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行动研究的本科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01 11:37: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本文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 5 个步骤,探索本科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针对在本科生创新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有效的锻炼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学术创新;本科生;行动研究法

        本文引用格式:韩韧,等 . 基于行动研究的本科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4):25-28,39.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Action Research

HAN Ren, WU Chun-xue, YANG Hui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Abstrac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uccessively carried out refor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ies. This paper adopts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the ways of training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five steps of finding problems, analyzing problems, forming plans, implementing plans, and evaluating resul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at the country needs.

      Key words: Academic innovation;Undergraduate;Action research

一引言

       人才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根本保障,创新是人才最核心的素质能力体现,提升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日本、美国、德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校很早就意识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并实施了一系列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而 我国直到 1998 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才首次提出了“创新教育”这个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 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1]。党十九大的召开再次将创新摆放在战略地位,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在许多领域中创新型人才缺乏的“短板”日益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之一 [2]。虽然在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相继进行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但我国的创新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笔者采取行动研究法探索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以期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行动研究是社会(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所从事的一种反思研究,它旨在改进参与者自己的社会或教育实践,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境,促进对实践的准确理解。”[3]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方法为框架,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 5 个步骤, 实施本科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发现问题

       通过相关调查数据以及日常观察,不难发现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意识薄弱,对创新的理念理解不够全面。

       2.知识积累、学术思维有限。

       3.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创新参与度低。

       4.相互之间创新氛围不够强烈。

三 分析问题

       我们可从四方面分析可能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 本科生自身的原因

       本科生来到大学之前大多都经历多年的传统教育,所谓传统教育就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这样的模式好处在于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到最多的知识,从而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但弊端在于这种模式从小开始就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压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学生只需要知道如何去掌握老师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至于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干什么或者通过这个知识还能得到些什么其他的信息,他们不会考虑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当他们来到了大学,比之前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创新,但从小就没有接触过创新教育的他们,在没有老师的带领下很难去自主创新,这是我国创新教育改革所面对的一个很大挑战。

       本科生自身能力素质也相对较差,这里的能力素质指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习惯了在学校这个小的安全圈子范围内活动,缺少足够的社会实践,阅历和经验更是无从谈起,而创新它又不同于传统教育,创新必须要求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主动接收新事物。纵览古今国内外,无数发明创造的思维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萌生, 而本科生所缺少的就是这种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科生缺乏与老师同学在学术上的沟通交流, 很多伟大的创新发现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而很多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这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很多学生会认为表达能力就是说话,每天都在说话说明自己根本不存在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在众人面前表达无非就是多点人听自己说话,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往往是很少在众人面前表达或者根本没有类似的经历,真正参与其中的任何人都会知道,表达是一项技能,能适应在众人面前表达更显得十分难得。

(二) 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 ,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对于孩子性格和品质形成的培养 ; 对孩子的认知学习能力的培养 [4]。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则显得尤为重要。家庭环境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思想观念等,同时对孩子的创新创造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每一个人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要求, 但是很多的家长观念中认为孩子是应该听话的,应该按照他们的规划发展的。当孩子与父母的意愿相违背时,就对孩子进行批评甚至惩罚。这样的家庭环境,长期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状态,父母永远是权威,孩子没有机会去平等地交流。如此以往, 孩子不敢尝试父母要求外的其它东西,创新创造能力也自然就很薄弱。还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除了上学,还给孩子安排了各种与成绩相关的辅导班,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老师带着可以提高成绩、少走弯路,他们忽略了实践对孩子成长的帮助,孩子的灵感创造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绝不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唯一目标。

(三)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还不够成熟,很多高校虽然已经把创新教育改革提上日程, 但大多只是一些形式化的活动,如创新创业讲座, 又或者随大流的实践活动,还有部分老师也只是把创新仅仅当作一句口头禅,他们更重视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和就业,教学过程中很少给学生创造机会去独立思考与实践创新,学校和老师对创新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创新观念的疏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5]。在我国,辅导员辅导制是本科生最常见的管理方法,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以及学习,难以引领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即便有导师制,也集中于学习答疑、职业解惑等方面。因此, 本科生学术创新能力弱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一定的培养机制,创新氛围不浓厚。其次,学校的课程安排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于敬如、仲忱 [6] 指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要素应紧紧围绕学生需求、社会需要、资源现状、教学任务四个方面展开,然而大部分的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是很高,最后都是草草了事,学校课程的重点大部分还是倾向于理论知识, 实践课程少,也没有专门的课程去引导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团队合作以及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等。

(四) 政策引导需要加强

       尽管说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加大对学生创新培养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目前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成熟体系,具体表现在: 创新性比赛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全面,我们国家每年都会举办很多激励学生去创新的比赛,但就庞大的科目体系来说这些比赛远远不够,很多本科生想参加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比赛都没有,又或者比赛符合自己专业,但又没有一个难度较低符合自己当下水平的比赛,可能学生还没报名就直接放弃了; 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不够,政策有但是只有极少数学生了解,大多学生缺少了解政策的渠道,又或者很多政策目前还只处于指导层面,没有真正从行动上支持学生创新性的活动;相关优惠和补助也力度小、门槛高,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校园创新创业的氛围因此也就比较低迷。

四 形成计划

       季卫兵 [7] 认为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 然后才是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结构以及更深入的知识积累,最后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努力去通过实际行动并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它。因此,我们制定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两个阶段性计划,并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剖析,结合已有高等教育领域的文献,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制定出以下计划。

        第一阶段——创新意识培养,从教师的角度, 应该让学生明白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每一次交流都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负有责任,而不是将特定的思维方式照本宣科直接灌输给学生。要学会让学生在课堂或者讨论中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
        从学生自身来看,本科生应该学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中走出来,努力改变陈旧的观念。能够做到在和教师交流中多想多说,在学习的基础上多多思考,在空余时间多动多做,积极合理的参加学校或者导师安排的活动,不做只会读书不会思考实践的人。

        第二阶段——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进入大学之后,并不能只从书本上学习现有的知识,还应该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而本科生正好处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本科生也可以成为科研活动的重要力量。参加科研活动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本科生可以在这期间尝试文献检索、采集资料、设计方案、进行试验、编写论文等一系列科研流程,不仅是对学过知识的
加深运用更是对创新能力最好的培养。

       第三阶段——进一步的提升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后,并不代表就已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还有最后也是十分容易被人忽略的一步,就是一种能使得学生不断提升进步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不断学习进步,另一方面来自于别人所带给学生的提高。我们不讨论学生自己的学习进步过程,只讨论如何去利用别人所带来的帮助。在有了一定创新能力及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中,很难从中看出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此时别人外来的帮助就显的尤为重要了。要想得到这种帮助,源于交流, 这种交流不单单只是沟通,它还包括着协商、辩论以及批评赞美等等。通过这个阶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在原先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更有可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创新性的灵感。

五 实施计划

       既然有了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计划, 下面我们就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

(一) 第一阶段——学术创新意识培养

       本科生从高中刚升入大学时,为了尽快地从“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中走出来,可以由导师指导选择合适的学术小组加入。加入学术小组可以和组员共同学习,缓解单独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状态。在刚加入学术小组后,新入学的本科生可以仔细听取高年级同学的学术报告或者是经验分享,这样会让每个新生都产生参与感,学习心情就会更加愉快。当他们看着师兄师姐之间的合作交流,必然也会促使他们积极加入其中,这样就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本科生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导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阅读一些高质量的文刊,通过借鉴别人的思想来丰富完善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检索各类文献期刊,撰写相应的读书笔记。试着从别人的工作中找出他们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这样通过不断的触类旁通,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会有更好的升华,而不是一味的闭门造车。导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术讨论活动,让学生聆听高年级学生的学术讨论,扩充自己的思维。

(二) 第二阶段——学术创新能力培养

经过一年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之后,本科生不再局限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创新研究领域,逐渐从意识的培养转向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与科研实验。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基础知识的支撑,这个阶段的本科生可以试着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科研实验,只有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去证明自己。通过对实验的不断分析研究,对自己想法的不断改进,学生可以在科研实验中对创新能力进一步的培养。

       参与申请科研项目。比起实验,科研项目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它还要考虑到项目本身的要求。在这样一种限制范围内,学生必须充分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将自己的所学所想实现出来。

       撰写科研文章。具备动手能力之后,学生还需要掌握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这就需要他们学会撰写科研论文。之前阅读文献为基础,学生将自己的理论实验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有条理的呈现出来,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必要的锻炼。经历过上述过程之后,本科生的学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会有一个飞跃。

(三) 第三阶段——进一步的提升培养

       学生在有了一定创新能力之后,必须通过得到别人的帮助来更大幅度提升自己的认知与能力,走出对自己现有成绩的局限性,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有了自己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后,要将自己的想法完美地表达于他人,这是自己得到别人指导的前提。学生应刻意安排自己每天留一定时间和别人交流, 每周或者两周在众人面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一次表述,不应是随意的表述,必须做足充分的语言及心理准备,提高表述的概括性、明确性、准确性,这是关键的点。古人云 :“其言也 , 约而达 , 微而臧 , 罕譬而喻。”就是在告诉我们与人表达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缕清自己的逻辑,用最简练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如果表达时准备不充分,说话含含糊糊,其他人也很难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表达。所以,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之前,至少前两天,开始构思自己的逻辑,组织自己的语言,多加练习。

       参与和他人的辩论。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过后, 一定会有与自己不同的观念的存在,这时候学生需和别人进行充分的交流,或者就称之为辩论。辩论不是温柔尔雅的泛泛之词,而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辩论可以听取不同声音,“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辩论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实践可以检验真理,而言辩使真理越辩越明,辩论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本科生在与别人有认知不一时一定要勇于和对方辩论,哪怕对方是资历丰富的老师,也要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一次探索真理的辩论。老师也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对有分歧的问题选择阵营进行辩论,正如詹姆士·波克所说,“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是批评。与辩论相对的就是接受,辩论用在思想有分歧时,明知道自己不对仍进行“辩论”那就是强词夺理,不是一个创新型学生应有的行为。批评是一个中性词,学生应当理智的对待。当自己出现偏差时,无非遇到三种人,第一种人害怕影响到你们的关系只去夸赞优点, 对问题避而不谈;第二种人会以一种婉转的方式指出你的问题;最后一种人则直接对你的问题进行批评。大家都深知第一类人不会对自己的发展有所帮助,或许第二类人的方式是最合适的,但从科研创新角度来讲,第三类人是最有帮助的一方。科学发现讲究严谨,一旦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就应当及时进行指正,这时候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形成性评价体系,是一种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良性评价机制 [8]。老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批评与接受批评。学生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真是自己的问题就要及时改正。

       参与协商与合作。这与我们一直倡导的独立思考并不冲突,协作与独立思考各司其职,学生应进行合理地运用。现在的科技水平已经相对发达,想凭借一人之力进行创新发明几乎难以实现,面对具体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每个学生在自己的领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最后与别人的发现相融合与改进。从另一个角度想, 通过协商合作,学生可以从别人的想法中萌发出新的创造灵感,这是一个互利共赢不断进步的过程。

六 评价结果

       在学术创新意识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我们发现:①在高年级同学的学术报告、经验分享下, 本科生对创新以及学术可以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一些专业领域的认识还有待提高。②而后进入文献阅读阶段,在对高质量文献的精读中,学生能够体会研究者们大体上的学术思想,获取当下研究的热点、创新点,并且在和同辈们的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逐渐形成创新意识,但仍需要在具体的细节和领域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白到别人的成果。③学生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专业知识的积累后, 能够在发表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并能够较快地融入一项新的创新活动中。即使在创新活动中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④同研究生不同的是,本科生是以知识积累、思维锻炼为主要目标,并没有接受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因此,本科生在学术创新意识培养阶段的高质量文献检索,以及学术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的科研活动参与方面均有一定的难度 [8]。鉴于此,我们希望在下一阶段,能够为本科生开设一门基本的科研方法学课程,让本科生更为系统的理解科研基本知识。

七 小结

       在本科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家长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支持,导师应也应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 兼顾本科生的特殊性,循序渐进地向本科生灌输学术创新的知识。学校和政府则需要加强对创新的重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为本科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一个人人创新的环境。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有了学术创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创新项目,通过实践切身意识到创
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 2015 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王焰新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 [J]. 中国大学教学 , 2015(04):6-9+26.
[3]Husen T.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ergamon Press: Oxford, 1985.
[4]盛擘慧 . 父母教育责任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J]. 学周刊 : 中旬 , 2016(8):217-218.
[5]顾明远 . 推进教育现代化 , 要怎么做 ?[J]. 教育 , 2019(21).
[6]于敬如 , 仲忱 .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标要素研究综述 [J]. 教育现代化 ( 电子版 ), 2017, 000(002):30-31,38.
[7]季卫兵 .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误区及其重塑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01):154-157.
[8]王闯 , 樊敏 . 浅析形成性评价的理论模式和实施过程 [J]. 教育现代化 ,2019,6(87):253-2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