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6 09:43: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阐述了高校研究生导师育人机制,分析了高校导师“立德育人”的特殊地位与优势,研究了导师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导师“立德树人”育人功能发挥的途径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生导师;学术创新;育人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褚艳新.“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2):16-18.

        研究生教育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我国本科教育阶段之后的重要补充,能够培养国家各个层面的高素质人才,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采取了与本科教育阶段不同的教学方式,实行了导师带人机制,由导师对学生进行负责,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学术教导层面上。在我国研究生育人教育机制的实行过程中应当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其既需要充分指导学生的学术学习,同时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职责。这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并通过颁布具体文件的形式充分明确了研究生的职责,要求研究生导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学术引领与思想品德引导作用,能够对学生起到充分而具有感染力的科学伦理示范作用,促进学生能够科学而正面地进行学术研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术探究能力与学术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术态度,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恪守学术发展道德,对研究生的培养条件与培养方式进行有效优化创新发展,同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对研究生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在其中所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对研究生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对研究生进行正确的人生指导。

一 高校研究生导师育人责任分析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生涯中的引路人,要求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机制中采取的是研究生导师育人机制,由研究生导师负责对研究生的育人责任。育人责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概念之一,要求在教给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向学生讲授最基本的品德素养与社会责任等。根据育人机制的发展要求,研究生导致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

        衡量一个研究生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其是否具有独立科研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的专业的指导,让研究生明白如何开展学术研究。但目前的现状是:部分研究生导师忙于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有的导师在行政机关任职,还有的导师本身的业务素质不高,有的导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仅不会科学的指导研究生,甚至与学生的关系紧张。

\

 
二是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责任。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与前提,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三是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很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奖学金设置、实验室条件等教育资源方面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研究生只是局限于学习和科研,没有机会去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去实践,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实践水平的提高,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与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是培养研究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有少数研究生不仅科研做的不好,没有充分地睁开眼睛观察这一社会,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充分关注与自己独立性的思考,更难以将其与自身的处境进行有效结合,不能用辩证的观点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在社会出现不公正现象时甚至从比较极端的角度进行解读。有少数研究生缺失最为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的热情,认为“外国的月亮亮又圆”,对中华民族和国家没有基本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是简单的事情,是不断学习、积累、完善的过程。

五是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

        目前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学术失范或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研究生已逐渐成为学术不端的“重灾区”。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当切实培养学生积极钻研学术的态度与能力,要求研究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研读科学知识,认真提升自己,而不是急功近利,切实将自己锻造为有用之人。

六是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

         当前由于大规模扩招,导致国家对于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经费不足,并且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实验设施落后,实验经费不足等等,在各校都是普遍的现象”[6]。国家对于高校科学研究设备的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有限的科研资源,存在于极少数的高校或部分中,缺乏有效统筹和利用,导致存在浪费和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7]。研究生培养经费的缺失,最终会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七是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

         研究生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不仅要面对就业、婚恋,还要面临社会的很多不确定性等诸多压力。尤其是研究生到了三年级,本身论文工作不顺利,又开始忙于找工作或者研究生的恋爱不顺利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有的研究生就可能会焦虑甚至抑郁,更有的偏执者可能选择自残、伤害他人或者轻生等。所以就要求导师要真正的关心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积极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科研和人生之路

二高校导师“立德育人”的特殊地位与优势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和导师接触最为频繁,导师的思想修养、为人处事、科学研究等对研究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导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导师对研究生教学活动中的各个阶段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的教学任务,在学生教学活动的整个环节、论文的开题、撰写与答辩等各个环节之中都需要有导师的参与,导致在其中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同时在不知不觉之中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往往把导师当做是人生的楷模与学习的榜样。因此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

 
三导师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中采用导师责任制的培养方式能够对学生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但根据其他团队以往的调查数据显示,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难以对学生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面上不够理想,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导师往往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术教育,将其放在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而缺乏了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层面上发展不足。

          其二,导师自身缺乏培训。有部分导师并不知道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难以对学生开展良好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导师具有较高的发展要求,要求导师掌握正确的德育教育方式,但是目前部分导致在这方面的储备知识不足,难以满足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需要。

          其三,导师的时间精力不够。导师自身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大的工作压力,需要负责一定的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学校日常的一些教学工作,这已经占用了导师较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过程中往往时间与精力不够。

           其四,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的支持,但是目前在高校发展中往往过于注重对科学项目的评估,在对导师进行评估过程中过于注重导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其重要的考核指标是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学术成果的转化大等,在考核指标的评估过程中没有充分纳入到对学生的育人情况的考核,造成了导师育人工作的被动。

          目前在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是以辅导员为主,学生与导师之间关于德育工作之间的探讨比较少,由此出现了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德育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研究生导师在学生育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

四 导师“立德树人”育人功能发挥的途径探索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建立良好的学生德育工作发展机制,为此充分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充分开展,结合国家对德育工作发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智育与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一是组织专业培训,提升导师的育人技能。学校可考虑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面向导师就研究生指导中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为此要求学校的有关部门加大对导师的培养要求,要求导师能够对学生开展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到导师的评估体系之中,积极为研究生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探索导师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对于理工科研究生而言,比如上海大学纳米中心的研究生,所有的导师都会定期开展组内科研汇报,可以用制度将这种形式发展成导师德育工作的载体,规定导师可以将德育和学术研讨会合并,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对其引导。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研究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工作,结合当下高等院校研究生对多样化和个性化沟通交流模式的需求,推出日常管理动态、微信线上管理通告、特色工作展示功能于一体的研究生微信群或者微信公众号,激发研究生的积极参与,进而提升每个研究生个性化沟通体验。

三是健全研究生导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根据《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的指导,在对高校导师的评估体系中纳入对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鼓励导师积极关注对学生的立德树人工作,并且将这一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到对导师进行绩效评估、评优评先等各种体系之中,从外部因素上对导师形成良好的促进与制约作用、,

四是进行专题宣传,营造导师育人氛围。

         上海大学研工部一直以来就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以图文形式展示导师育人风采,并通过上海大学微信公众号和上海大学研究生报等宣传媒体方式,将德育工作开展比较良好的导师进行大力宣传,提升其他导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视。并通过上海大学新生首日教育进行表彰,增强导师育人使命感和荣誉感。今后可大力加强此类活动,充分调动并借助广大研究生群体对德育工作开展比较良好的导师与具体团队进行采访,积极学习其中有价值的经验,设立专门的板块,为导师和团队育人提供借鉴参考。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就是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学习、生活与成长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研究生育人机制是适应研究生培养现状的重要方式,要求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学术引导,同时还应当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培养,积极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要更加重视导师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做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国斌,马君雅,单珏慧.“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12-15.
[2]李春华.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6):125-127,172.
[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OL].www.gov.cn.2018-02-15.
[4] 肖祥.论高校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责任[J].大学教育,2013,(1):79-81.
[5]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2017-10-18.
[6]秦绍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复旦新闻网.2009-7-13.
[7] 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J].中国教育学前沿,2008,5(1):136-146.
[8] 张俊.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学术唯独[J]湖北社会科学,2012,(7):168-170.
[9]顾幕娴.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2,(9):83-86.
[10]徐岩,李钰,沈倩,骆睿.研究生导师育人功能发挥的途径探索[J].教研探索,2019,(9):136,165.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