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思政教育与微信创新结合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3 16:42: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中国的思想教育教学前沿阵地的高校也是一个培养教育高素养人才的主要平台。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其中一些科技的应用也使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新的发展的可能,如微信内容中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以微信独特的方式方法展现高校思政教育,所以如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微信的创新结合,成为了当代高校一项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微信

本文引用格式:张莉.高校思政教育与微信创新结合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9):216-218.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里,人才才是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力和推动力。而作为培养教育高素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的高校,更是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保障。而伴随着微信的快速普及,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获取大量的知识,但是这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遭受了冲击,并且由于微信作为一个商业化和娱乐华的社交软件混合了形形色色的信息,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难以控制。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微信进行创新结合,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发展。

一 微信的特征和作用

       微信是当今人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社交软件,微信是根据数据的移动端和智能手机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即时交流互动。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都纷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为社会人士和高校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了解时事政治和交流互动的平台。微信的特点是微小性、传播移动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符合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对于碎片式的学习和交流互动的需要。当下移动网络不断快速升级发展,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被广泛的运用也促进了微信推广普及的的效率。通过微信客户端人们可以随时的接收和传递信息[1]。高速的传播和千姿百态的信息内容有效的切合人们对于简单、快速和互动的心理需要。

二 微信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一)给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的冲击


        对于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来说,思政教育通常采取的都是面对面授课的教育方式。在思政教育中教师是占据了主导地位,有引导教育学生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理解学习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内容,取得思想上的长足进步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微信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生在浏览微信信息时可能会比较是更加早的获得知识和信息,乃至不需要过多的理解和思考,就可以直截了当的得到关于思想政治内容的阐释。不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具有弱化的作用,还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产生了较深的影响[2]。

\

 
(二)使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复杂化

       微信通过借鉴和继续发展QQ的优秀之处,成功发展成为当今社会最受欢迎的新型社交软件,伴随着微信功能不断扩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微信而大大超过了使用QQ。微信是集娱乐化和商业化为一体的社交软件,微信传播的信息不仅是正向和积极的,还有一些负面和低俗的,有些恶俗的信息甚至还有可能使大学生具有一些不良思想或者是做下违法犯罪的事情。当前环境下,微信得到迅速而广泛的普及应用,学生接收微信的相关信息时很难把控信息的正确性。由此,引得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3]。

(三)对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模式产生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是面对面课堂教学和阅读课外书籍等较为规范的教学模式,学生阅读的书籍经过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鉴定以后,剩下内容会比较积极向上健康规范,可以有效地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果。但是其中的内容过于机械枯燥和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4]。反而由于微信信息的丰富多样化和碎片式阅读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猎奇心态,因此也更加能够吸引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由于微信、QQ等新媒体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为应对微信等的挑战也在逐步改变。

三 高校思政教育与微信创新结合的策略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各高校的辅导员必须要对当代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科学的引导,从而更好地利用微信的优势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提供更为行之有效地辅助作用。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微信的创新结合的研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构建专属的微信公众平台

          目前,在国家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各高校在建设信息化平台这一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几乎都有建设起属于自己校园内的局域网络平台。除此之外,各高校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加快建设校园内的微信公众平台。而构建专属高校思政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要注意取长补短,由此可以有效的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载体展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5]。依靠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高校的思政教育既可以有效的及时掌握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还可以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便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而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与其学习和生活的契合程度,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可以提高思想深度,更加积极乐观、健康成长。此外,各高校也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微信公众平台为各高校搭建共享思政教育信息的机制平台,建立高校新媒体联盟,从而达到充分施展高校新媒体教育教学综合优势的目的。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逐步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树立先进和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念,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需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价值;更要深刻的了解和掌握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和意义,且自觉自动的借鉴学习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提升职业素质,以此更为有效的实践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其次,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方法方式的创新,“微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微信公众交流平台等的成功构建都为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学习构建起了桥梁[6]。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仅要转换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仅仅作为说教者的身份,还应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当代大学生做朋友,掌握交流的话语权,以朋辈身份展开网络上的隐形的思政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谨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感受、体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情况和兴趣爱好等,科学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准确的掌控和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态势,从而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能为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提供更好的传播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教育工作者要与实际情况紧密联系,把“把关人”的角色作用发挥到极致,针对微信公众平台上当代大学生的碎片化语言、碎片化信息和关注的时事热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理论,与当代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激起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坚持捍卫真理和正确的思想等,并且以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

(三)加大对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正确引导的力度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并且有较强的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因此,微信——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交流工具,不仅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提供了当代大学生沟通交流和学习的一条新颖渠道。但是微信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同时也具有一定负面的影响,所以各高校要颁布相应的运用微信的行为和道德规范,将有害无益的信息屏蔽、整理并清除。避免微信上传播虚假错误的信息,进而对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引导,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自动自觉的规范自身行为[7]。与此同时,为了避免非主流的意见对主流意见的混淆,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把关人”的角色作用,在优秀学生中教育提拔一批熟练使用微信的思想素质过硬的草根意见领袖,让他们对于实时热点事件进行及时正确的评论,使积极向上而健康的言论成为主流,从而对校园内的舆论进行合乎情理的引导,防止一些不良信息产生错误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讲,高校的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沟通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效的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第二课堂,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继而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使用更加富有亲和力的“微语言”和绘声绘色的碎片式的“微内容”,在生动活泼、轻松自然的交流互动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导感化,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

 
四 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相结合的环境

(一)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以学校为主导地位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作到同一的要求、同一反馈和同一协调,进而防止脱节现象的产生,形成巨大社会合力,从而可以去的整体性的效果。

        首先,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地位的思政教育体系,建立专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向家庭乃至社会传播优秀的思政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教育作用,融合家庭和社会的思政教育系统的分支进行相应的协调控制[8]。其次,家庭的思政教育系统分支要把家长作为主体,学校可以为方便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创建专门的“微信群”交流平台,以便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状态可以深一步的了解。最后,经过对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等创作和转发一系列正能量文章等,造就积极向上而健康的社会氛围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9]。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系统通过微信这个“一体”建立了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完成了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二)对微信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互联网+时代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代意识形态争斗的主战场。政府、各高校和微信的运营商应该协调分工、多管齐下,果断的抓住机遇,占据意识形态主战场的制高点,完备微信的运营机制,建造积极向上、绿色健康的微信使用的环境,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到2019年为止,中国已经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整25年了。到现如今,互联网+的模式仍旧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影响,中国也建立了初步的互联网法律体制。在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微信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交流通讯的工具,所以使用微信时必须要遵守法律法规。而对于当前互联网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9年9月颁布了《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谁建的群谁来负责任”的规则有效地对互联网群组信息的发布和网络行为进行了规范。作为微信群的群主,必须要履行监督微信群内群成员理性表达、文明交流的义务[10]。

         鉴于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仍旧是需要学校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约束。是以,各高校应该注重建立并逐步完善当代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监督和管理的制度,从而推动互联网的健康运营和科学发展。应该建立当代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监督管理体制。各高校与微信的运营方开展有效的合作,要针对微信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使用的特点,制订专门的监督管理制度,微信运营商要及时与高校交流沟通,进而大大提升对于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监督管理水平。另外,建立当代大学生使用微信时的自我管理的体系。发挥来自于学生群体的高校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着力打造学生群体中的“微信公知”,更易取得学生群体的信任。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微信创新结合具有重要影响意义[11]。

五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新颖的新媒体形式——微信,不仅对于传统信息的传播形式有较大的改观,并且对于信息舆论的环境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意义。同时,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各高校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深化高校思政教育与微信创新结合的研究,加强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当代大学生的有效沟通,对微信的积极正向、绿色健康的影响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是这一新颖的新媒体形式——微信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件新的工具和助手,进而能够对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和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秀冬.微博、微信基础上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新闻战线,2015,04:183-184.
[2]冯文波,李华昌,左伟.高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及水平提升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8,04:186-187.
[3]刘杰.教育信息化视阈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8,03:240-241.
[4]周梦瑶,唐海波.高校思政与微信结合的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9:78-80.
[5]董娴.思政课程拓展与微信公众号的运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41-42.
[6]颜秉明,江晶,王磊,周文娟,田宇婷.微信在独立学院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53-54.
[7]恭元芳,代春燕.微信、微博在青少年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3:17-18.
[8]沈永真.微信对大学思政课教学的影响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7:46-47.
[9]汪永安.微信圈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策略分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1105:89-96.
[10]陈淑萍.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79-81.
[11]肖薇薇.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6:99-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