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三韵”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以音响的声韵及其所表达情境的意韵进行思想情感的情韵表现与交流的一种模式。本文从“三韵”教学思想的理论依据、实践探索与反思三个维度加以阐述。
关键词:
“三韵”教学; 音乐素养; 情感体验;
基金: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8年度开放课题“小学音乐教学创建‘三韵’特色的行动研究” (编号MSX18034) 的研究成果;
“三韵”教学指音乐教学中以音响的声韵及其所表达情境的意韵进行思想情感的情韵表现与交流, 从中引导学生以声韵为基础, 掌握聆听、表达、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奠定音乐学习的关键能力;以意韵为核心, 学习相应知识, 理解音乐作品, 把握作品内涵与韵律;以情韵为灵魂, 启迪小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所蕴含的情感韵味中享受学习乐趣, 拓展音乐视野, 提升审美体验, 培养综合审美能力, 实现音乐大课程观。
一、“三韵”教学研究缘由
音乐是听觉审美艺术, 小学音乐课程性质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大特征, 其价值重在以美育人, 包含声韵美、意韵美和情韵美。然而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时常出现“有音无乐、有声无赏、声多情寡、乐浓韵淡”的现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追求枯燥的音乐审美知识和技巧的教授, 忽视音乐实践活动的生动活泼, 导致学生喜欢音乐, 却厌倦上音乐课。研究音乐教育如何从本质上彰显审美性和人文性, 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声韵美的实践中体验声韵所表现的意韵美和蕴含的情韵美, 进而产生美的情感共鸣, 是音乐教师深化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应有的思路。
二、“三韵”概念界定
“韵”原指好听的声音, 延伸为风度、风致、情趣。[1]本文所研究的“三韵”主要指音乐音响艺术所具有的“声韵、意韵、情韵”。
声韵即以音生乐。《礼记·乐记》提到, “乐者, 音之所生也”。[2]以不同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组织的乐音刺激感官, 产生富有画面感的情趣, 从感觉、感受到感知, 引发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产生情感共鸣, 感同身受, 这就是以音生乐。这种“音”与“乐”的相连产生的声韵带给人们的是摇曳多姿的音乐美感。
意韵即以乐显境, 就是音乐艺术所表达、表现的情境意象。音乐是流动的艺术, 其表达、表现的意象具有不确定性, 往往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对音乐的理解感悟不尽相同。对小学生来说, 音乐意象的韵味需要通过一些形象直观的体验活动来感悟和表现。准确把握歌曲的意韵, 是音乐“形象思维能力”运用的表现。
情韵即以乐激情, 指声韵、意韵中蕴含的能够引发人们共鸣和愉悦感的元素, 是情感的升华。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人类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感于物而情动, 故寓情于声, 又以声显境, 以情示乐, 音乐艺术由此产生。音乐是心灵和情感在声音方面的固化。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聆听、模唱、编创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会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有了这种积极的体验, 学生神采飞扬, 手舞足蹈, 载歌载舞, 这便是情韵的达成。
三、“三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过程的启迪。人类从远古到现代进化过程中, 听到的野兽声、鸟虫声、草木声、风声、雨声乃至人声等诸多声音,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我们仅仅是听到, 就会心潮澎湃, 就会悲伤与快乐。不少人听到无歌词的音乐却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就是音乐神奇的魅力。这种“心由音生”“语无心有”的神奇现象是研究倡导“三韵”教学的原始启发。
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蕴。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这是儒家思想教化民众的基础, 可谓儒家思想的概括, 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思想的归结。音乐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一方面它如水般既流动又无形, 另一方面它又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 并引发欣赏者、演唱者的情感共鸣。人们不仅从中感到愉悦, 而且会从中获取精神力量, 思想得到升华。因此, 音乐教育必须传承“成于乐”的优良传统, 在教学中重视声韵、意韵所蕴含的情韵功能, 使音乐艺术教育成为一种情感教育, 做到寓理于情, 以情动人, 入情入理, 以理育人。对这些音乐特有功能的解读为研究“三韵”融通的音乐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是西方音乐教育的哲学观。早在古希腊时代, 毕达哥拉斯提出音乐是联系人和宇宙的中介, 体现了和谐, 并倡导以“乐”治病。意大利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音乐并不只是为着某一目的, 而是同时为着几个功能, 即教育功能、净化功能和精神享受功能。柏拉图则将净化功能具体化为音乐节奏和曲调会穿越身体渗透到灵魂里去, 音乐表达的善与恶的情感会使听者的灵魂变得优美或丑恶。[4]这些观点也是我们倡导“三韵”教学的哲学理论依据。
四是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教学建议中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等实践活动, 多听音乐”[5], 帮助学生学会用音乐作为载体进行情绪和情感的抒发与交流, 体验和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掌握音乐声韵所蕴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 进而产生相应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 并得到艺术审美的满足。由此可见, “三韵”教学主张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四、“三韵”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 笔者逐渐孕育成熟了“三韵”教学主张, 并带领团队教师探索出基于该主张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感知———体验———认知———表现———创造。不同类型的音乐课可以在“三韵”教学基本模式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流程, 下面以主要课型为例加以阐述。
唱歌课教学基本环节:整体感知 (声韵刺激) ———审美体验 (意韵理解) ———表现音乐 (情韵升华) ———能力形成 (促升素养) 。一首歌唱作品的风格特点是由各音乐要素相互作用决定的, 整体感知作品, 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 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和认知等, 这就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唱歌教学中的“命门”所在, 教师无须过多说教, 更不宜脱离音乐本体直接以枯燥概念来解读音乐, 而应通过聆听、哼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或编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 丰富情感.当学生接纳了这个音乐, 运用通感能力, 表达另外一种感受的时候, 才能达到音乐塑造审美能力的目的。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下册《小乐手》的教学为例, 笔者以第二乐段相同节奏、模进旋律为切入点, 用摩擦手掌、敲击凳子分别模仿小雨“沙沙”声和铃鼓“嘭嘭”声,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第二乐段的节奏、旋律;紧接着完整聆听作品, 以声势律动让学生感知情绪、节拍和乐段;继而以对比聆听、选择乐句的形式进行第一乐段的乐句划分, 整个过程都在追求美好的音乐感动,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接纳音乐, 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经历了“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过程,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欣赏课教学基本环节:情境导入, 激趣启思———整体欣赏, 感知形象———分段听赏, 体验情感———整体听赏, 升华情感———艺术拓展, 表现创新。以《瑶族舞曲》教学片断为例, 笔者用纸杯当长鼓进行XXX的节奏敲击, 且辅以不同力度、体态动作表现三次主题音乐, 让学生在整体感知音乐中感受瑶族特有乐器———长鼓的节奏和力度。在音源刺激学生感官, 体现“声韵”之导的同时, 把声音幻化成脑海中的画面, 感受“意韵”之美。学生在充分感知乐曲基础上, 通过各自的表现形式 (拍打节奏、演唱、演奏等) 表达对这首乐曲的情感, 再现“情韵”之乐。这样“声、意、情”三韵合一, 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课堂, 其宗旨在于紧扣三维目标, 发展听记和听辨能力,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并体会音乐之乐。
“三韵”教学基本模式如何实施呢?
首先, 立足聆听, “声韵”激发感知感觉活力。作家用不同的文字塑造形象, 画家用不同的色彩表达生活, 音乐家用不同的声音表达情感。不同的声音其实就是音乐要素不同的组织形式, 学生只有对音乐要素产生敏锐的感知感觉才能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 而这些要素不是靠语言介绍、视觉刺激, 而是需要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 即通过聆听让音乐不断弥漫, 才能感知情绪、激发想象。因此, “三韵”教学要立足聆听, 听教师唱、同伴唱、自己唱, 使学生不仅会听单声部的作品, 而且会听多声部的作品, 用优质音源刺激感官, 培养学生良好的“立体听觉习惯”。
其次, 依托实践, “意韵”直抵音乐内涵。学生音乐学习的本质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 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 让学生从音响感受、文化认知和情感教育三个方面获得审美体验。教师要因地制宜, 视学情积极提供聆听、演唱、演奏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 并从“三韵”的目标出发, 设计不同的目标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乐的洗礼, 提升审美能力。
再次, 学会欣赏, “情韵”实现音乐创造。音乐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审美艺术, 必须以相应的声韵感知能力和意韵想象能力为基础来理解音乐作品的声韵美、意韵美和情韵美。教师在“三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作品的内涵, 在“接受优质音源———内化产生意象———外化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在欣赏和表现中感受和激发“情韵”, 在情感共鸣中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 真正实现音乐创造。
最后, 拓展综合, “三韵”教学促升音乐素养。音乐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姊妹艺术甚至其他学科的积累。因此, “三韵”教学应与其他艺术实践紧密联系, 有机融合。一节音乐课, 不能只满足于教唱一首歌曲或者欣赏一个作品, 教师应该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关注学科资源综合, 利用音乐素材建构起与其他门类艺术甚至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为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提供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真正实现涵养音乐品格, 促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1624.
[2]戴圣.礼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62.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 2005:104.
[4]匡丽枝.音乐审美价值的教育功能[J].爱学术, 2007 (2) :73—74.
[5]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8.
《“三韵”教学促升音乐素养的研究与实践》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10/2018091002423282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