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电气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其创业精神,能进行电气技术方面综合开发和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育与行业需求中的矛盾变得日趋显现,为适应我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我院不断进行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系统,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元素,建立了健全配套的轨制办法。为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员的培育模式积累了丰硕的经验。
关键词:电气工程;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陈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09):11-12.
现代社会在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各个产业转型升级中,对现代制造业有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新型技能型工科人才。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在装备制造业、电气领域内的技术研发以及电气工程领域部门从事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及产业转型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使命。
但是当前普通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有一些差距。[1]其问题主要出现在: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主要面向哪些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主要培养人才的哪方面能力,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其次是专业课程的老师普遍缺乏社会工作经验,较少的有真正将所学转化成知识成果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上多是将书上的经典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与时俱进知识的更新;再次是电气工程的实践教学与现代电气控制的需求有所脱节,实验实验室设备更新慢,现有实验设备大多只能满足一些经典电气控制理论的验证与学习,跟不上电气工程发展的先进技术潮流;最后是课程类型的安排问题,学科型的课程占绝大部分,实践化课程、案例化教学及创新化课程的安排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因此我院极力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研究高校和企业协同培养机制,构建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深化教学方法革新,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考本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地方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学内容与体系进行优化,突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2]将创新创业的教学元素融入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同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措施。为新型工科形式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本。
一 强化创新性工程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对理论讲授系统进行改革。整改并优化了课程设置,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在重视传统技术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将行业高新技术知识引入课堂。有目的地开设《科技学术与创新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两门有关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创新创造技能技法课,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构成了适用于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讲授系统、人才培养方案和配套的讲授大纲。
其次,革新了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了较为独立的实践讲授系统,通过对实验项目的优化,将一部分的验证型实验转变成设计型、综合型尝试,增设和开发了一批研究型创新性和设计型的实验项目。在电气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的22个实验项目中,经由优化和整改实行项目之后,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项目提升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验证型实验所占比例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环境。
同时我院通过组织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讲座等措施多方位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积极为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创造条件和平台。学院老师们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与建议,组建了机器人协会、电子协会、机电科技与创新协会,为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提供了平台。安排多名教师专门指导学生实践,协会内部采用平时训练课题和竞赛课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为方便学生开展产品设计工作,建立了电子元件库,提供了200多平方米的协会学习制作空间。尽力拓宽创新创业培养的办法,提高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兴致。在思想引导以及相关信息提供方面有学院辅导员专门负责;在技术支持及专业方向方面问题有专业课老师负责;并且学院领导不断的为学生搭建平台和争取资源。三年来,在学院举行科技节系列运动中获得校级优秀组织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 加强校企协同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及实践教学能保质保量地开展,我院十分重视校外教学资源的利用,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走校企协同培养的道路,建立了福建建阳龙翔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四方电子有限公司、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南电股份有限公司、华闽南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源光亚明电器有限公司、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朗星节能照明股份有限公司、闽航电子有限公司等生产实习、实训基地,使学院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电气工程专业每年有一百多人次到以上各个企业进行实践、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本领。
同时聘请三十多位校外专家,不仅作为课程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而且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工作。[3]将企业生产真实任务作为实习或毕业设计的课题。
这样不仅满足了见习和实习的教学要求,而且提高了真实任务教学的比例,贴近了生产实际,缩短了人才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差距,也为企业提供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服务与支持[4]。
校企合作共同出版教材。针对目前使用的教材存在知识体系大而全,内容多,知识面广,而实际课时又往往不足,真实案例缺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广泛征求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优化教学安排,确保做到理论够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编撰满足新建本科层次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目前,与福建省源光亚明电器有限公司兰振兴、张茂美合作编写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与福建龙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谢济兴和罗慕才等企业专家合作编写的《机械制图》和《机械制图习题集》等教材,已正式出版。其中,企业人员主要编写综合应用和实验实训环节,增加了案例教学,内容编写简洁,对学生指导性比较强,加强了教材的实用性。
三增强教学质量的把控
紧紧抓住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学习三个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基本建设对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措施首先是对开学初期、期中、期末进行不同要求的集中教学检查;其次是建立随机教学检查制度;最后是建立学生质量满意度调查制度,主要开展了在校生满意度,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的统计、分析与反馈等工作。
四结语
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是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专业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新教改环境下主动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一项紧迫任务。[5]按照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与系统,突出创新本领、实践本领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校企协同培育融入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去,为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供给必然的方式指点和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立,孟源北,汪建宇,等.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5(06):16-18+31.
[2]于峰,史立秋,崔虹云.基于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7(10):233+235.
[3]李明恩.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7):40-42.
[4]刘文芝,刘昭斌,李金祥,等.服务产业转型背景下的物联网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6):224-228+232.
[5]马艺玮,唐贤伦,朴昌浩,等.地方高校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2):134-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