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3 15:52: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第二课堂及其成绩单制度建设研究,是顺应国家素质教育改革潮流的必然选择。研究健全一套科学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对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本研究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依托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借鉴第一课堂的构建原则、要素、模式和框架,系统设计、整合评价机制,创新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使“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真正成为“学生有用、学校满意、社会认可”的成绩单。

关键词: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构建;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王静.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8):89-91,94.

       2017年5月,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杜汇良在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交流推进会上指出,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共青团积极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深化自身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目前,大多数高校依托设计开发的各类网络系统平台,如口袋校园、到梦空间或各类学校自主开发的系统等,通过建立安全、高效、便捷的数据接口,对高校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对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和获得的成果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普遍以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教育模式为理念,依托网上素质拓展平台,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第二课堂对应模块的联系,构建学生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创新反馈机制,使第二课堂成为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而又目标明确、井然有序的真正课堂。

一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科学、系统地对第二课堂教育课程的教育方式、特点及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1]。评价体系建立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能不断内省,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摸索,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主要是以教师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而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主要以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效果作为评价内容,强调了教育的服务性和自主性。第二课堂课程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长期性与潜在性的特点,而且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及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表现是整体的、形成性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果。第二课堂成绩单上学生参与活动的完成与过程中具体可见的成品便于评价,但是学生在活动中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体验甚至于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变化却是不容易评价的[2],所以如何构建一个多维度、个性化、多样化的综合评价体系还有待深入地研究。现今,根据对文献的检索结果,与此相关的国内外学术研究领域也在积极探索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建设,但是,面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依托第二课堂网络平台,综合运用开放式数据库,通过对参与活动统计数据分析、学生偏好模型构建、社会认可度调研等方式,实现对培养效果的测量评估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发表。

\

 
二 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意义

(一)构建原则


       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基准,以“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为理念,重铸大学育人本色。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应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平台大数据研究为参考,以学生的获得感提升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即体系的构建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构建过程中,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范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3],依托素质拓展网络平台(如口袋校园PU、到梦空间等),综合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建立第二课堂教育评价体系。以目的为中心,可以分为学生评价、高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学生评价以个人需求、参与体验及能力提升为参考改,高校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评价以社会人才需求为中心,构建清晰明了的可量化图表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培养成效,不断改进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学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事业单位招工选聘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意义

          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奥斯汀(A W.ASTIN)指出,学生质量是大学质量的根本体现[4]。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于科学探究第二课堂的健康发展和服务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深入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鉴定作用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借助网络平台作为第二课堂管理载体,线上线下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开展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评价体系建立依托平台大数据,分析对课程开展所获得的评价结果,依据评价体系的系统量化指标,区分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或是衡量教学成果是否已经达到所规定的合格标准[5]。

2.诊断作用

       科学探究课堂评价的诊断作用就是在获取评价对象的各类信息后,通过整理分析研究对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依托网络平台(PU系统等)对采集的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大数据进行分析,对个人素质诊断、团支部活力诊断、社会认可度诊断等协同创新。学生层面,学校出具个人素质诊断报告,帮助学生制定成长规划,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教育层面,依托大数据分析结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育改革、品牌活动删减的重要依据,有利于科学地开展第二课堂育人;社会层面,学生个性化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输出使得“选人用人”具有依据,有利于引导学生素质拓展的“塑造”转变。

3.改进作用

        科学探究第二课堂评价的改进作用,即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成长体会、收获及需求,学生反馈以更好地改进第二课堂建设为中心,社会评价以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为中心,科学、合理、系统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路径。通过评价既能了解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真实水平,同时也能发挥高校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为学校及时发现第二课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构建多元化反馈机制,以便更加精准实施人才培养,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整合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不均衡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创新整合。当第二课堂服务不能满足大学生多元的文化需求,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依托网上平台可以及时反馈第二课堂产品的供给上出现的问题,通过调结构、改制度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由于以前缺乏对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活动存在“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现象,活动的付出和产出明显不成正比。运用了信息化手段后,及时进行第二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能精确实现课程的供给管理,还能精确实现课程的效果管理,把学生值得参与的活动课程和学生喜爱的活动课程进行配比整合,实现对团学活动的精细把握。

\

 
三 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构建的主体及方


          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评价、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社会对学生及学校的评价等多个维度,既要考察学生的满意度、活动的丰富度、学生的参与面、各种校内外活动或竞赛参加及获奖情况;又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考察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促进学生人格完善、能力提升;此外还要创新社会需求接口,加强评价信息的反馈,提高第二课堂的合理性[6]。因此,第二课堂教育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它不仅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和高校本身,同时还应该包括社会。只有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准确反映第二课堂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反馈,去劣存优,作好科学论证,才能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全面成长及社会用人需求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构建目标之一就是评价学生在第二课堂主干课程学习中,对专业技能拓展、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评估。学生在第二课堂品牌库活动参与、综合实践、心得体会等活动环节中,平台操作系统反馈学生参与课程的信息,采用“过程性评价”“诊断性+总结性评价”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体验、成效。从评价方法看,可以选择活动现场观摩评价、走访调研以及问卷评价等。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选择的是哪一种评价方式,都应该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团委第二课堂管理部门,并提供有效的后续改进措施。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创新和进步中,不断反馈这一制度推行的实际效果。在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创新第二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接口,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标准为参考,明确第二课堂教学实施标准,与第二课堂评奖评优制度相结合,引入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不断提高第二课堂活动育人质量[7]。本研究以基于PU平台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评价体系为例,其基本模式为: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有机过程,形成螺旋式的良性循环,以便更加精准实施人才培养。在具体运行上,实行第二课堂教育课程化、学分制,管理与监控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出具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诊断建议,跟踪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情况,及时整理学生、高校及用人单位的反馈资料,定期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及时更新课程库,修改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基础课、“菜单式”公选课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将第二课堂智慧化与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市场需要等进行深度地融合。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

        聚焦第二课堂育人缺乏教学质量控制问题,依托大数据平台对各高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社会服务等第二课堂的活动情况进行采集,并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创新育人工作接口,根据国际工程教育标准与《华盛顿协议》的毕业生素质要求,从不同层面提供精准的诊断评价,对个人素质诊断、团学组织活力诊断、社会认可度诊断等进行协同质量评估,实现对第二课堂育人的智慧导航。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可分为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本课题研究以推进全省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工作课程化为背景,需做好以事前控制为契机,掌握课程的过程控制,做好事后反馈的方式来展开。

        事前控制:第二课堂成绩单教育在于提高除第一课堂所培养的技能外的其他综合素质。在构建考核体系过程中,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根据学生需求,分年级分专业的以思想、组织、文化、科技、实践等育人要求分模块设立考核内容,具体各模块的考核指标,以建立育人品牌库的方式形成第二课堂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对考核评定的方式方法予以确定,以此来实现对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效控制与评价。同时,根据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素质要求,将学生个性与专业特点对接、课堂教育与在线学习对接、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保证第二课堂智慧化、科学化、精准化。

         过程控制: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运用信息过滤技术构建学生偏好模型,制定科学的“成长方案”,依托第二课堂让学生自主规划参与课程学习,做好活动开展的实时监控。第二课堂活动效果评价指标应从活动的组织、活动内容设置、活动实施效果、学生参与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规范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建立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档案,了解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第二课堂实施过程通过网络平台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根据各类活动举办场次、级别、活动效果、参与人次、学生评价以及各年级、专业学分修读完成率等统计信息,对第二课堂教学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进一步合理配置和优化不同模块课程的开展。

         事后控制: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挑战。除了将系统平台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反馈交给技术市场去解决外,更要做好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二课堂育人机制予以调整与纠偏。面向社会需求,实时跟踪,及时反馈,不断构建就业反馈机制系统化、精确化,为不同层次学生与不同类别组织提供增值服务。同时,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积极参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加强与学校的深度融合,提供给学校更多的对口信息源,以增强学生的毕业竞争力。另外,评价体系的事后控制还要通过校友访谈、用人单位访谈等,考察学生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给学生实际工作带来的影响。重视多元化的反馈途径,构建不断优化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反馈机制。

         总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教学评价遵循OBE理念,在教学培养实践过程中,结合社会调查,从社会需求入手,及时反馈,由社会对人才的诉求及时调整高校第二课堂的培养要求,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毕业要求,将第二课堂的智慧化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第二课堂社会评价的多元化反馈机制,形成螺旋式良性循环,以便更加精准实施人才培养,推动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四 结语

        目前,第二课堂及其成绩单制度建设研究,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课题。科学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是第二课堂课程有效实施、活动质量监控可操作的基础,对于第二课堂制度改革极为必要。在实践探索中,高校教研人员应把握好时代性的特征,不断丰富、优化现存的评价体系,兼顾第二课堂教学成果评价的更多选择性,客观化的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发展评价体系,强化体系构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秀志,张华.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2,3(11):137-138.
[2]赵新宇.吉林省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构建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3]顾佩华,胡文龙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27-37.
[4]黄海涛.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欧阳秀.教育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6):41-42.
[7]洪树琼,余莎等.“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实践[J].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11:9-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