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思政教育新特色新路径的建构 ——以”研直播“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3 14:20: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网络直播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直播技术相结合,既能“键对键”,又能“面对面”,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可考虑实施“思政教育+网络直播”的“研直播”模式,在科研导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中遴选在科研、学业、创业、体育、文艺等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师生担任“研直播”主播,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关键词:思政教育;直播;新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冯小龙.思政教育新特色新路径的建构——以”研直播“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6):134-136.

一 大学生对网络直播态度的调查

        笔者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直播的态度。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国内某大学两个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其中有效回收问卷325份。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其中男性145例(占44.62%),女性180例(占55.38%);其中本科生218 例(占67.08%),研究生107例(32.92%)。自编问卷包括大学生主要关注的直播类型、对网络直播的看法以及建议学校组织举办哪些直播等方面问题。问卷由学生全部自愿填写,确保调查可信度。笔者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导入及量化分析。数据显示,“90后”对网络直播的态度及使用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普遍观看网络直播样本学生中年龄从18岁至28岁不等,涉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学历阶段。由表1可知,样本学生中252例(占77.54%)观看过网络直播,只有73例(占22.46%)未观看过,并且未观看群体中以科研学习压力较重的硕士生、博士生为主。可见,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比例高,网络直播已经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社交及娱乐方式,如果高校能够结合网络直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可能事半功倍,占得先机。


\
 


      观看网络直播以娱乐为主



\


         由表2可知,样本学生中表示观看网络直播有一些感悟的有143例(占43.2%),表示只是消磨时间的有188例(占56.8%)。,样本学生中关注游戏类直播有125例(占38.46%),关注音乐类有121例(占37.23%),关注户外类有31例(占9.54%),关注美食类有93例(占28.62%),关注体育有52例(占16%),关注影视有95例(占29.23%),关注颜值有34例(占10.46%),关注正能量有42例(占12.92%),关注二次元有43例(13.23%),关注科教有66例(占20.31%),关注其他有58例(占17.85%),其中关注游戏、音乐类等娱乐类占绝大多数,关注正能量的比例刚刚超过十分之一,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观看网络直播仅仅停留于娱乐阶段,没有太多收获,只是用来消磨时间,并没有真正利用网络直播提高自己,同时网络直播平台也缺少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等有意义的相关内容。

         对网络直播态度不明确倾向明显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


         由表3可知,样本学生中对网络直播感兴趣有57例(占17.54%),持一般态度的有161例(占49.54%),占比近一半,不感兴趣有95例(占29.23%),持无所谓态度的有12例(占3.69%)。由表4可知,样本学生中持网络直播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观点的有157例(占48.31%),持网络直播增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观点的有113例(占34.77%),持很有兴趣也很乐意参与其中有64例(占19.69%),持网络直播尚且处在萌芽阶段,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网络直播鱼龙混杂,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观点的有182例(56%),比例最大。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网络直播已经逐渐普及,但学生对网络直播的态度还不明确。

         早期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一样,诞生之初,学生使用率也是缓慢提高,但是一旦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突然广泛传播,迅速成为主流,但这时高校思政教育再关注、利用新平台开展工作往往为时已晚,相比较早期的微博大V、微信订阅号积累用户众多,虽然内容充实,但还是失去先机,无法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学校组织举办优质网络直播内容有一定需求由表5可知,样本学生中认为学校组织举办学霸解答高数难题网络直播受欢迎的人有80例(占24.62%),其中选择此项的以本科生为主;认为学校组织举办大牛实验技术要点网络直播受欢迎的人有152例(占46.77%),其中选择此项的以研究生为主;认为学校组织举办直播男神文体活动瞬间受欢迎的人66例(占20.31%);其他方面的仅有27例(占8.31%),其中认为学校不需要举办直播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可见,学生对于学校组织举办优质网络直播内容有强思政教育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有学生基础,并且可行。

\

 
二 探索思政教育特色新路径——以“研直播”为例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总书记强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网络直播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直播技术相结合,既能“键对键”,又能“面对面”,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综合以上因素,高校可考虑实施“思政教育+网络直播”的“研直播”模式,在科研导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中遴选在科研、学业、创业、体育、文艺等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师生担任“研直播”主播。针对学校层面,“研直播”模式是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案的补充,借助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榜样引领、专业思想、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手把手、面对面”带领学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完成党员教育、思想引导以及学业生涯指导等思政工作内容。针对学生层面,“研直播”模式遵循因材施教、互相激励的教育规律,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使学生在指导和帮助他人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两手抓、两促进”。

三“研直播”模式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一)操作性强,有效利用思政教育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对场地、观众组织等要求较高,本科生课程紧张、研究生科研压力大,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不完全自主,例如一场经验分享报告会,既要确定主讲人时间,又要协调听众时间,还要联系大型场地,从接洽到活动开始需要漫长的执行周期,期间需要各类人员的协同合作,从人员组织到设备调试,现场也需要专门的空间与技术支持。手机端的网络现场直播完全可以由个人完成,现场不需要额外的人力支持、过大的工作空间,现场直播完成后,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随时点播,直播内容可长期转发分享,有效延长了直播的时间和空间,发挥直播内容的最大价值,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1]。

(二)吸引力强,丰富内容满足个性化需求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多为讲述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居多,“研直播”可不受传统形式局限,通过直播学霸解题过程开展学业帮扶、通过直播大牛试验操作开展科研训练、通过直播三下乡调研开展社会实践教育、通过直播文体活动开展文化育人教育等等,网络思政直播可选择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容,辅助弹幕、语音提问等交流方式,互动性极强,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增强了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时效性[2]。

四“研直播”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坚持责任落实,规范平台和教育内容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旨在促进互联网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学校学院组织开展网络直播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直播规则,明确规定直播内容的范围,并且设置专职人员作为管理员,加强直播平台内容管理监督,管理员日常在平台巡视,及时整治有害弹幕、评论等信息,看到违规内容予以封停,优化平台空间,建设内容好,环境好的思政直播平台[3]。

(二)坚持协同联动,建立思政直播队伍

        开展思政网络直播不仅仅需要一支有特长的学生直播队伍,还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以及内容编辑团队,所以组建一直又红又专的思政直播队伍至关重要。直播技术团队可从所在学校学院选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师担任,一方面确保网络直播技术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直播需要改进完善各项功能,前期直播可借助现有直播平台,后期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结合易班、或建立专门的思政直播平台开展工作。直播内容团队可邀请党政领导、思政教师作为责任编辑,监督把控直播内容,选聘青年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特长学生负责内容准备[4]。

\

 
(三)坚持遵循规律,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开展思政网络直播,平台技术是基础,教育内容是核心。内容编辑团队需提前策划每期直播内容,包括讲稿、直播方式、互动环节,直播内容既要适合学生、贴近学生,接地气,入人心,又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直播内容供给、创新思政工作载体,加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5]。

五结语

         高校师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可以作为新媒体的传播者,是改善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研直播”模式可以发挥特长师生的学术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鼓励学生利用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田聪,陈昭.利用手机直播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J/OL].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2017-09-21).
[2]刘长宇,邓超,张帧.网络直播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7,30(02):123-125.
[3]方宇荣.网络直播平台的现状和发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7.
[4]孙忠良,向伟.移动网络直播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优势与风险评估[J].新余学院学报,2017,22(04):106-109.
[5]刘佳.“直播+教育”:“互联网+”学习的新形式与价值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01):52-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