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6至8岁的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正经历着从支离破碎的符号走向逐渐完整的形象,而要完全形成图形意识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生活中这一阶段的儿童经历着从幼稚园升入小学的学习环境的改变加之自我心智的逐渐完善使得他们对外界的体验变得更加敏感多样,美术作为儿童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环境发生改变时,美术对其的内容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据教学观察发现,在此期间若教师没有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则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在这一阶段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因此本文根据6-8岁儿童心理发展及美术学科发展要求,对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美术的造型、色彩、情感及兴趣需要进行分析。
关键词:儿童;转型期;兴趣;美术需求
本文引用格式:张毅.6-8岁期间儿童绘画中的美术教育需要[J].教育现代化,2019,6(14):56-57+75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要分为五个部分从基础至最高层次的需要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需要又包括审美与知识的需要,自我需要趋近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这也是人在自我实现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需要。因此如何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也成为了我们美术学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着重探讨的从儿童参与美术活动过程中出发,探讨6-8岁儿童的美术需要,立足于其身心及环境的变化,探究其在美术活动中的需要,其中这一需要不仅包括他们对“审美”的需要,也包括了其在参与美术活动中“生理”需要。
一 造型需要
6岁以前的儿童在内容有“画知不画见”的特点,他们只能画出他所知道的有过体验的东西,在表现中多为用简单的点线组合为主,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此时或许还不能叫造型,因为有些形状或许来自于无意识的手部活动,儿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感受最深的来表现,又或许是无意识的几笔,我们将其称之为符号或许更为恰当。6岁以后儿童的大脑机能及手部肌肉能力逐渐提升,自身心理与生理的提升使得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当前的绘画水平,加之外部环境的刺激,他们能接受的信息和重现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在这过程中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可以从单纯的感官刺激慢慢走向有意识有目的赏析,是审美感官能力提升的表现,而这一能力的提升好比“眼界”的提高,有了这一提升儿童对自我造型能力也一定不会仅仅满足于只能画熟悉的事物,因此在造型方面可以观察力和创造力为教学目标,逐渐培养儿童对于“空间”的认识以及对于“细节”的体验为主,这两者的建立即可以帮助他们对外部事物又更加细腻的体验。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大胆的创作,并帮助他们提高画面的精细程度和可观性是提升他们自信心的最好的途径。据观察,通常在这一时期放弃美术兴趣爱好的孩子,大部分来源于在眼界提高了之后手部的达不到预期目标带来的失落感和由于不自信带来的“下笔胆怯”心理,因此在造型方面的教学是教师的重中之重。
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体验与感知,最好是他们接触过或经常接触的事物,若缺乏这一点他们会觉得缺乏“安全感”,当然他们也会体现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感,但我们必须利用儿童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需要将其转换一下。可以在观察中将复杂的图形抽象转换为其所知的图形,例如其在一年级要开始学习的字母和数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且熟悉的知识,他们会很乐意在其中进行转化。除了图形的观察还有方位的区分,6岁以后可做出简单的左右区分,8岁左右可熟练的区分上下左右,通过对方位的引导来完成画面的布局和空间意识。这一系列引导都是为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做铺垫,6至8岁是思维与想象力最为活跃的阶段,此阶段拥有非常典型的“童话式幻想心理”,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在他们这里都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来帮助他们实现更复杂的造型的再现或创造,通过这一手段来帮助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建立信心并不断发现新的事物来提高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避免出现在此期间由于“眼高手低”导致的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或是机械性的创作。
二 色彩需要
儿童画的魅力有时是源于其用色与用笔的质朴与狂放,纯粹而直接。大部分的儿童画都有明显的“彩虹色”特点,而成人的颜色若无刻意模仿则相对更为沉稳有明确的色彩主调。那么转型期间的儿童在色彩方面该如何引导呢?是开始拥有成人般的理性,还是继续放任孩子无意识的色彩碰撞?有研究表明6岁以前孩子们对色彩的选择与他们的喜好和性别相关,颜色多以纯度高的、色彩鲜艳为主,6岁以后出于认知水平的提高颜色在画面中出现反复及重复利用的特点,但这一阶段的画面颜色还是呈现出较前一阶段更为丰富且鲜艳的特点,9岁以后才逐渐呈现出客观色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把握各个阶段的不同与差异性,在对待6-8岁期间的色彩教学,我们将色彩教学重点放在孩子对色彩有意识的色调控制为主,加以适当的色彩情绪为辅。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情绪也会让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色彩,我们要利用他们的主观感受通过色彩的使用来记录他们不同的感受,给他们创造一个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的保留儿童绘画的最原始性,这也是美术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从色彩的体验与创作中出发这能让孩子们在展现情绪与感受的同时拥有他们画面的原创性。当他们能熟练的根据自我的需要选择颜色时,他们可能不再习惯于“彩虹色”作画,因为他们会重复的利用很多颜色,但对于画面如何保持他们所想要的“鲜艳”程度感到困惑。这时我们可以适当的帮助他们学会在画面中建立起主色调,即冷暖色调,只有建立起色调控制意识孩子们的画面颜色才会和谐,再加上他们的主观情绪的介入,在满足他们色彩丰富的需求下又不失整体色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能逐渐感受到色彩的多样性与同一色彩不同明度的区别性,是否需要帮助他们完善这一色彩的认知呢?通过观察发现虽然这一阶段孩子们的记忆力与认知力都有相当大的提高,但其分辨力与认知力还不足达到掌握每一色彩名词的认知能力,只能使用相近色系的词语来解释区分,他们依然热衷于那些颜色鲜艳和可以强烈刺激他们感官的颜色,不论他们是属于何种色系的。因此我们只需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色彩冷暖的感知,以此用来建立起画面颜色的“秩序感”,注重将色彩建立在自我情绪和外部事物之上,让色彩成为情感的体现,而不是只是“物体在纸上的色彩呈现”。
三 情感及兴趣需要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写到,兴趣有两类型:一种是基于普遍发展的阶段,是为“群体兴趣”,另一种则取决于个别的儿童,是“个人兴趣”。本文中的兴趣需要主要讨论的是“群体需要”,群体的需要往往也包含了部分个人的需要。为了要了解创造过程中儿童所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以及各种因素对他们在创造活动中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前知道孩子在忙着创作时他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本文中所说的情感主要是来自于孩子对待外界事物的内在态度。
情感的需要大体现在由于知觉和感官体验的逐步完善他们对外界的敏感度变得敏锐和好奇,因此情感的需要大多体现在对外界未知事物的好奇度胜过对“自我”认知的探索。6岁以前很多儿童都是在表现与他们自身相关性强、在他们的能力和认知范围里“熟悉”的事物,一旦脱离这一范畴他们会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他们对于去表现没有体验过或者不熟悉的事物没有安全感和自信。而6-8岁的儿童,升上小学后学习环境的改变让他们经常开始处于一种“迎接挑战”的状态,他们通常不会惧怕接受“不熟悉”的事物,相反这一不熟悉反而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和感官上的刺激,因此在情感上教师可以带去不同的“新鲜”事物。
把握教学的需要本文将美术兴趣分别赘述为以下四点——“生活”“实用”“审美趣味”“美术材料多样”。关于生活方面,陶行知先生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也启迪了我们将儿童的兴趣“生活化”,结合儿童对生活环境和认知特点,选定他们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为对象进行创作,将生活和美术创作紧密联合。关于实用方面,教育的目的是要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及规律,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如果能将“实用性”考虑进去,让创造者可以直观的看到其的创作价值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推动,而这一机制往往是刺激兴趣最佳的动力。关于“审美趣味”,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审美趣味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他们开始能够欣赏甚至是崇拜那些他们能力所达不到的画面,并且以能够模仿画面效果为自豪,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在涂鸦期时只选择自己熟悉和能掌握的事物为对象。因此关于审美趣味方面我们因该传递给孩子一些能够强烈的刺激他们感官的图片和作品,若有参考图片和作品尽量选择一些他们能够模仿后并加以创作的。关于“美术材料的多样”,毋庸置疑的是材料是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的,但需要稍作区分的是在涂鸦期时由于孩子的控制力和专注力还不够健全不建议选择过多或过繁琐的材料,而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身体机能的逐渐提高,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控制一些较为复杂的和难掌握的工具,复杂的工艺和新颖的材料都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创作欲和探知欲,因此材料的多样性也是我们在激发他们美术兴趣中不可忽视的点。
四 小结
教师通过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需要,才能真正的站到儿童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同时也帮助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能够使课程更加的符合儿童的心理的需求,从而推动课程的实施乃至学科的发展。没有倾听过儿童“需求”的课程,即便设计的再完美也只是“纸上谈兵”,不堪一击。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尔德,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161-177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41
[3]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04):5-7.49-65
[4]吴丽芳.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与实践——基于儿童的立场[J].幼儿教育研究,2017(06):1-5
[5]应芳.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美术教学模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16-18
[6]段宇辉.挖掘地域美术资源,促进美术教育实习创新——以常德桃源地域文化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5):39-41+44.
[7]万阳卓.农村地区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初探——以涞水县王村乡六所小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3):371-3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