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响应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发展和双一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势在必行。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在提高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实践氛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保障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推进尝试。目前不足在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师资比较缺乏;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不够全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也是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双一流;环境类;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黄永莲.双一流要求下的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研究——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3):21-23.
一 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是国家战略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即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1]、产业结构、生态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要通过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5月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需求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出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需要推动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时指出:“高校应当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2],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为目标,从制度、载体、方法、服务创新等方面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将社会推向更高发展水平。
(三)双一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加快一流专业与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3],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相应地,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打造专业知识更全面、综合素养更高的创新人才成为各高校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高校面临的全新的考验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有义务、有责任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开拓学生的就业视野,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一流背景要求下,如何构建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是开办环境类专业的学校和学院面临且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 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推进尝试
学院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推动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创新[4],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意识,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保障机制,使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成果不断丰富。
(一)提高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从哪里来,一是要有相关专业理论的支撑,二是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创新创业意识更重要。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专业理论课程优秀的同学,只埋头于书本,而较少参与相关创新创业活动;也发现有不少同学专业理论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甚至只是一般,但他们有着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反而很快能在相关比赛和活动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认识到这一点,学院积极行动,面向全体同学,分年级分层次逐批进行创新创业宣讲。大四年级主要着重在升学的同学中展开宣传,强调研究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大二大三是重点发动对象,针对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活动、相关学科竞赛[5]、本科生进实验室等活动进行宣讲。学院已连续两年在秋季学期面向大一新生进行创新创业宣讲,主讲人一般为负责学科竞赛的相关老师和高年级中创新创业成果突出的学长学姐。这样全覆盖的宣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同学们对创新创业有了更加系统和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如环境科学专业陈颖鑫同学,结合自己三年来参加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验向新生做了分享和介绍,她拿出自己的参赛作品,和大家分享她的参赛经历。她认为创新创业投入较多,回报较慢,参与是一种勇气,获奖则是一种认可,而参与跟获奖之间的差值,可以理解为“成长”。
(二)营造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氛围
尽管创新创业口号深入人心,高校相关教育开展得也如火如荼,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仍然存在着调门很高,但落地并不普遍,氛围也尚未普遍形成的现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首先是要营造一种普遍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同学受到氛围的感染,能够逐渐自觉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氛围的营造更多是一种文化的浸润,通过校园各类与环境类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营造相关氛围。在这方面,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作了不少尝试。一是在本年度里,学院通过邀请专家讲解历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尤其是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是通过举办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的辩论赛和知识竞赛,通过举办水质安全进社区、垃圾分类宣讲进社区,通过海边滩涂捡拾垃圾活动等多种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思想。三是通过申请组建人与自然等学生社团,通过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其中,启迪学生创新思维,通过营造校园相关文化氛围对环境类专业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营造渲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氛围。
(三)构建环境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在创新创业第一课堂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显得举足轻重。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上,学院一是充分将环境类相关理论课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统筹,加大环境类专业理论课的实践课程管理和指导力度。二是将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统筹,通过大学生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本科生进实验室、暑期社会实践、各类科创赛事、毕业论文指导等,对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全方位覆盖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统筹,通过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形成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带低年级层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保障机制
学院一是梳理了环境类专业相关国家级赛事,并主动举办了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校内选拔赛,上海海洋大学首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是根据学校的分配方案,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获奖情况纳入年度与聘期内目标责任制考核及教师工作量核算、发放相应绩效。三是将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学分认定小组,根据材料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予以学分认定,纳入学生应修总学分。
三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不足及努力方向
(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师资比较缺乏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他们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发起者,也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领导者。从现状来看,由于专业原因,学院环境类专业力量初步到位,但其中具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资匮乏,老师们专业理论水平较高,但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偏低,他们没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训练,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只是个别意识较强,较有兴趣的老师会积极指导学生,这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不够全面
尽管学院积极发挥主体责任,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质量,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提升、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开展个性化的服务,但在积极健全网络信息化服务系统,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指导功能,结合学生个体的创业意向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创业机会、捕捉适合的创业商机,通过开发和实施创业培训项目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做的不够。学院在积极利用国家和学校现有的政策优惠[6],尽力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信息、培训、项目”三对接,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个性化、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为大学生个性化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方面做的不够。
(三)创新创业学院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学院虽然搭建了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但目前只是将第二课程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并未将学院有效资源完全整合。一是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平台体系建设尚未纳入学院整体规划。二是学院科研重点实验室、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示范区、实践实习基地、小微企业等创业平台或载体尚未充分利用,校内外相互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需要逐步完善。三是全员和全方位育人的体系构建尚未完全建立,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全体人员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尚未完全调动。
参考文献
[1]张健.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建设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117-118
[2]陈晓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8):170-171.
[3]牛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视角[J].吉林教育,2018(33):26-28.
[4]王振,黄雪飞.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4):161-162.
[5]甘海燕.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有效培育[J].教育现代化,2018,5(47):32-33.
[6]邱明晓.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8,5(04):46-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