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8 18:05: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全球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AI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密切结合,我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为应对这一挑战,新工科应运而生。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到新工科建设中来,迎接机遇和挑战,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资源、生源现实,本文提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创新创业

本文引用格式:张敏,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0):28-30.

一 新工科产生的背景

(一)我国的工科教育现状


       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规模庞大但依然不能满足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根据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工科类专业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525万人,研究生69万人,高职生136万人,中职生186万人,合计在校生规模超过900万人。我国的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样庞大的人才培养规模却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短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严重影响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二是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就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确定的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做出了具体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计到2025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这十个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总量会增加到6191.7万人,比2015年将近翻一番,但预测依然会有2985.7万人的人才缺口[1]。

        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现有的工程教育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尽管我国是制造业人才培养大国,但并非强国,要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我国的工科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这也将是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改革创新中的重要一环。

(二)新工科是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人才培养战略

       第四次工业革命又叫工业4.0,是由德国政府2010年7月发布的《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报告中率先所提出的。所谓的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在工业4.0时代,传统制造业将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紧密结合,从而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3]。

\

 
      新的工业革命时代,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才会更有活力。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依靠创新为经济注入活力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纷纷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以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继德国的工业4.0战略之后,2012年2月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9月法国公布《工业新法国》。2015年3月,韩国政府在其2014年公布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完善与补充,公布了《制造业创新3.0战略实施方案》,这标志着韩国版工业4.0战略的正式确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新工业革命的兴起,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双向挤压”的困难时期,一方面是来自新兴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的生存成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挤压,另一方面是来自发达国家对于技术和市场的封锁的挤压。我国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文中指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战略任务和重点,并且明确了重点发展领域。经过多方调研与实地考察,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明确指出了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紧接着在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明确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会议形成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简称“天大行动”。至此,前后历时两年,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建设路线基本形成。

二新工科建设给地方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工科给地方高校带来的机遇


        仅仅是十个重点发展领域,在未来十年就有上千万数量级的人才需要量,新工科人才如果全靠985、211、“双一流”院校培养的话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地方高校,特别是工科类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到新工科建设中来。地方高校是培养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主力军。面对新工科人才的庞大社会需要量,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地方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数量,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提供了机遇。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可以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在政府协调下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支持,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地方高校应当抓住新工科建设的机遇,结合自己办学特色和地方发展的产业经济特点,积极谋划自己的新工科发展之路,为更好更多地培养制造业所急需的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新工科给地方高校带来的挑战

       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工科概念下,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一专多能,全球视野,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创业人才。另外,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在建立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快速学习的能力。总之,新工科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跨专业的技术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并善于与人合作坚持终身学习的人。

        面对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往往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办学模式固化,学生跨专业学习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二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没有现成的师资可以利用;三是新技术领域的教学资源与设备比较匮乏,新工科建设缺乏资金来源。

三 地方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让有意愿成为新工科人才的人走到一起


        地方高校以普通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为主,相对于985与211院校来说,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资源和办学规模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地方高校通过搞新工科专业建设来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性不大。
地方高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以一种小范围的精英人才培养的方式开展。选拔一批优秀的,有志于从事新工科学习与研究的师生共同参与,集中学校优势资源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关于平台的运作方面,哈佛大学的创新实验室i-Lab的运作方式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比如,提供专门场所来供师生们完成项目开发工作,让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人聚集到一起交流讨论,为项目开发提供不同专业的技术支持,进而促成项目团队开展创业活动等。

\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核心。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快速的知识摄取与更新能力。有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大学生了解一定的学习策略,但是并不能很好地将学习策略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同时还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资料利用范围狭窄甚至只限于教材的学习等问题[4]。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要在各种课程学习中渗透研究型学习方法,布置研究型作业,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学会自主学习。

         另外,专业技术方面的创新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不管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研究的十年定律还是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研究的一万小时定律,都说明持续的学习与训练对创造力重要影响。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外,还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教育部公布的《“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简称“天大行动”)中明确指出自主终身学习是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5]。在国际上,终身学习能力也被看作是未来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美国工程院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对未来工程师素质与能力要求中都包括终身学习[6]。因此,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将不再只是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的传递,而是需要为学生打好一个能够持续终身学习的基础。持续的学习除了有目标导向所产生的学习动力之外,学习的兴趣是诱发人们自觉进行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学校教育要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方面多做引导,指导学生提高对于各种信息、知识进行选择、辨别、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实现学习者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7]。

(三)注重人格品质塑造的培养

        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格品质塑造应纳入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当中。国内外各种社会调查的数据均显示,初创企业的生存率是非常低的,面对失败与挫折是一个人在创新性工作和创业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挑战,因此强大的心理动力支持对一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非常重要。对于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个人效能感不高,自信心不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个人效能感提升,抗挫折和抗压力能力的提升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地方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新工科人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心理资本,以便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与挫折。

(四)地方高校要积极利用优秀的网络学习资源来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纷纷涌现。2012年开始,由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大规模开放其在线课程MOOC,形成了Coursera、Udacity、edX等平台,为全世界学者提供免费在线学习这些著名大学课程的机会。同时期,国内的在线学习平台也提供了大量优质课程,比如网易公开课、好大学在线等。这些都是免费的学习资源,地方高校在进行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利用这些优质资源,以利于解决自身师资不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除了课程学习,学生的生产实践环节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比如美国的思科系统公司就开发了一套数字工厂方案,这个系统构建了一个数字模拟工厂,从工厂的设备监控、一线生产操作模拟,到员工定位、绩效分析都有极强的表现[8]。借助这样的技术,地方高校可以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四小结

        在新工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到新工科建设中来,积极寻求资源与合作,发挥自身创造性,真正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教职成[2016]9号,2016年12月.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高教司函[2017]6号,2017年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N].高等教育司,2017-2-18.
[4]张敏,王建平,许文静,等.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4):71-73.
[5]“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EB/OL].(2017-4-12)[2018-9-19].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704/t20170412_302427.html.
[6]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0-15.
[7]郝克明.让学习伴随终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8]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6-19+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