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发展中,第二课堂是一种能够调动人们创新创业兴趣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区别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我门把根据据教材与教学大纲,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课堂教学称为第第一课堂的话,则第二课堂是指除第一课堂时间之外进行的和第一课堂内容相关的的教学课程,它不仅是第一课堂的辅助,更是提现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舞台。如果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第二课堂来自于教材,但第二课堂又不限制在教材上,第二课堂的教学相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更加的灵活,教学方式上更加的新颖,更能有效的辅助好第一课堂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第二课堂不需要像第一课堂的那些考试,不用考试成绩来作为评判创新创业的人才的标准。第二课堂又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教学形式上看,第二课堂富于变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第二课堂学习的空间是非常广大的,可以在教学的教室,更可以在户外,社会等各种地方开展,它可以是科研交流会,科技发明,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习与调查,相关对社会的咨询服务,各种公益活动,第二课堂的建设研究能够更好的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加的有利于全面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型人才;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马雷蕾.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6):20-22.
国家已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写入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当中,更加深入的推动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是国家,社会,高等学校目前和以后有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老师有很大的责任,而关于第二课堂的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李克强总理对此曾在其主持召开的国务会议上注重强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能够很好的激发全国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措施,可见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
那么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的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二课堂的建设更加能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想法与思路,能够培养出与以往不一样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而言,有自己的绝大优势,第二课堂不仅可以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的结构,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研究水平,更加能够培养区别于他人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发面具有特别的优势。我们应该按照不同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群体的实际需求结构,建设高效的第二课堂,来应对各种创新创业人才[1]。
一 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特征
创新创业人才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与创业意识并且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创造力。国外的一位创造心理专家曾经说过创造力其中的十大要素,它包含有,专业知识,自学能力,对事物的好奇心,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对事物的记忆力,客观性,怀疑的态度,对自己做负责工作的专心,恒心,毅力。国外的创造学者还认为创造力是由活力,扩力,结力与自身的个性四个要素构成的,活力则是指一个人的精力,处理事物的魄力,冲动情绪,本身的热情,扩力则是指发展行为,对问题的思考力,对未知的探索力,冒险性等,而结力是指联想力,组合事物的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等等[2]。我国的专家通常会把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分为智力要素与非智力要素两个方面,虽然具体的内容没有达成完全一致,但是基本上则是以创造心理理论为原则,并按照我国的国情与具体情况,文化特点融合了其他各种因素。然而大体上含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非常熟练地专业技能;第二,拥有非常广阔的视野,海哪百穿的心胸,超前的战略思维,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多元化的背景;第三:对所遇到现实问题的敏感性,丰富的与众不同的创意,以及洞悉一切事物的能力,要非常善于寻找机遇,还要能够具有创造性的理解,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四,拥有非常强的团队精神,出众的与团队其他工作人员的合作能力和强烈的社会竞争能力;第五;拥有非常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与渊博的人文底蕴。有关专家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备的13项素质要求,即:创新创业意识方面,其中包含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创新创业人才的思维方式特点,对工作的责任感;相关知识方面:其中含有专业知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能力方面:对发生事件的判断能力,探究事物的能力,思维的能力,组织工作的协调能力:人格方面:包括对事物的耐心与毅力,对工作的求实作风,开创新事物的胆识,人文素养。总体看来,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素质特征大部分集中在“非智力因素”,特别是要拥有较强的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并且要有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对未知现象的好奇心这三个方面。这与我们传统思想中的以智力和知识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特征的观念不符,但任何事物不是永恒的,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所以结合当代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理解这三个方面对创新创业人员的重要性。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好的,它大部分都需要团队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
二 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现状的具体分析
第二可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设计的内容很多,规模不一,然而第二课堂包含的范围是很广的,很难全部分析。第二课堂要丰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各个方面,提高创新创业型人员在当前社会中的竞争力,所以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基础导向的第二课堂内容的四个维度:①有关创新创业型人才研究方面的实践,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等各个方面;②有关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例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③举办高水平赛事方面的实践,例如大学生创新杯、创业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与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各类学科与专业知识比赛;④有关在校创业新创业工作方面的实践,例如在学校各级团组织、社团、志愿者组织、勤工俭学团体等组织中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在经过长期的有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的研究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学校工作方面实践的学生参与度是最高的,紧随其后的是关于创新创业研究探索方面的实践。在在创新创业研究探索方面的实践中,“有关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多数创新创业型人才表示参加过此类项目,并且有很深刻的学习体会,他们表示,此类活动在以后的创新创业的工作中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有关学生素质拓展方面的参加人数也是非常多的,没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参与的人数多。与前面的项目相比,大学生高水平赛事方面的的参与人数较少,学生参加的具体的赛事项目与与前几个项目相比也非常的分散。通过长期的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的研究与探索,发现,主要影响第二课堂学生参与项目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项目本身的参加标准,各类学生组织由于参与人数较多并且有较强的移动性,参与的标准较低,所以大多数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很高。②有关项目的规模,宣传力度与奖励政策[3]。所以,各地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项目的奖励政策。需要加大第二课堂项目的的宣传力度,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了解并参与进来。
当前高等学校有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的第二课堂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①相关活动的设置结构失调,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②相关工作指导或培训力度不够各方面的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三 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第二课堂现状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开设的第二课堂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弱。而且课程更加重视创业技能的讲授,没有认识到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性,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使得课程的效果比较差。这也与其师资力量有关,实践教学中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一般由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
(二)优异创业项目少
目前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多,而且有断层的趋势,后续人才储备不足。校园的创业孵化基地各项目发挥其在同业带动中的作用,甚至有的创意很有前景却被过早的扼杀。这就使得创业同学的经验传承受众面小,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业精神和创业理念。
(三)工作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高校逐步建设了课外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平台,但是活动审批程序、活动发起质量等不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作用也不够明确,不能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与师生发展的统一,第二课程的认定没有与第一课堂同步。虽然高校应重视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但是没有在学生成长考评体系中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出具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和第一课堂成绩单同步发放,使得其没有区别,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四 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建设框架分析
因为学生本身条件与兴趣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个人的计划各不相同,所以为了优化配置第二课堂资源,需要设置目标参与度,并且以此为参考,划分层次的建设第二课堂。
有关第二课堂的建设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目标和措施方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方式是第二课堂的组织开展,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觉醒、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竞赛成绩,和创新创业实践水平。因此,在实际措施中要重视学生的意识教育、专业训练和实践能力检验,其中整个框架构建的基点是意识教育,作为核心环节,专业训练要求要严格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具体设计[4]。通过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提供保障,保证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的合理性。在基础方面中全体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即需要保证所有在校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之外,都需要学生积极的参加创新创业方面的第二课堂项目。
2.框架构建。在传统的正能量教育中,思想引领贯穿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始终,这一唤醒工程更重视培养学生从“他育”向“自育”的转变。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健康、向上的思想,更加具有时代责任感。而且意识教育开始实现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实施[5]。比如大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专业导论课,目前开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而大二阶段以创新创业专题培训为主,大三阶段更加重视创新创业实践,大四阶段主要是创新创业实战。作为中间方面,该方面主要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学生的交际范围,提高协作能力。而且主要方面针对的是少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举办相关的竞赛项目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专业训练方面,这一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与第一课堂的紧密衔接,在第二课堂中延伸第一课堂需要提升的知识点和能力。因此,要重视包括如盘模拟大赛(ERP)等可以与不同专业紧密对接的学科竞赛活动,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模拟,让学生体会经营决策中的各个环节。而市场调研分析大赛有利于调动学生调查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掌握一线市场的真实情况,通过管理沙龙、对话企业家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来拟定管理类主题,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沙龙。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面对面”访谈互动为形式的对话企业家,通过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家来让其了解真实的市场环境和从业经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有效信息[6]。
4.实践能力检验方面,这一课堂建设是锻炼实践环节中学生的能力,所以必须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比如可以通过实岗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多种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岗挂职锻炼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具体岗位中,并以“社会人”的身份工作。而旅游专业可以参加“美丽广西”等系列活动,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与专业特色相结合,通常可以每年由博士、教授带领前往区内各乡村开展旅游路线的开发设计、旅游规划等活动。在系列第二课堂的实践效果检验中,管理人员可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7]。同时也要注重个性方面的培养,根据学生特有的优点进行个性化培养,制定个性化的指导书,以此培养在个别领域方面的顶尖人才。
五结语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二课堂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来建设,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第二课堂要富于创新性,避免和第一课堂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因此,高校要打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机会,根据第二课堂的目标和措施来构建课堂框架,注重其专业训练和实践培训,这样才能培养创新创业型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婷.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教育.2017,(106):5.
[2]李乐.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J].人才教育.2017,(120):6.[3]王力.第二课堂重要性[J].创新人才网.2017,(140):13.
[4]宋达飞.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梯度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4):88-92.
[5]王伟.双创背景下第二课堂育人机制研究——基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56-59.
[6]易明勇.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第二课堂建设[J].河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3):114-117.
[7]骆金鸿.基于第二课堂的快递人才培养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亚太教育,2016(17):2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