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0 16:26: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匠精神”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势所必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锻造中职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才能为其“人生出彩的机会”厚实根基,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此,从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探寻其内在必要性,并提出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具体路径,确保中职生成长成才、拓宽职业道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林贞仙.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3):179-181.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艺追求,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至此,“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被首次提及,并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应该看到,各行各业的“状元”就是“工匠精神”的“化身”,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创新,才使得一项工艺、一项技术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国家精神。当然,“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工匠精神”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日日用功、久久为功,需要一代又一代匠人把技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细节做起,从细小培育,方能“水到渠成”。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说到底,就是培养现代匠人,让中职生具备厚实的“工匠精神”是其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必须要把“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培育,遵循“工匠意识——工匠品质——工匠习惯”的人才培养逻辑,才能确保中职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处处体现“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进而厚实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在基础。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工匠精神”源于对产品品质的完美追求。在中国古代,皇家工匠们追求德才兼备的善美境界,对产品质量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偏执要求”,持续打磨产品、不断优化工艺、忘我追求品质,正是因为这些“大国工匠”,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工艺创新,如庖丁解牛、鲁班建筑,正是因为对于技艺的99.99%追求,才有了今天的技术进步。所以,何谓“工匠精神”?即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具有追求完美的精神,热衷于对产品精雕细琢,对产品的追求胜过对金钱的追求,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无疑,“工匠精神”具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这种理想主义,让我们见证了瑞士手表、德国汽车的产品质量奇迹。那么,“工匠精神”的特点是什么呢?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从工作态度层面而言,强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此之谓“匠心”,这是“工匠精神”之基。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格局。”对于匠人而言,能否生产出世界一流产品,首先是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就是一种理想信念,假使不具备造成优质产品的态度,产品的质量可想而知。富于“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就是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进行操作,沉住气、沉下心,下功夫,多钻研,强调长期的积累和提升,而不是“短、平、快”的“山寨克隆”,时刻考虑产品质量和长远利益,正是这样的工作态度,造就了百年企业、百年品牌,成就了行业奇迹、谱写了行业佳话。

       其次,从工作效果层面而言,强调精益求精、完美无缺,此之谓“匠术”,这是“工匠精神”之本。“慢工出细活,功到自然成”。“工匠精神”的工作效果主要由工作过程决定,尤其是工作过程中的“匠术”决定,所谓的“匠术”,就是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一道工序、一个环节,不惜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反复打磨,精雕细刻,有道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正是“匠术”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匠人们止于至善的产品质量追求,才有了“神乎其技”、“人技合一”世人赞誉[1]。所以说,职业教育培育学生的“一技之长”,就是赋予学生“匠术”,使其传承好技术、培育好素养,成为行业之“状元”。

\

 
         最后,从职业精神层面而言,强调持之以恒、行之久远,此之谓“匠德”,这是“工匠精神”之魂。产品分为合格产品、高品质产品和卓越产品三种类型,不同的职业精神追求决定了不同产品境界。行无止境,技无止境,富于“匠德”的工匠,必然规避急功近利的心态,专注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永远行走在追求“把99%提高到99.99%”的极致之路上。所以说,职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匠德”,就是要坚守价值理性的维度,静下心来学好一门技术、用好一门技术,倾其一生干一行、爱一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成为“大国工匠”。

二 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审视

          当前,我国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和调整期,迫切需要人才支撑发展。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通过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人才需求的瓶颈,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厚实“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根基。对此,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势所必然。

(一)战略需要:为大国制造提供大国工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才,必须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职业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必须要担负起制造强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大力培塑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素养,赋予中职生“工匠精神”。经验表明,西方制造业强国不仅重视职业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塑造,德国、日本之所以长寿企业冠绝全球,与企业员工“工匠精神”不无关系。在我国,一种“差不多精神”[2]的存在导致企业“大而不强”、“富不过三代”,为世人所诟病。对此,在大国制造的战略下,必须强调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强化技能型人才对精品的坚持与追求,为建设制造强国铺平道路。

(二)精神标杆:为职业教育注入文化内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是“一技之长”的简单粗暴,还必须赋予学生“综合素质”,方能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职业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根本之处在于人才培养的维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创新、创造等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为大国制造提供大国工匠。当下,职业教育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之路,必须要强调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师德氛围营造中切实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让“工匠精神”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渗透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慢慢养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追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将彰显其育人工作的价值,成为职业教育办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神标杆。

(三)现实需要:以个人成长促进生涯发展

         一技在手,就业无忧。但是从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维度来考察,中职生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匹配,不能囿于获取一技之长,还必须要强调职业精神的厚实。当下,企业对于职业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意味着中职生在校期间就必须围绕“工匠精神”的内涵来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才能具备开展职业生涯成功的综合素质。那么,职业教育培育中职生的“工匠精神”,符合中职生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需要,能够实现个人生涯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更为重要的是,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不断提升其就业能力和职业变化能力,确保其中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职业竞争力。

三 职业教育涵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致思理路

         在全球范围内,日本和德国是拥有百年企业最多的国家,而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准也在为世界各国做标杆。道理不言自明,“工匠精神”的传承和执着是这些长寿企业的典型特征,在这些企业发展中,专业、专注、极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关键词。中国制造要规避企业“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必须要围绕“工匠精神”做文章,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涵养。对此,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亟需围绕“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命题,培塑中职生“大国工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觉行为,达到职业行为的专业化。

(一)着力点:课程教学与经济发展业态相对接

         培育中职生的“工匠精神”必须瞄准最新经济发展业态。当前,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社会最明显的特征,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尤其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已经深刻改变的行业发展格局,形成诸多“互联网+”创新、创业、制造等新业态[3]。在“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必须要实现“互联网+工匠精神”的嵌合,方能在开放、创新、创造的时代环境中,赋予中职生严谨、专注和精致的职业精神。对此,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多元化和人性化的价值导向,打造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等“互联网+”课程教学新模式,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涵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确保中职生更有效地学习。同时,对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以行业发展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着重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3D打印等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强调优质化、精致化,可以把世界名校的网络课程、直播课程嵌入到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来。总之,中职生“工匠精神”涵养与经济发展业态的对接是职业教育主动而为的结果,可以有效调动中职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其“工匠精神”培养提供资源和平台。

\

 
(二)关键点: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方向,为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方向,从不同维度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2015年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并明确指出:“提升专业办学质量、优化区域内专业结构。”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对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培育具有办学特色的专业化人才。那么,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把企业当“客户”,围绕企业对人才需求设置“工匠精神”培育的“专业目录”,按照“满足客户需要”的标准和要求持续改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职业教育的“产品”是其主动匹配市场需求来优化专业设置并积极向社会提供教学和训练服务,培塑符合市场需要的各类专业化人才。对此,为满足各类“顾客”的需要,职业学校要在专业设置维度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衔接,紧跟社会发展趋势设置新专业,形成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有效互动对接,通过专业设置的不断优化来夯实人才培养质量[4]。必须看到,中职生“工匠精神”涵养与专业设置高度相关,在一些夕阳产业、淘汰专业中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跟随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不仅可以确保中职生的“就业率”,也厚实中职生“工匠精神”涵养的质量保障。

(三)突破点:产教融合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是培养专业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2014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岗位是涵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源头,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模式,可以有效规避职业学校缺乏真实工作场景的弊端,为中职生提供技术技能训练的真实场所,对企业、学校和中职生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从企业层面而言,为中职生提供定岗实习机会,可以确保其未来所招聘的人员具备严谨、负责、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人作为企业的核心要素,在企业文化中嵌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实现企业卓越产品的制造,形成精益求精的企业发展价值观;从职业教育而言,要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原则,给予学生到真实工作场景培养专业知识、职业信念、专业情感、专业精神的机会,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5]。从中职生层面而言,通过定岗实习,强化学习动因和知识能力储备,更为重要的是,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匠人”,不断拓宽其职业发展路径。可见,产教融合是接中职生“工匠精神”培养之地气,使职业教育有底气,彰显了校企双方共同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的魅力。

四 结语

        总之,中职生作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涵养其工匠精神,就是涵养“大国工匠”之基。只有在中职教育中坚持课程教学与经济发展业态相对接、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产教融合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并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的精神内化到中职生培育的具体实践中来,让中职生乐于一丝不苟、善于追求卓越、敢于耗费精力,就能厚植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成为中职生的责任担当,让“工匠精神”之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参考文献

[1]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6-71.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3]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4]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5]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