网络中难以生成, 他律有效约束性不足[4],致使道德自律性缺乏, 难以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 其最终结果就是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失落和人性 不归。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增强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建构的现实路径
(一) 以个性化促进主体性生成建构
尊重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建构的心理特点, 把握她们成长发展独特规律, 减少她们对网络的依赖,降低她们在网络行为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消除网络异化;改革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提高女大学生的主体素质,帮助她们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把握人生方向,弘扬主体性。
其一,尊重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增强其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精神。主体意识是人积极主 动地发挥主体性的内在因素,是主体自身地位、能 力和价值的自觉综合认知;主体精神是个体积极发 挥自身主体能力的内部动力。进行主体个性化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培育女大学生主体意识, 让她们增强作为主体应具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益意识, 发扬其主体精神, 调动自身潜能、冲破传统束缚,具备竞争、进取及开拓创新与超越自我精神。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育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的平等对待主体的意识,使她们充分认识自我, 维护自身发展的权益,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尊重他人的主体性,同时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其二,掌握女大学生成长规律,提高其主体能力,塑造其主体人格,使其善于在海量的信息中获 取有用的资源,提高其掌握最新技术的能力, 从复杂的、变动不安的环境中获取积极的正向的能量, 促进自身发展,并能妥善协调线上与线下的人际关 系,使自身主体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创造各种环境,通过各种手段和 方式塑造女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个人能够超越自 我,迸发自身潜能,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使其主体人格得以完善,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 以社会化促进主体性生成建构
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网络发展的方向, 社会化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基础。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 推动女大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建构,就是要开展社会 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主 导,弘扬马克思主义女性价值观,帮助女大学生认 知自身的变化发展,自觉调控自我行为,在实现社 会化进程中让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一,注重对女大学生行为的导向与激励, 为网络发展提供方向保障。面对网络文化的趋同与西 方文化的全面渗透等导致的女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取 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自身导向性、渗透性、潜在性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女大 学生的价值观取向,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 络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代女性。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要发挥优化和整合作用,过滤不良信息和 文化,建构道德屏障,提高女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 的辨别能力, 使其正确认识网络道德的价值取向, 舍弃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观念;发挥激励作用, 充分创造尊重性别差异的网络文化氛围,将竞争理念和主体意识教育结合起来, 激发女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坚定其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培养其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精神。
其二,激发女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为网络交往提供思想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动 机行为的引导与激励作用,通过引导女大学生学习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使女大学 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找到自身优势,找准人生 定位,加强与外界沟通,端正人生态度,培养良好 的心理素质, 通过自身努力满足自我需要和诉求。要在网络中创设一定的竞争与合作环境,激发女大 学生正确的竞争动机,使其认识到竞争合作与生存 发展的关系,唤醒女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通过开展 “男女共同性” 教育, 培养女性的男性特质, 使女大学生在认识自我中超越自我、 突破自我。
其三,克服女大学生的异常交往心态, 为网络发展提供心理基础。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又不确定的虚拟世界,人们在网络中的思想行为是现实思想行为在网络社会的延伸,通过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现实中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与虚拟世界的表现结合起来,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她们非理性因素的合理发挥。同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教育,对女大学生不平衡的心态进行疏导和调节,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顽强坚韧的意志力;通过开展心理疏 导教育,切实解决女大学生的困难,使女大学生在自我调节与自我平衡中学会与自己对话,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提高自律慎独意识和能力, 严格要求自己,把道德自律延伸到网络行为中, 防止在网络空间生活中出现迷失自我、道德意识缺失的行为,培养塑造其健全人格。
(三) 以生活化促进主体性生成建构
生活化是主体性生成的关键,生成发展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升女大学生的素质,发挥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要开展生活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女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形成一套从技术、接受和外化三个维度上消除性别歧视并与女大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相适应的方法体系,使女大学生掌握网络技术,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主动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并转化成自己的价值取向。
一是信息技术维度。网络文化是良莠不齐的, 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信息获取与甄别方式, 使女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增强信息辨识能力, 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改变信息技术获取弱势地位, 提升自身信息综合素养。
二是接受心理维度。网络文化是参差不齐的, 人们在关注网络信息和进行网络交往的过程中受到 不同信息的干扰,形成网络特有的心理困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开通网络咨询与疏导平台, 利用远程教育、博客、微博、虚拟社区等手段, 有效地解决女大学生在网络中呈现出来的各种思想、道 德、心理等困惑,通过认清自我而提升自我, 形成健全的人格。[6]
三是思想外化维度。培养女大学生的主体性, 就要使女大学生将他教和自教结合起来,激发女大 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需求, 通过网络自我教育方式,提高女大学生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形成自我约 束控制的意识,提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程 度,实现正确思想外化,生成主体性行为, 建构女大学生主体性。
参考文献:
[1]韦吉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34.
[2]徐锐,王学风 .性别和谐:高校德育的新理念[J].江苏高教,2010(3):110.
[3]姚新良 .女大学生心理探析[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3.
[4]魏青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2.
[5]张再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技出版社,2009:147.
[6]曾令辉 .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
《网络时代女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建构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22/2019032202042510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