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教育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保证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增强学生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学习的水平,必须要加强对实际生活的有效融合,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将自己的德育素质在生活中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高校生活化德育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分析,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高校;德育;生活化教学;对策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崔华勇.高校“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5):128-13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个人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作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要承担起道德教化的功能,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形式变化速度飞快,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充分的将生活知识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保证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对高校德育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创新生活化教育路径,寻找新的教育方式,确保高校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道德教育的总体效果。
一 生活化教学法对高校德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有明显的关联,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全面提升,而且通过生活化教学法也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在高校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德育学科的相关特点,恰当的选择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大多数的德育课程知识关联性非常高,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生活化教学法高校德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既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的德育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又能够让学生感到知识的亲切,并且自然而然的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在生活化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恰当的选择课题保证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教育功能,积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来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内容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高校在培育优秀人才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基础道德的培养。由于过去的高校德育教育过于呆板,很多的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这方面的问题,导致在进入到社会中经常会因为个人的综合素养不达标而失去机会。
通过生活化德育教育能够保证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符合实际,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养成。在开展生活化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保证生活化德育教育与时代的道德教育相辅相成,也就是说社会生活是整个德育教育的起点,大学生必须要通过德育教育才能够完成个人的生活实践,让大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生活化的德育教育能够让德育教学回归生活的本质,增强应用效果。
在开展生活化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恰当的原则。首先,德育教育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只有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在实践的生活中寻找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德育教育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道德处理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关注于自身,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能力培养。
生活化德育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支持,只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国家为大,才能够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次,在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格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因为人格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一个人人生追求的基础。人格不仅包含着人的气质、性格、魅力等,而且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区别真善美,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水平。再次,生活化德育教育必须要让大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法治是国家社会的规范,如果不懂得法规和纪律在社会生活中很容易失去方向,为此通过生活化的德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不法问题,能够充分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个人权益,也能够积极的推动法治社会的发展。
三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校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由于教师和学校领导对课程不够重视,这样就导致德育教育课程编排不够合理,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这样也就导致高校德育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对高校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积极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保证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但是很多的教师由于只注重科研理论成果,对教学质量要求并不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而没有对学生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缺乏对德育教育知识的深刻感悟,也没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操作,按照高校德育教育课程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在现代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身体力行的在生活中践行德育知识,但是往往在高校德育教学时,很多的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也没有能够进行有效融合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知识水平认知程度不高。
四 在高校德育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策略
在高校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恰当的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必须要强化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对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德育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促进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积极探寻科学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且在整个班级内部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整个班集体内的民主自由氛围得到全面增强,促进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的去表现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5]。
(一)尊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德育教学
根据生活教育理论,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关系,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将学生摆在首要位置,理解学生的想法与认知能力。通过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学生也可以提升对教师的接受能力,通过和谐的沟通交流,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公正,对于学生德育教育,以及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加强引导,摒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比如说,对于大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让学生学会感恩,如在父母的生日当天,如何有仪式感地为父母送上祝福,真正做到融入生活化的德育教育,在教师节为老师献上一句祝福,德育老师通过诸如此类的举措,让学生学会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形成德育善念。如此一来,通过和谐、平等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理解德育教育的真正内涵[6]。
基于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德育教育,所以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大多数都通过社交软件等方式进行沟通和了解,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脱离生活实际,尤其是许多的大学生不够积极踊跃,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也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不同的兴趣团体中,导致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比较局限。如果能够参与到生活化的团体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凝聚性,才能够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增强自己的学习情感。通过学生团体能够保证学生的活动趋于一致,并且增强自身的集体归属感,在团体的内部也很容易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与偏好,通过这样的价值目标可以形成民主自由的氛围,鼓励不同成员,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通过生活团体也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团体的成员感受德育教育的力量。在学生团体的过程中也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让学生能够通过可见、可感的榜样来不断的进步。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入的促进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为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保证网络德育教育开展更加的规范。
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够脱离生活实践,如果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则很容易导致生活的德育教育陷入桎梏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所以在开展生活化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例如在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时,通过适当的军训能够让大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也能够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大学毕业学习阶段通过支教、支农等实践性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大学生养成奉献精神。
(二)注重文化,发挥生活教育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就是要通过文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各样的文化层出不穷,例如“丧”文化、拜金文化等这些不良文化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未来不抱希望,而且过分关注金钱,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为此教师最主要的就是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生活中潜在的文化价值,进行恰当的思想价值管理,另外还要在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文化的认知与了解,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摒弃腐朽落后的文化,通过文化的教化引导功能来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括《论语》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典籍,都蕴含着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学生一般也都有所学习,对于其中的德育内容等,都是开展德育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践载体,让学生学会德育,比如说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传承,让学生结合现代生活,从现实生活做起,让德育融入生活中,表达自己的德育之心。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所以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创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根据学校的特色人文环境自然氛围等相关的生活因素作为插入点,帮助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学校的生活魅力和学术魅力。在创建学校文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之外,还必须要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当的增强整个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精神。例如对于艺术类的大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增强整个校园文化的艺术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各种艺术文化活动来彰显学校的艺术魅力,而对于理工类的大学来说,则必须要注重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充分展示出科研精神,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利用网络,打造教师德育教育特色活动
在过去高校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往往都是由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来增进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大多数的活动都比较单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德育教育也必须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互联网络平台上传各种教育资料,促进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推动利用现代网络建立网络平台,不断上传完善教育资源,提升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效果。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组织学生开展“德育之星”、“德育有我”等和生活实践内容息息相关的德育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德育教育之后,回家对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做一件事,体现自己的感恩之心,同时将德育实践过程进行记录,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上与同学进行分享,实现共同成长[7]。
(四)提升素养,教师也要加强德育教育能力
很多高校教师只注重教学秩序和学生成绩提升,对于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自身的教育能力也不够强。在开展高校德育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教育,也要从自身入手,创新方式,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生活化教育资源。比如说,首先要通过亲子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德育实践锻炼机会,明确学习目标,进而提升德育意识与思想道德水平。作为教师,可以组织德育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德育教育引领能力,让学生通过多方式融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中。教师也要积极学习生活教育理论,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到德育教育先进学校和地区去学习,找到自身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将学生与先进教育理论连接起来,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道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强化道德知识实际应用,必须要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和理念,积极改进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充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方法融入到现代德育教育之中,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满足德育教育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桂香,沈爱琴.论高校德育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范式走向[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1):135-138.
[2]郭东波.新时期高校德育生活化实施的路径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7-141.
[3]曹慧群.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6):141.
[4]陈桂香,顾爱萍,张文海.大学生活化德育的根本旨趣:构建幸福的大学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96-99.
[5]贾甜夏,张琦美.德育生活化视域下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路径[J].世纪桥,2017(9):70-71.
[6]张雪梅.论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6(2):22-22.
[7]万梦君.大学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52-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