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高职衔接工作是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笔者从湖北省实施“3+2”中高职衔接工作现状中问题入手,提出了从政策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交流合作平台、招生入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五个方面加强“3+2”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管理。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教育教学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中高职衔接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但全国试办 5 年制高职的院校在整个高职院校的比例接近 30%,但在校生占整个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比例却不高,约占 3%左右。 [1]湖北省于 2014 年开始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 以贯彻落实《纲要》,探索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台了《湖北省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意见》鄂教职成〔2015〕3 号的文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或省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联合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 员共同制定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分 2 批相继出台了 11 个专业教学标准。
一、中高职衔接工作的要求
“3+2”中高职衔接招生要求每所国家示范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办“3+2”专业分别不超过 4 个和 3 个,其它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不超过 1 个。 中高职衔接专业要求高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或主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为省级重点专业、品牌专业或示范中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且该专业近三年招生规模不低于 80 人。 [2]这就要求不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应拿出自己的王牌专业进行合作办学,确保“3+2”中高职衔接能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3+2”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要求采取分段注册、分段管理,前三年注册中等职业学校学籍,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管理,执行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标准,享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奖助学政策。后两年注册高等职业学校学籍,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管理,执行高等职业院校收费标准,享受其他高职学生同等待遇。 学生完成中职阶段学习任务后,达到中职学生毕业标准的,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 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期满,应由联办高职院校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测试或考核,合格的方可转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 具体测试或考核办法由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共同制订,考核结果在校内公示。[2]由于“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分段培养,且培养中期能够进行分流,因此,它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学生三方各自不同需求。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因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分段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缺失,中高职两方在教学管理方面缺少交流合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经显现出了不少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
目前“3+2”开展时间较短,除了省里制定的专业有教学标准外,其余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的制定大多是由合作高职学校牵头制定,一方面,高职学校缺少对中职学校的约束力,中职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不高,制定出来中职学校可执行也可不执行。 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专家对中高职衔接了解的也不多,不能体现“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与高职本身人才培养的区别。
(2)教学运行管理方面
在“3+2”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后, 学生首先进入中职学习,中职基本是独立进行教学,很少就教学情况向高职学校作过交流和反映,而高职院校也很少去中职学校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彼此间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3)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方面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一个永恒主题。 教学质量管理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3+2”中高职衔接的中高职学校很难建立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主要是采取考试的方式,对于实际人才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缺乏督导。 现行考试模式多采用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未能够充分体现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对学生技能培养起到有效的激励督促作用。
(4)教学资源管理方面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然而中高职衔接在教学过程中资源共享缺少很好的制度和手段, 导致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大多还是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教学,各自无法解决的问题尽量避免,这就导致了资源的不充分利用。
三、加强“3+2”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
(一)完善“3+2”中高职衔接的相关政策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做好“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中高职院校上下互动,“3+2”中高职衔接一般为一个地市州的院校,中职均归属地市州教育局统筹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应 积极联合地市州教育局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统筹和引导 各中职院校开展工作,建立双方会议协商机制,严格执行联合 培养协议和共同制定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高等职业学校是五 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应联合行业企业和中职院校根 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 案,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 技能训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好实习实训,共同研制课程标准,联合制定“3+2”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做到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教学过程有机衔接,培养兼具较高文 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
(二)建立“3+2”中高职衔接交流合作平台
职业教育集团是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 所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平台。中高职衔接交流合作平台不必重新搭建,可以充分利用各校建立或参与的职教集团内部设立的人才培养专门机构来运行,也可以建立子平台来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 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易于形成“政校行企”联动,统筹管理和指导集团内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也调动了其他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利于职教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形成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更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三)改革“3+2”中高职衔接招生入学方式
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招生入学方式是采用转段考试的方式进行, 中高职衔接转段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考核成本高,也额外增加了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 转段考核时间为每年 3 月份,而开学为每年 9 月份,中间半年时间中职学校也很难管理学生。 此外除少部分高职外,大多数高职都还在为招生发愁,大多希望这部分学生能顺利入校, 因此转段考试就成了空架子,考多少分都可以上,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因此建议中高职衔可以采用注册入学方式,中高职衔接学生在学生取得中等学历证书后即可注册入读高职教育相应专业。 这样有利于减少学生、中职和高职学校负担, 也有利于中职学校改革应试教育的模式,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并将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放到教学过程中去。
(四)创新“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模式
“3+2”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 3 年中职加 2 年高职的简单拼凑和叠加,而是一种目标明确、协同培养、前后贯通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高职和中职院校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虽然省教育厅明确前三年注册中等职业学校学籍,完成中职阶段学习经过转段考试合格后方能进行高职阶段学习, 但并不是要求中职阶段的学习就一定在中职学校进行, 高职阶段的学习就一定在高职学校进行,更不是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也是“3+2”。 5 年学习时间可以根据中职和高职的师资状况、实训条件合理安排,探索出更适合各地特点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五)做实“3+2”中高职课程衔接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只有把课程建设做好才能真正的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3+2”中高职衔接真正意义上来说就是课程的衔接,以往中职和高职在技术技能培养上有很多重叠或区分不明显的地方,现在中职高职要衔接,哪些课程在中职阶段学习,学习到什么程度,哪些课程在高职阶段学习, 怎么衔接中职的课程,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议利用国家大力鼓励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机遇,选择技术先进、优质课程资源集聚的平台, 一是利用平台上已有的优质资源直接用于教学,减少了自己的建设的工作量,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一致性; 二是自己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三是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可以提升了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结语
“3+2”中高职衔接工作不是单靠高职或中职哪一方来独立可以完成的, 需要大家摆脱本身学校各自的体系的束缚,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通过相关政策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断创新“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模式,把做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就能真正实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2]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03/2019010303544071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