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立德树人视域下青年研究生导师德育价值的培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8 09:46: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数量稳步增长,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其中有很多学术造诣较高的优秀青年教师也加入了研究生导师的队伍,甚至成为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从数量的发展到质量的提高转变,对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能力和教育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育部对高校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具体要求,在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指导原则下,高校的青年研究生导师需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素质。本文阐述了如何增强高校的青年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素质,提高青年导师立德树人能力,在做好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在研究生学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优秀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青年;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德育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李宇清,等.立德树人视域下青年研究生导师德育价值的培育[J].教育现代化,2019,6(10):78-80.

一 立德树人视域下青年研究生导师德育价值培育的重要性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要求,为高校教师在新时代走好立德树人的育人道路指明了方向。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导师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这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升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年轻人,青年研究生导师德育价值的培育,有助于真正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创新精神、精深专业素养和开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 当前青年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年招生数量超过60万人的庞大体系,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增长,研究生导师队伍也稳步增长,大量优秀青年人才也叫入到了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当中。这些新增的青年导师科研业绩成果显著,知识结构新颖层次较高,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较强,并且对现代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强,而且其中很多具有国外教育的经历,接受过更严格的科研训练,能更好地把握其所在领域的前沿动态,他们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生力军。然而,这些青年导师很多都完成自身的学位教育不久,独立投身科研的时间不长,教学和科研经验相对不足。加上个人成长的经历或背景不尽相同,故虽然个人成绩突出,但还是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和不足,尚不能达到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的标准。当前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对导师提出了要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和关键影响因素,导师的教育理念、教导能力、学术素质和道德素质四个方面构成了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四个要素,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好坏。目前,青年研究生导师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德育教育理念缺乏

        不同于从事大学前教育的教师,研究生导师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训练,因此在作为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候容易处理不好师生间关系,影响学生的成长,同时对导师本身也造成负面影响。部分青年导师的执教经验尚浅,不善于把握学生个体化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尤其是一些海外归国导师,对国内情况和学生特点不了解,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把握不住轻重,掌握不好方向,一味地严格要求学生,引发学生的反抗情绪或消极情绪。

(二)科研道德重视不够

        在当今知识井喷的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不关注前沿动态,及时提高自己,一个硕士生毕业三年,博士生毕业五年后,其所学知识就会脱离前沿,因此青年导师在关注学科前沿,提高学术能力的同时,缺乏学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忽略德育使命

         当代青年人面临的社会经济压力大,青年研究生导师也一样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压力,恰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年导师容易经不起各种诱惑,从而把个人利益放在了指导研究生的本职工作之上,将研究生简单地作为劳动力来使用,只停留在对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养成和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1,2]。忽略了学生品德教育责任,忽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使命。

三 立德树人视域下青年研究生导师德育价值培育主要路径

(一)增强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指导研究生只凭优秀的学术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们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体系中偏重的是学术能力的要求,而对导师的教育水平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因此容易出现“高水平导师,低水平学生”的现象。究其原因,导师教育理论素养的缺乏是关键问题。因此,作为青年导师,我们应该主动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利用各种机会提高教育理论素养。首先应该熟悉和掌握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政策和方针,这些宏观政策虽然表面看来与个人研究生的培养看起来没有直接关系,但实则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风向标,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是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我国研究生教育历来偏重学术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比重较轻,而在近年来发布的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就指出要“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就是当前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的一个引导,作为导师就必须要做好准备,处理好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定位区别,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可见加强对国家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关注了解,有助于导师掌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明确自身在研究生培养中应该突出的要点、重点,主动思考,加强探索,有利于增强研究生指导工作的前瞻性[3]。其次应该熟悉本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各院校根据国家政策,结合自身特点所指定的规范,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和避免不必要风险的保障措施,熟悉这些制度能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规范性。再次应该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研究生是具有完整人格的独立个体,他们是导师的学生,也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掌握“尊重个体,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各人培养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思想,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内容,而不是强硬要求学生服从;在学生的优势和强项方面给与更多的鼓励,而不是抓住缺点不断批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研究。

(二)建立良好师生联系机制,在日常沟通中开展立德教育

         良好的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达成研究生教育目标和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4]。自由轻松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措施,导师应该与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首先,不拘一格沟通的形式是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先发条件。师生间的沟通可以是一对一或者课题组的团体聚会,一对一的当面交流比较便捷和清晰,便于一些有一定私密性的信息交流;团体聚会的形式更加的开放活泼,能在比较放松的环境下了解学生们的动态,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利用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在实验过程中或者实验间隙休息时间中交流信息是一种既便利又高效的方式。师生的交流不应该只局限于面对面或电话联系的语言交流,文字交流更是非常强大的交流工具,利用当前在学生中相当受欢迎的QQ和微信等新媒体途径,采用私聊、群讨论等方式写下的文字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网络信息的发达更使得在QQ和微信这些媒体上可以非常及时地获取信息,通过分享的功能向学生传递良性信息是做好立德树人的良好途径。其次,师生沟通的内容应做到学术与道德并重。常见的师生交流经常是导师督促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位论文研究进展,但沟通的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和科研,研究生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工作问题以及思想认识方面的困惑等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询问和关心,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去帮助学生解决面对的困难,树立对待困难、挫折的正确态度[5]并且利用QQ或微信等新媒体,给学生分享学术前沿以及代表社会正能量的新闻、事件评论及观点,在学术讨论中渗透学术道德思想,在生活和思想关怀上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和辨别大是大非的智慧,就能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再次,师生沟通的氛围决定了沟通的效果。很多学生对导师都怀有较强的敬畏感,不太愿意主动与导师交流,作为导师,应该主动寻找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甚至创造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或午餐过程中的碎片时间与学生的交流,能够在一种自然而又轻松的聊天式环境中,了解学生的动态或传播思想和德育理念。只有做到良好的沟通,才能有效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立德树人效果。

(三)以身作则,提高学术素养和道德素质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导师必须在自身的研究领域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及对学术前沿的准确把握。当前的青年导师大多在知识的先进性方面素质较高,但也有一些青年导师的知识储备量尚显不足,并且在毕业五年后,其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知识储备已经不再前沿,因此,青年导师一方面应该注意增加自身知识储备的广博量,注重紧跟学术前沿,否则就无法保证自己的科研工作具有开拓性、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自然就无法培养站在学术前沿,有开创性学术视野的高水平研究生。科研课题是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主要来源,也是导师科研水平的体现形式之一。导师和研究生一起开展课题申请,可以逐步培养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对科研思路的理解并逐渐形成科研思想,在课题获立项后的研究过程更是对研究生实践能力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锻炼途径。因此,作为青年导师应该对本地区,本学科中主要的以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课题的申报要求和程序了如指掌,对课题申请书的填写要轻车熟路。经常在科学研究中总结、凝练科研思路,为申报科研课题做好积极准备。以课题申报来促进对问题的思考,以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导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思想对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只有自身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和思想政治观,才能给学生正面的熏陶。这种熏陶是无时无刻不贯穿在师生之间,包括建立严谨客观地审视实验结果,清醒地认识学术不端,调整良好的心态面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到日常生活中的尊师敬友,为人处世的大局观养成,及认识社会矛盾的正确心态,因此导师应该注重端正自身在学术和生活点滴中的道德素养。

(四)提升立德树人的自我认知

          研究生导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研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攻读学位期间,导师既是研究生的学术引领,有同时充当了道德楷模的角色,导师的思想作风、言行举止对直接熏陶着研究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青年导师更应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应该明确作为研究生导师,其根本任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自觉在获取个人利益的社会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同时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术作风,通过自身品德的规范形成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6]。此外,近年来学术腐败事件不时爆发,这也对我们青年导师敲响了警钟,要求导师要用一名学者的良知,严格践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积极培养求真笃行的务实作风,爱惜自己的学术声誉[7]。

四 结语

       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深远,作为资历和经验尚浅的青年导师应该事成自省,检查自身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得与失,以“立德树人”的标准不断地修正和提高学术指导能力和德育能力,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自身的作为导师的素养,成为在生活方面亲切,学术能力高超,品德素质高尚的研究生培养者。

\

 
参考文献

[1]李增森.研究生导师制的问题审视与优化[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7(04):15-19.
[2]滕旭,李艳青,杨锐,等.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183.
[3]刘斌.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8(13):134-136.
[4]杨霞,杨金风.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异化分析——基于制度层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132-133.
[5]张端鸿,陈庆,邢睿.以公约精神与评价体系完善推动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97-101.
[6]赵立莹,刘晓君.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体系、实施路径、问责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8):58-63.
[7]张胜利,凌鹊,丁彦.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80-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