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直接影响到就业问题。在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提出第二课堂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将第二课堂活动引入企业,构建基础平台,优化团队结构,增强校企融合,丰富、强化第二课堂内容,发挥其优势,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校企融合
当今社会发展较快,新时代的大学生观念超前,思维活跃,个性突出,仅仅依靠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也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第二课堂教学以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新颖广泛、学生自主发展兴趣特长的特质,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是实践性较强的灵活课堂。第一课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厚基础、共性的问题;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知识的拓展应用,解决宽口径、个性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将第二课堂与企业深度融合,丰富、强化第二课堂内容,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第二课堂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第二课堂”是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主阵地
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课堂”必不可少,而且很重要,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充分提高,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第二课堂”是以实践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的,通过潜移默化来完善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灵活、延续性强的特点。此环节常常是以学生为主,通过社团等贴近学生的组织群体,开展与专业方面相关的活动。在这个非主流的环节,恰是学生自主思维发散、大脑思维非常活跃以致迸发灵感的时机;学生自主性强,能积极学习获取知识,同时也通过大量的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1]
(二)“第二课堂与企业深度融合”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延伸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从市场需求来看,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岗位紧缺。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存在就业竞争力不强、人才市场了解不足、综合素质能力弱等原因。高校作为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并不断完善第二课堂,除了校内的课外实践和教学计划内的企业实习,还要加强第二课堂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拓展与企业的联系。学生随时根据所学联系企业导师,参观学习,到实际生产的岗位上,让学生在校所学、所做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将学生推向社会,让学生全面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课堂与企业深度融合”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延伸。可以始于一年级,终至四年级,阶段性、贯通性、连续性和团队协作性强,可以模块化,延伸多学期直至毕业设计,形式灵活。
这种融合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先进、更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培养人才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具备一线生产的知识和能力,实现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2]
二“第二课堂与企业深度融合”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势
“第二课堂与企业深度融合”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参与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拓展和扩散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动手能力、就业竞争力,为将来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动内容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明显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是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寻找课题,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参加各种专业竞赛、社团沙龙等实践活动。并从中获取知识,尤其是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二,这种融合模式更具综合性和实践性,打破了“第一课堂”自身的局限性。强调各种能力的综合灵活应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生通过将实践,将自身置于实际的生产岗位上。真正地了解自己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真正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岗位中。
三融合模式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方案
本思路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平台为依托,设计将“第二课堂”与“企业实习拓展”二者相互融合,其融合模式如图1。
(一)创新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
学生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在校内选用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由企业推选优秀工程师,着重指导学生的岗位实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3]
(二)组建“驱动、融合”型师生合作兴趣小组
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实施者。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兴趣爱好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以赛事、科研项目作为“驱动”,将“第二课堂与企业实习拓展”相“融合”。通过不同的赛事和不同的兴趣小组的活动,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开放创新实验室,助力学生创新
通过建立相关类型的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现产品的设计制作以及产品开发等创新实验,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在实训中论证理论知识,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如学校的光电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创新设计,制作了很多产品,用于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搭建“产学研”平台
企业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学生从工程认识到系统设计,实现渐变式过渡。企业深度参与,帮助培养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工程师后备人才,提高竞争力。操作如下:[4]
①联合企业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学院现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体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和人才需求要点,明确学习重点;搭建互动式教学模式平台,安排学生在学校进行针对企业需求的专业知识学习,并在“第二课堂”获得基础锻炼,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②学生灵活利用节假日到校企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完成第二课堂相应内容。[5]
(五)“第二课堂”研究内容紧随市场前沿
“第二课堂”内容大多是基础理论上的拓展实践,需要认真研究目前企业与市场的需求,让学生实践最新成果,培养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内容包括:
(1)基础阶段内容:校内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校企导师进行前沿知识讲座或技术讲座;学生随时到企业学习、实践,企业工程师结合生产实际讲解,了解企业需求,明确学习重点;着手与专业相关的兴趣制作等。电气工程学院每学期请工程师进课堂3~4场,请外校教授素质讲座每学期约2场;校内教授及博士科技讲座、沙龙每学期约10场。
(2)提高阶段内容:基于“第二课堂”的基础,结合企业需求寻找企业孵化项目。回到学校进行创新设计、学科竞赛、申报科研、发表学术论文等,还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大四时可以从实践内容中提炼毕业设计的课题等,并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学生就业的过渡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电技专业与广林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唐山艺境科技有限公司结合实习,寒暑假期到单位实习,学习一些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做一些相关产品设计及开发,开学带着问题及兴趣再到学校学习。大四毕设时,再到单位打工实习,甄选毕设课题,同时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后单位将优秀毕业生留下。这样单位既能聘到优秀人才,又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而学生既能在第二课堂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又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在此培养模式下,2017年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参与企业孵化产品11项,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竞赛多项,学生参与人数每年约200人,其中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150多项。学生发表论文30余篇;专利3个;参与教师科研10余人;大创项目校级40余项,省级10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期间学生作品无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通过这样互动式学习与实践,将“第二课堂”与“企业实习拓展”相融合,完成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保人才能够紧密贴合企业需求,贯彻落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教学理念,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6]。
参考文献
[1]赵岩.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考试周刊,2017(93):18-19.
[2]孙嘉悦,霍铃玲.论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11):46-47.
[3]童桂,郑忻.基于校企融合的自动化专业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7):48-50.
[4]王静,黄治东.“双创”背景下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77-79.
[5]曲丽,戴昀弟,范曙光.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01):91-94.
[6]陈妮娜.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4(29):14-16+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