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近年重要的试点工作。中高职“衔接”需要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跨界整合资源的功能,做到衔接专业紧贴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甘肃省两所典型学校均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保障措施等方面均有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实践
现代学徒制日益成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难以克服的困难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对实行现代学徒制的目标、内容、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的颁布更进一步表明,新时代的中国政府将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进程。
一国外成熟的现代学徒制体系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20世纪60年代,德国最先建立了现代学徒制,即名为“双元制”,德国“双元制”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先锋,也是现代学徒制的代表,其特点是由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共同完成培训,有着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学生约70%的学习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按照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德国政府给企业提供必要的学生企业岗位补助,激发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地方及企业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经费。
(二)澳大利亚“培训包”模式
始于1998年的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是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的一颗耀眼之星,“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是在一个全国统一的培训框架下开展的,以培训包为基础完成培训,培训包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能力标准、职业培训标准与考核评估标准三大部分,培训包由国家产业培训委员会开发,国家有关部门审批”[1]。它最大的特点是“用户选择”,即培训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技能培训。政府随着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不断进行机制调节,重点支持社会急需的职业培训,同时,以强化企业和学校竞争力的方式来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
(三)英国“三明治式”模式
上世纪90年代,英国为了提升国力建立了现代学徒制,其核心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学徒、雇主、培训机构和相关的服务机构,层次主要有青年学徒制、前学徒制、基础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五个层次[2]。管理结构由四个层面组成:培训机构与雇主共同承担学徒制的教学;各学习与技能地方委员会及各颁证机构共同管理地方的学徒制教育;大学与技能部以及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总体负责学徒制改革;学习与技能委员会、行业技能开发署与行业技能委员会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分工负责各学徒制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学徒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一系列的技能考核和评估,合格者给予相应的资格证书,部分行业的工作必须具有资格证书才可以上岗,保障了劳动市场的规范就业。以上模式均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 中高职“衔接”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培养
(一)中高职衔接培养
中高职衔接是甘肃省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也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途径之一。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3]。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近年重要的试点工作,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职业岗位技能教育活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把岗位要求、企业项目、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与育人过程深度融合的“学生即员工、教师即师傅,教学与生产一体、学习情景与企业环境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中高职“衔接”需要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跨界整合资源的功能,做到衔接专业紧贴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4]。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即成为企业学徒,完成学习任务即成为区域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 中高职衔接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本文以“一北一南”为例。“一北”指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地处甘肃西北部。“一南”指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地处甘肃东南部,以黄河为界,是河西、河东的典型代表。
(一)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1.现代学徒制实施基础条件。民勤职专作为西部地区县域中职学校,已经具备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条件。学校晋升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完成城东工业园区实训中心一二期工程建设。初步实现“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与多所高职院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多渠道成才搭建立交桥。学校现有智能连栋日光温室、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训室、电子电工实训室、焊接、汽车维修实训室等46个实习实训室(车间),所有专业均有各自独立的实训室,实训设备累计总值达2245.2万元,生均教学设备值0.655万元,数量和工位可以满足现办学规模和专业开设所需。
2.学校人才培养大模式。学校一直致力于“1234567”人才培养模式。①一种精神:工匠精神;②两个核心:职业素养、职业技能;③三个问题:教什么、为什么、怎么教;④四共机制:共议培养方案、共控培养过程、共评培养效果、共享培养成果;⑤五种能力:创新能力、目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应用能力;⑥六种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带队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政府评价;⑦7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3.多重举措开展学徒制尝试。通过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招生招工一体化、重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打造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加大现代学徒制特色项目建设等举措,重构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体系,明确培养定位。通过合作学院,在高职院校的主导下,联合中职学校与企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确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学徒式课程内容,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内容。
(1)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组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阿拉善班”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与职责。学校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阿拉善班”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阿拉善班”现代学徒制各项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各项管理制度,推广“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阿拉善班”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探索和其他酒店企业合作,并向全校其他专业推广。
(2)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组建招生招工工作小组,完善招生招工制度,明确招生方案和实施细则,规范招生过程;制定校企联合招生招工管理办法,形成招生招工标准,校企共同研究制定招生录取与企业用工一体化招生计划、共同研究制订和实施“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实施方案”、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招工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标准,规范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签订学生与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阿拉善大酒店三方协议。
(3)重设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完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调研并分析,明确专业所服务的主要岗位(群);校企合作完成专业岗位任务分析,确定主要岗位(群)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校企共同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点;根据合作企业岗位用人的特殊需求,设置或开发专业企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素质基础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最终形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调研报告、现代学徒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课程标准、现代学徒制考核标准。
(4)打造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拟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聘任办法》;校企共同完成“双导师”聘任;制定“双导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职责、待遇、考核与奖惩制度;制定“双导师”培育制度,明确“双导师”培养的途径与措施并实施。
(5)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企联合招生制度、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双导师”聘任、培养制度、学徒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出台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日常教学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师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学徒学业考核评价办法、校现代学徒制教学督导管理办法[5]。制订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管理办法,组建教学督导室,明确督导职责,发挥监督检查、分析评议、培育引导、报告建议的促进作用,在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资源的准备工作、教学运行工作、教学考核工作等主要环节进行督导。
(6)大力加强现代学徒制特色项目建设。构建“校院一体、项目载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鉴定、对外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鉴定、对外服务等功能。以“光芒电子班”为例,通过与光芒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机构合作,研究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长效运行机制,结合电子行业的市场需求、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特点,联合打造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院一体、项目载体”的民勤县职业中等职业学校-光芒电子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建设校企互聘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共同管理、一体化育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组建现代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签订“民勤县职业中等职业学校-光芒电子班”现代学徒制项目协议,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合作共同研制招生方案、制定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共同开发电子技能、电工技能、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三门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完善教学资料。建设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鉴定、对外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院一体、项目载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各项管理制度以及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聘任、考核、奖惩和激励机制。制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聘任办法,校企共同完成“双导师”聘任;制定“双导师”职责、待遇、考核与奖惩制度;制定“双导师”培养的途径与措施并实施;制定激励机制和双向挂职锻炼管理办法。
(二)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
1.现代学徒制实施基础条件。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始建于1983年7月,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三批项目建设单位,开设数控技术应用等12个专业,现有教职工195人,学生5035人。近年来,学校按照“依托项目夯基础,瞄准市场设专业,接轨企业搞教改,突出实训抓质量,扩大就业促效益”的办学思路,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创建实训基地,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学校占地100亩,建有教学楼、科技实验楼、学生公寓楼、餐饮中心等,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建有独立的校园网站,装备有数控加工中心、CAD/CAM、PLC、服装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企业网搭建等40个高标准实训室,设备总值2553万元。
2.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行“定标、实训、考核、鉴定、竞赛”系列管理,努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积极开展多层次办学,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途径,加强校际、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办学模式。依托甘肃电大、陇东学院等院校,开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现有各类成人学员435名;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合作,推行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与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鸭王集团等18个企业合作办学,建立企业冠名班4个,2014年输送就业学生710多人。与北京、上海、苏州、宁波等地劳动部门和部分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初步形成了南到广东,西至兰州,北临北京,东达上海的就业网络,毕业生就业率达97.4%,学生月收入达到了3500元以上,实现了“招收一个学生,培养一个学生,就业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的目标。
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及推进举措。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与企业联合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招生招工方式。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校企双方直接参与,将学校的招生流程和企业的用工流程相融合,按照“政策宣讲——协议签订——注册入学”的基本流程,以各方相互自愿选择为原则,招生招工同步落实,建立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方协议机制,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徒(或监护人)与企业签订学徒协议,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中职学生双重身份。
(3)教学方案及课程体系开发。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一体化,将训练科目与行业工种、岗位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拓展技能”的现代学徒技能训练科目体系。
(4)教学过程安排。学校学习与企业培训一体化,将学校的教育培养与企业的岗位培训相融合,即第一学年主要以基本技能训练科目为主;第二学年主要以专业技能训练科目为主,采用项目轮训和岗位技能达标制度,逐人逐项目考核落实,重点掌握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第三学年主要以拓展技能训练科目为主,让学徒将所学知识、技能得到实践与融会贯通,最终企业的培训课时与学校的教学课时比基本达到1:1,具体培训时段根据校企双方的具体情况协商落实。
(5)教学标准及评价模式。围绕企业用人标准,结合针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拓展技能训练科目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自我评价、师徒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
(6)证书获取。落实“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师傅评价书”的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一个工种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并获得师傅评价推荐书。
(7)制度建设。以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据,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中职学生质量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学校的实验实训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信息交流反馈的校企互动机制、校企双方教师及技术人员双向交流机制。
4.现代学徒制试点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级分管领导、县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为成员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过程督查等工作,使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有组织保障。
(2)支持政策。近年来,省政府出台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泾川县出台的《泾川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法措施,发展机制保障等,学校也制定了《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五年发展规划》,使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试行有制度保障。
(3)经费投入。试点工作实行多元投入体制。县政府每年至少列支10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认真落实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国家助学金政策及“雨露计划”政策,并从办学收益中提取相应比例用于试点工作。联办企业根据与学校签订的合作协议,按学期筹集一定经费用于试点专业学生和教师培养。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采取“外引内选、外出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考核、竞赛、鉴定、考评、奖励”相结合,“考评、奖励、考核、晋升”相结合的办法,强化技能培训。实施教师与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制度,利用暑期委派专业课老师下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不定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同时,通过开展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大讲赛、专业技能比武、参加县级以上教学及专业技能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四 结语
两所典型学校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培养了一批素质过硬、技能强劲、用人单位好评的技能型人才。两校建立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招生招工、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模式、校企合作的培养体系,积累了工作经验,并逐步在省、市、校开设的其他专业中推广实施,建立面向全社会开展终身制培训的机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张法坤.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中学徒身份及其权利义务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8):18-22.
[2]佘松涛,万军梅.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3(15):91-96.
[3]刘群,元梅竹.现代学徒制的几种基本模式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6):1-4.
[4]李奇.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才智,2018(31):102-103.
[5]吴正乾.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之教师下企业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0):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