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社会转型期金融类人才培养革新路向探论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25 09:38: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高校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导致了金融人才供求上出现结构性失衡,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文章探究了在社会转型期中经济发展 的特点,并且深入讨论了在转型期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在社会转型期, 高校应顺应潮流, 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和职业素养,鼓励创新思维,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社会阶层固化等一系 列问题日益凸显,反映在金融业发展上主要是在金 融国际化、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冲击以及利率市 场化等方面应对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 类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国际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高校十分热衷于开设 金融专业, 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 传统 “托底型” 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解决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因此分析当前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变革路 径十分必要。

一、宏观背景: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质解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的社会转型拉开帷幕。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 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动力也由资源消耗型向创新型发展转变, 生产方式趋向环保,与境外的合作日益加深。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成熟。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中国实行渐进式改革,开始从封闭走向开 放,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 用,这一系列政策和报告的出台都表明中国目前处 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的市 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这些体现在金融上就是要发 挥市场机制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 如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和金融监管去行政化等。另外,要看到我 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政府主导推 行的市场化改革,而不是简单的移植国外体制。

二是经济新常态特质逐步显现。2008 年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要素规模驱动力正在逐渐减弱,无法支持中国的高速发展,要想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源与技术进步, 中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依靠劳动力、资本和资源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1]随着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的消失,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中国必须转变到以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上来, 解决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避免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 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业态的出现为创新驱动提供了大量支持, 证券化和基金创投业的发展为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优化建构迈步前行。中国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其充分性, 而且有其必要性。中国正在告别传统的生产方式, 向效率更高的生产方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向愈发明显,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实施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相结合的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加入 WTO 后, 随着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的放开,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都迈入实质性阶段。与此同时, 由于国外因素的影响,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面临着新挑战。

二、时代诉求:社会转型期金融人才素养解析

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变化、发展动力转变、生产方式变革以及对外开放加深,都对新时期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专业基础与实践感知同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分的当前,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内容不尽相同,金融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在不断加深和延伸, 对人才的需求日渐专业化。在校学习的高校大学生要储备相当深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今后的求职或者研究中占据先机。金融是以实务操作为主的专业, 在有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学生掌握技术分析和设计模型等微观金融能力,对所学的知识有着更加理性和深刻的理解,以提高实践能力,将来成为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国际视野与本土认知兼顾。目前, 一流国际金融人才的匮乏是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最大障碍。[2]较高的素质, 不仅要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有独 立、公正、包容等基本特性。因此,培养目标要站 在改革开放与国际化的角度,培养通晓国际规则与 国际市场运行规律的一流人才不仅要懂得书本上的 理论、了解国际最前沿动态,而且要深切了解中国 国情和市场的实际情况。

三是创新意识与法治思维兼备。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在创新实践的推动下, 社会逐渐向高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对创新人才提出新要求,即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本质,了解新型金融产品、金融业态的本质, 并能在现有监管框架体系下寻求新的突破。另外,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度风险行业,创新不慎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要培养敬畏市场的风险意识,努力在管制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

四是职业素养与道德情操兼具。金融工作者时刻都在和金融资产打交道, 经手的都是大额现金流,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机构培训不到位, 都会滋生金融从业人员的侥幸心理,可能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还会对行业信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因此,金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 不仅要考察专业能力,而且要注重所聘人员的金融价值观和职业素养。

三、未来展望:社会转型期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策略构建

目前,高校的金融学学科设置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的,而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宽泛且不清晰的,且没有具体的指向,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和构建。

一要重审金融类人才培养模式。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对金融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方式,大都以课堂传授为主, 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疑问, 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金融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有着很大的障碍, 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要摒弃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 主的教学手段,辅之以案例讨论、模拟教学的教学 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金融是一门与现实联 系极其紧密的学科, 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可能无法充分解释现实生 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高校金融人才培养要注重与 现实生活挂钩。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 邀请资深的行业从业人员进入校园开展讲座; 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进入企业进行 实习与实训,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或者建立实习基地的手段,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3]此外,高校应当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授相关理论知 识后,及时地运用金融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学到的金融理论。

二要优化金融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质态。目前,部分教师对国内外最新的金融理论缺乏理解, 对最新的金融动态缺乏认知,对最新的金融产品缺 乏实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依托陈旧的教材和 经典的理论, 难以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此外,部分教师的优缺点明显,如很多教师长 于科研而短于教学,导致课堂气氛很枯燥,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理论功底很强却缺少 实践经历。师资力量培养要从 “走出去” 和 “引进来” 两个方面着手。 “走出去” 就是挖掘现有教师潜力。高校要资助中青年教师进入国外一流大学进 修和访问,攻读相关学位,参加一些全国性甚至国 际性学术会议,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前沿动态, 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4]。同时,要鼓励一些教师走出校园,考取相关金融证书,接触金融培训从业人员,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讲授知识。“引进来” 要在教师公开招聘中优先考虑具有高学历、海外留学背景、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应聘人员,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授,让他们从市场角度阐述金融的作用,反映目前市场所需的人才状况,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一种参考。

三要强化金融类人才综合素养。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 对学生的道德培养相对缺失。近年来,金融行业道德危机频发,更加凸显了对金融从业人员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对金融行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技术和能力,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味地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金融价值观念淡薄,缺乏对行业的责任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高校要在学科设置中增设金融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通过日常的传授与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素质。另外,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价值环境, 如开展金融道德知识竞赛、组织金融职业素质辩论赛等一系列课外活动, 邀请政府监管部门的专业人士,阐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要导入创新型思维模式培养。高校要把学生引入学术殿堂, 鼓励批判性思维, 倡导怀疑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学校要营造包容的科研学术环境, 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等, 更要包容失败, 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包容个性,允许一些奇思妙想和奇特行为,让学生学会正 确对待失败,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塑造创新品格。[5] 此外, 创新不局限于 “从 无到有”, “从不好到好” 和 “从好到更好” 更值得推广。高校还要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 与企业、政府合作, 建立研究机制,实现真正的产学研结合以培养金融 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承惠 .新常态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新挑战[J].金融研究,2015(2):11.
[2]徐奇渊 .人民币国际化:概念、争论与展望[J].上海金融,2015(4):52.
[3]廖湘阳,周文辉 .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反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106.
[4]杨栩,顾修斌,肖蘅 .转型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6.
[5]刘献君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J].高等教育研究,2017(1):5.
 
《社会转型期金融类人才培养革新路向探论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25/2019012509384789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