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转型协同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9 16:42: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等教育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够理想。虽然高教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实际工程所用的人才,但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整体实力方面较之企业实际要求还实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需要专业转型的设计者了解区域经济的现状,特别是对所需人才的变化情况,从而适时调整培养计划等,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教育;转型;协同发展

       高等教育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尤其是对地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加突出,高等院校教育转型对技术型人才的层次提高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指导意见”要求,落实省委巡视组巡视整改意见,坚持以学生为本,聚焦课堂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方法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教师课堂主体责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时专业建设受到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的影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协调两者发展使之共荣共生,就需要积极地探索其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一高等教育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高等教育转型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内容。首先,高教教育和培养定位存在差异。一些高等院校没有全面地准确地掌握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导致无法准确地确定教育转型的根本点,无法有效的使转型教育向区域经济倾斜。其次,具有转型发展所需的师资力量较薄弱。转型发展在培养内容上要转型,同时在职专任教师也需要转型,但实际上目前一线教师在转型教育教学方面缺少经验。导致转型教育只是纸上谈兵,教育的根本点没有切入地方企业生产一线,导致转型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与传统高等教育无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3]。

         高等教育转型其一首先要做的是“创新”,紧密结合十九大“指导意见”,根据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建设年实施方案,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采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课程及实践教学基地、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等方式方法,积极开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进行探索创新。其二是要聚焦应用,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着力研究并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消化、吸收、整合、优化已有教学实践和思考,形成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其三要做到注重实效,研究成果要有特色,贴近校情,贴近教学需要。提倡以实施方案、教学实践效果报告等作为成果形式,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的价值。

二 研究内容

        由于高等教育转型更多的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它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主要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要与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相符度。故重点研究目标在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及更好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的问题。可见,高等教育转型影响着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高等教育转型的发展速度、规模和专业建设[4]。

         1.明确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高等教育转型是2014年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各地方高等院校都在摸索中发展,但在专业培养方法和教学大纲上没有特色,其教育的目标也不明确,甚至导致某些专业转型不适应地方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研究首先就是要解决高等教育转型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2.提高高等教育转型院校的创新、保质的意识。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出于利益驱动,而导致专业设置雷同度太高,不同专业课程过多。所以如何使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色,凸显出品牌效果,使转型专业特点在同等高校之间专业中脱颖而出是转型发展的研究内容。

        3.突出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对接。实践技能性教学与课堂理论性教学的课程内容要与地方区域内的行企业所需的特色技能无缝对接,实现零偏差。但与区域经济产业的需求相比,由于办学力量薄弱,致使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高等教育转型专业构成与区域产业结构存在较强的内在关系。第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和动态变化决定着高等教育转型专业结构变化。第二,高等教育转型专业结构反过来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组成。第三,区域经济的技术及能力需求结构决定区域高等教育转型培养的人才层次结构需求。

         在明确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提高高等教育转型院校的创新保质的意识、突出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对接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保障体系。首先,学校层面。转型发展的高等教育高校的责任就是为区域经济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保障转型教育效果和应用型教育质量。其次,教师层面。这种保障来自于“双师型”教师本身的敬业,增强转型教育自豪感,消除专业应用型教育的倦怠,这是最基本的保障责任意识。最后,学生层面。为自己未来负责、为个人家庭负责和为自己国家负责是学生保障意识的三个层面。在增强转型教育知识体系的可靠性方面,要制定科学、客观、可行的转型高等教育体系。在改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主动性方面,要主动迎合地方区域经济的经济发展需求,提升转型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在增加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适应性方面,要注重转型教育实用性和开展就业市场预测研究。

\

 
三研究模型建立

        高校专业转型发展不仅仅有高等院校个体的责任,而是由政府主导、院校、企业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结果,其中各职能单位都在为转型发展做出不同的贡献。通过对比不同转型趋势下的成功的案例,比对参与单元的作用效果、参与方式和参与主体来确定最优化的转型发展方式[5-6]。

        为达到“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转型协同发展这一根本目标,首先要进行区域经济调研。地方企业、地方高校及地方政府实际情况走访、调研,提出研究切入点,确定区域经济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

        其次,进行行业需求研究和培养模式探讨。结合行业需求实际情况,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设置和模式,确定区域发展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汲取地方高职院校建设成功经验,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提出多样的培养模式。

       再次,培养模式比较与培养模式验证。比对地方高职院校经验特点,研究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确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模式。论证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确定最终方案。

        最后,教学条件优化与培养模式总结。研究高职教育及专业转型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适应培养模式的需求。总结、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转型教育的契合度,建立高职院校质量保障机制。

        在进行高等教育转型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主要考虑转型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辐射作用,即转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特性,其直接的目标就是能得到‘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能用、好用’的人才。通过建立图1的培养教育模型实现真正意义的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转型协同发展。


\

 
      根据“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转型协同发展研究模型”,在进行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时,遵循以下方式:

        1.首先根据“地方行业急需技术及薄弱环节”及“区域经济需求人才培养能力定量要求”经“培养体系调整分配”,进行“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初步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方案,确定“转型课程体系”。

        2.“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设计初案,可建立“转型课程体系”的初步框架,并结合“培养特点”、“初步人才培养体系准则”并结合“教育功能模块”,对“人才培养体系设计”进行第一次修订,并且“故障树分析方法”是解决“教育功能模块”细化的直接有效的方法。

        3.在进行“培养体系调整分配”时,要充分考虑“能力培养量”和“培养体系指标”,以作为最终的“区域经济需求人才培养能力定量要求”的修正依据,并根据最终得到“定量要求”确定最终的“人才培养体系”。

          4.在整个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过程中,“区域经济需求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定性要求”作为“体系”确定的纲领性文件,是整个“体系”的顶层设计,当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出现有悖情况,要及时进行修订,已达到最终的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转型协同发展要求。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转型协同发展的最根本研究对象是学生,高等教育所提供教育服务就是产品。学生的人才培养在这里必须要消除一种“被服务、被就业”的假象,即从管理者的角度意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事事把学生视为服务的第一对象,服务是要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先进理念[7]。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出路是提高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地方企业的满意度。在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时,高等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跟踪地方行业发展需求,满足地方行业中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不仅是扩大应用型人才的“量”输出,而且是要有组织地开展各类专业人才“质”输出[8]。通过科学、有效的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构建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战略的实施,加快应用型专业人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通过高等教育转型协同发展研究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吸纳更先进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培训理念,是促进高等教育专业转型的快速发展途径之一。

四结语

         高等教育转型要与区域经济地方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要在转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两个方面寻找培养方案的设置平衡点,这是转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并兼顾科学性原则,尊重客观性,反对主观性。其次是以效益性和前瞻性作为协同发展的另一重点内容。高等教育转型院校按照市场原则操作,追求自身办学的高效益,又要具有长远规划,满足学生、专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是区域性原则。由于高等教育所处地域不同,其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状况、资源情况、生产力水平各有同异,在转型人才培养和地方行企业人才岗位的要求也就存在不同。

         高等教育转型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人才社会需求两个方面寻找到平衡点,设置专业结构特点,这是高教转型研究基本原则,也是区别于其他高校学术教育根本点。首先是科学性原则,尊重客观性,反对主观性。高等教育转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反映高等教育转型的内在发展规律,又要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外部规律。其次是效益性原则。高等教育转型院校按照市场原则操作,追求自身办学的高效益,为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生服务是其办学的根本所在。再次是前瞻性原则。高等教育转型在专业设置时,既要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要具有长远规划,满足学生、专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是区域性原则。区域性是高等教育转型地方特色形成的依据。由于所处区域不同,其产业结构、经济状况、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各有差异,经济结构也就不同,人才岗位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关新,吴伟,王华东.基于故障树理论大小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探讨-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3(9):17-21.
[2]吴伟,关新.低碳经济下区域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8):43-48.
[3]邹阳,李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08(3):44-48.
[4]关新.浅谈就业预测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作用[J],职业,2015(10):144.
[5]姜华,王晶,吴晓林.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12):7-12.
[6]关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职业,2015(9):143.
[7]杨永年.职业院校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体系建设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32):90-94.
[8]张钰.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2010(8):29-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8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