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结合盐城工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产教融合模式为引领,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方案。
关键词:检测技术;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张春富,等.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模式下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盐城工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9):30-32.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特别强调和指出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1]。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源源不断的支持着我国的工业发展,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二 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作为自动化及电气类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检测技术”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与工程实际结合非常紧密,贴合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除检测基础知识之外,所学传感器种类繁多,还包括众多的电量、机械量、热量和化学量等内容;其次,检测技术教学中讲述的各类传感器涉及电学、力学、磁学、光学、化学等多个学科[3],彼此之间联系“松散”,但都涉及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电子技术等多门先修课程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此外,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进步,各类新型传感器也不断涌现,也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4]。该课程的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对所有先修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同时也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
目前,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在该课程的教学上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主要是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以及应用,理论叙述与公式推导居多,比较枯燥复杂,若学生基础较差,则很难保持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较差,达不到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贯彻教育部产教融合的文件精神,“检测技术”课程亟待进行教学改革。
三具体改革措施
盐城工学院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上的创新探索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基于“地方性、应用型和特色化”的办学理念,坚持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规格和流程[2]。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针对目前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教学理念改革
盐城工学院按照专业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对接行业专业标准,以专业评估标准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同时考虑地方企业的人才专业需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盐城工学院学生的实际水平,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体现教学内容、学习要求与学生实习、就业相融合。同时以产教融合为引领,与企业合作增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学骨干,从企业聘请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师资团队的实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属普通本科应用型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教学内容梳理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注重工程实例介绍,减少一些理论推导过程的讲授,同时要把握检测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动向。以此为原则选用现有教材,同时结合学生就业形势和地方企业需要对教材内容以自编讲义的形式做适当补充,保留经典理论,删除陈旧内容,突出重要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情况组织教学顺序,克服该课程形“散”的缺点。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授课地点改变
传统的“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教学地点分离,理论教学在教学楼进行,而实验教学则在专门的实验室,这样的设置要求理论讲述必须在实验教学之前完成,因此,在理论教学环节,学生只能通过一些照片以及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的演示来了解真实的传感器,而在做实验的时候,往往与理论教学授课已经相隔一定时间,学生容易发生遗忘和疏漏,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可以根据该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也安排在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验室进行,结合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对应ppt,flash等各种形式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能亲眼见到、亲手摸到传感器实物,从而增加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度;同时实验课程可在相应的理论课程讲解之后同步进行,有利于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借助在线课程例如MOOC、微课等多种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接受型教学模式中,一节课40分钟,以教师讲授为主,而通常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听课的时间大约只能维持10到20分钟左右,学生被动听讲,讨论的时间短、不深入甚至没有讨论,影响了教学效果。以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技术为载体,结合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起来了新兴在线课程模式例如MOOC、微课等。MOOC教学以视频方式呈现,支持自主、交互式学习[5];可以提供教、学、考与管一体化的教育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具有系统性、实时性、开放性和极大的自由度等特点[6];而微课是指以小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学的活动过程。相比MOOC,微课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教师自主性,短、简、精、传播快、容易控制[7]。盐城工学院这几年在在线课程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参加比赛,利用iCourse爱课程、超星课程、天空教室网络平台,努力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教学体系。
对“检测技术”课程而言,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上述的多重手段,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在课程预习阶段,教师将课程重点、难点进行完整的阐述和小结,拍摄并制作成视频课程上传到学校的网络课程网站。学生可利用空闲时间上网进行观看预习,对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并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准备在正式上课中解决,或者在网上讨论区讨论。而实验环节也可以完成实验项目及时间预约,预习,为实验课的进行做好准备。
其次,在正式上课阶段,学生带着之前遇到的问题听讲,有的放矢,教师可先提纲挈领总体讲授本节的主要内容,然后有的放矢的解决预习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理解知识点,教师单向讲授时间缩短,剩余时间就可以进行分组面对面的深入讨论和案例分析。由于所有的课程均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环节的讲授也可以结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结合具体的实物和实验有利于重点和难点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最后,在课程结束,课后复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提交作业以及实验报告,教师进行网上批阅并提出本次课程的思考题,收集学生对该课程的疑问和反馈予以及时解决。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与企业的联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产教融合”思想的重要环节。而检测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最“前端”的阵地和手段,与信息技术的其它学科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检测技术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掌握基本传感器器件使用和分析方法外,还要注重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单片机和PLC等多学科内容的交叉结合,同时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根据地方企业生产中实际的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除了按照教学大纲为指导安排多个基础实验外,基于前文所述理论教学地点改为实验室以及在线课堂的条件,把一部分验证性实验转移到理论教学的实物演示过程中,节省出宝贵的实验教学时间来用于开设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可以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参与项目等提供一些贴近工程实际的题目,或者学生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自拟题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搭建测试系统、自主完成测试过程;除此之外,为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传感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或课外活动,或者参与到教师的一些科研项目中去。学生有目的地去做一些实际的课题,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传感器的原理,更好地掌握传感器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 建立全面的课程综合考核体系
客观公正的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非常重要,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维护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评定方式一般为期末卷面成绩占七、八成,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所占比重较小,而且主要通过出勤、作业和完成实验报告等获得,如果学生作业实验报告存在抄袭现象时难以分辨。因此,对于一些刻苦学习,积极实践但卷面测试不理想的同学很不公平,因此,为全面反映学生在平时付出的努力劳动,除传统的期末考试考核外,加大实验教学考核以及平时成绩考核的比重,同时增加除出勤作业之外的考核方式。例如,纳入在线课堂的视频学习时长及练习测试成绩,以及每课总结,与老师在讨论区的讨论反馈等;实验方面则进行细化,分别从预习环节、操作环节、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予以综合评定;同时增加针对开放性实验、课外项目与竞赛的附加考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
五总结
根据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检测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方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旨在不断探索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立珍,羊栋,陈慧琴,等.应用型本科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8):151-152.
[2]方海林.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知行耦合:面向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77-80.
[3]高磊,马英辉.“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52-53,59.
[4]姜丕杰,程海军,冮明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140-141.
[5]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学研究,2013(2):55-57.
[6]潘书云,庄琼云,郑力新.MOOC背景下“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7,20(1):143-145.
[7]张齐,华亮,王胜锋等.微课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6):119-1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