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情感体验贯穿小学民歌教学的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09 11:04: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小学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情感。因此,情感教学与小学音乐课的融合十分必要。民歌是中华 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歌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比较大,具有丰富的民族教育意义。民歌教学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情感体 验,体会民歌的“运腔”“歌味”“情意”“歌舞”等特点,本文以小学民歌教学为例,就情感体验的融入展开论述,让学生深入学 习民歌、传唱民歌,潜移默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歌,歌唱教学,情感体验

  2022 年 4 月 21 日, 教育部发布 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指 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 主线,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 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艺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部分也提 到:“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 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 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 样性,增强文化自信。”在音乐教学 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 情感、坚定的文化信念,使其成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一代。如何 用好民族音乐进行学科育人,在现实 教学中具有现实研究意义。

\
 

  一、歌唱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情感状 态的意识。音乐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 特定的音乐情境下,发挥音乐想象与 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将内在独特的情 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得到音乐 情感的升华与满足。歌唱的情感体验 其实就是体验者在歌唱教学中审美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体验者通过 听觉的练习、节奏的感知、音乐作品的对比掌握歌曲要素之间的联系。通 过对歌曲整体的体验与感知,与自身 的情感相连接,产生自己的审美情 趣,达到音乐情感的满足。歌曲中的 情感体验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情感体 验的基本方式,通过欣赏对歌曲产生 的情感基础。二是在初步产生情感基 础的同时,深入体验歌曲的词、曲 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与生活情感相 交融,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情感的 升华。

  二、歌唱情感体验的积极意义

  (一)让个体生命鲜活

  歌唱中的情感体验是歌唱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一步,每一首音乐作品的 背后都是作曲者情感的抒发,凝聚着 作曲者音乐情感的智慧。音乐新课标 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 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 过程。音乐课程是审美的再现,基本 要求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 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 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 重个性发展。”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 其独特性、复杂性。音乐教学是“美育、情育、德育、心育”相结合的教 学,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要改变传 统教学观念,深度理解新课标的教学 方向,明确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为教学意图,将情感体验渗 透在教学的始终,制定正确的教学目 标。通过音乐情境、律动共情、音乐 内涵、情感升华等方式产生与之相通 的情感共鸣,达到情感的愉悦,丰富 精神世界,在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满 足中帮助生命个体形成积极向上的良 好心态。提高音乐综合能力的同时促 进个体生命的成长,促进生命的创造 力,培养鲜活的生命个体。

  (二)让民族文化延续

  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作为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向歌曲的 文化层面去做深入的了解,达到学科 育人的目的。那么,音乐情感体验就 可以直接抵达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之 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进行音 乐情感积累。我国是文化大国,有着 无比精彩的艺术资源,流动的音符展 现出各地文化的浓缩。教学中教师 应当引导学生与作曲家进行深入的对 话,感受作曲家对家乡、对祖国、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将其作为深 层的育人目的。在教学中与学生体验 民族音乐所传递的各地风俗人情、生 活百态、喜怒哀乐,激发学生对民族 音乐的自豪感和对民族音乐的无限热 爱。因此,情感体验在民歌教学中能 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帮助生命个体 形成正向的乐观信念,促进个体对民 族文化的传承价值。

  三、小学民歌教学中情感体验的 运用

  (一)唱民歌腰脚韵,在“运腔” 中展民族性格

  民歌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各地因地域、生活习惯、艺术表现习 惯等因素,呈现的民歌亦不同。各地 民歌的唱腔构成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唱腔多表现在旋律中的方言习惯、腔 词、吐字咬字、自然发声方法等方 面,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歌唱实践中 流传下来的艺术表现,具有一定的声 音表现力和音乐风格功能。如苏少版 四年级上册《跳柴歌》、六年级上册 《五指山歌》这两首海南黎族歌曲, 在腔词关系方面,以一字一音的关系 较多。这两首黎族歌曲多见四、五度 跳进关系,歌词以七言、九言为主, 显得活泼、欢快,旋律高亢、宽广。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模唱旋律,找到 正确的发声位置,引导学生用腹部力 量支撑声音,有力的声音表现出海南 民歌的欢乐氛围。节奏感强的歌词部 分,我会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关 注一字一音和一字多音的对比,在一 字多音处要注意声音的连贯、自然, 为演唱时让学生在行腔中体验黎族民 歌的运腔特点做好铺垫。

  (二)唱民歌衬词,在“歌味” 中显民族文化

  各民族民歌与各地的生活习惯息 息相关,民族历史造就民族性格也各 不相同,民歌中的旋律结构、韵律节 奏、力度、衬词、装饰音等与地方音乐风格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反映 出的民族性格比较突出。比如,苏少 版四年级下册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 喀则》,整首歌曲速度较快,其中衬 词“阿索阿索马里拉”贯穿全曲,使 得歌曲的欢乐气氛更为热烈,紧凑的 八分节奏和歌词紧密结合,加强了衬 词的语气,突出藏族踢踏舞步的强拍 感。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 一起跳起藏族独特的踢踏舞步,从点 步到踏步,通过肢体动作的变化及层 层叠加,带领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节 拍特点;教唱时引导学生关注藏族民 歌衬词,凸显衬词的重复出现,并与 学生合作形成藏族衬词的二声部演 唱,在合作中用丰富的歌声、欢快的 律动塑造出藏族人民热爱家乡和庆贺 丰收的喜悦热闹场景。藏族音乐的洒 脱性、旋律的跌宕性在浓郁的“藏 味”中得到了体现。

  衬词是民歌艺术中体现地方特色 的因素之一,各地的衬词受各地方言 影响,可以调动情绪、强化节奏、感 染听众,使得地区民歌更有“歌味”。 例如,苏少版四年级下册《杨柳青》、 五年级下册《拔根芦柴花》都是江苏 扬州民歌,与劳动有关,被称为“栽 秧号子”,旋律结构简单,重复性乐 句多。比如,《杨柳青》的衬词部分 扩充了原来的乐句,将整首乐曲表现 得更加活泼、诙谐、风趣。教学过程 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扬州方言的背 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扬州话属 “江淮官话”,方言不仅有齐鲁的粗 犷,还有江南的柔媚。活动中通过方 言与普通话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 受扬州方言咬字吐字的特点。教唱时 引导学生关注衬词的重复乐句,模仿方言发声,唱出衬词的地方味道,让 学生体验扬州“歌味”。比如,“nia” 这个字,这是典型的扬州方言,在扬 州口语中表示语气,通过对地方方言 的精准把握,唱出韵味纯正的扬州歌曲,传承地方方言文化。

  (三 )唱民歌风光,在“情意” 中扬民族自信

  1. 畅游水乡情韵

  把握和运用民歌情感的过程就是 对民歌艺术形象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演唱作品时不仅要突出“情”,还要 体现“意”,其中包含对民歌背后的 文化、情感抒发、地理背景、性格特 点等的理解和体悟。教师要把对地区 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地域性格等 贯穿在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引导联 想、体验感悟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刻领 悟地方音乐文化。如苏少版四年级上 册《水乡歌儿多》,这是一首江南水 乡民歌,歌词分为三段,分别唱出 水乡的“河多、船多、歌多”。教学 中我通过创设情境,以船娘身份带 领学生学习摇船,与小船乘客相互 打招呼,欣赏水乡的荷叶、湖 塘 的 莲花等活动,在歌声中畅游水乡。教 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歌词表现的水乡情 境,我通过示范演唱装饰音,运用情 境语言引导学生联想湖塘的小藕、浪 花等,有休止符的乐句描述了湖塘 的藕断丝连,意喻水乡人欲言又止 的含蓄性格。让学生带着对水乡人 性格的理解用声断气连唱准休止符, 解决歌曲难点乐句和波音记号。通 过以上层层铺垫,让学生在水乡情境 中用水乡人的情意用心歌声,带着水 乡人的委婉、柔美的性格特征,唱出 水乡的孩子对水乡的那份喜爱及深深 的情意。

  2. 歌赞草原牧景

  民歌中的“景”传递的“情”和 “意”表达着地区旖旎风光和人们的 生活习性,通过歌唱美景了解一方水 土养育一方人的真正意义。当然艺术 创作的源头来自生活,歌曲背后的真 实事件会给学生的内心带来触动,体 悟民族精神和优秀的集体记忆。如苏 少版五年级下册《草原赞歌》,经典的蒙古族旋律、感人至深的草原小姐 妹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教学中我带 着学生模拟马蹄声、咩咩的羊叫声, 创设草原情境,领略蒙古风光。并引 导学生描述看到风光后的心情,给出 蒙古族音乐的三个主音 la、re、mi, 提问:“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如何用 旋律来赞美家乡?”在此活动中学生 从看见到创作,对赞歌有了初步的感 知。学唱歌曲时,我向学生讲述草原 小姐妹草原放牧时的愉快故事,聆听 小姐妹心底对家乡美景的自豪、热爱 的抒情之声。引导学生用马蹄声创作 第二声部,在声部的合作中深入体验 草原放牧时的辽阔、欢腾景象。通过 以上活动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所表达的 情感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在拓展部分 给学生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真实故 事,引发学生对小姐妹坚强、勇敢、 舍己为公的精神进行研讨,结合琵琶 独奏曲《草原放牧》进行音乐欣赏, 深切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草原 精神”。

  (四)唱民歌生活,在“歌舞” 中现地域特色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生活习性有 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民歌 中的生活性,从而凸显地区特色。这 种生活性贯穿在地区发展的每个阶 段,覆盖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深刻 表现当地生活的艺术美感。如苏少版 四年级下册《太阳出来喜洋洋》,这 是一首重庆民歌,极具山区特色,歌 曲中用衬词“啷啷扯,匡扯”来表现 打柴夫的生活情趣,模仿锣鼓的伴奏 声音,穿插歌曲的始终,表现了山区 人民热爱劳动、自得其乐的精神。由 于当地的地形特点,日常挑夫们需要 挑担上坡下坡,结合这样的生活特 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模仿挑担夫的动 作,在表演中感受挑担的韵律感,运 用律动形式带动民歌演唱表现的地区 旋律。并贯穿在歌曲教学的始终,形成伴唱声部,在律动和伴唱中深入体 会山区民歌特色。

  除了体验地区生活的韵律美之 外,舞蹈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具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歌舞形式的多样化 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更具有辨识性。比 如,苏少版三年级下册《铃铛舞》和 《金孔雀轻轻跳》,这两首歌曲分别是 我国少数民族苗族和傣族具有代表性 的音乐作品。《铃铛舞》的歌词展现 了丰收日子里,苗族姑娘身挂铃铛, 在木鼓、芦笙伴奏下翩翩起舞的情 境。规整的节奏型展现出苗家姑娘 随乐舞蹈时的灵动感和活泼感, 教 学时可以通过了解苗家服饰特点入 手,展示苗家人身上佩戴的具有复 杂工艺的银饰, 了解苗家银饰中大 大小小的铃铛,观看苗家人舞蹈视 频,知道随着舞动银饰之间的碰撞 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教学活 动中让学生模仿苗家人的舞蹈,每 一句变换不同的动作,整体感知音 乐特点,无须更多的教学语言。在 舞蹈的带领下,学生能用歌声展现出 苗家姑娘在庆祝丰收时的欢乐情境, 感受苗族生活中的服饰美带来的音响 美,从而感受苗族人展现出的敦厚、 淳朴、独特的民族美。

  傣族音乐作品《金孔雀轻轻跳》 展现的是傣族人心中崇拜的金孔雀, 他们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 吉祥的象征,因此在傣族都有饲养孔 雀的习惯,喜爱孔雀的人们会用舞蹈 动作来模仿孔雀的美态,慢慢形成傣 族特色的孔雀舞。教学中通过展现傣 族的地理特点、气候环境、居住场所 及对水和孔雀的崇拜等生活特点,与 歌曲的歌词相结合,引导学生分角色 模仿孔雀舞,在连贯的舞蹈动作中感 知歌曲的节拍韵律。并请学生说一说 孔雀舞带给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使 用均匀而有控制的气息表现舞蹈的每 一个动作,并融会贯通的使用在歌曲演唱中。从生活的理解到歌舞技巧性 的表现,展现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 传递出具有傣族特色的艺术意境 和美感。

\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 育应当从民族音乐教育入手,民歌是 最直接的媒介,小学音乐民歌教学不 是大众化的课堂教学,而是“民族文 化、民族历史、民族风情、民族精 神”的教育。教学中通过紧扣民歌中 的情感体验,在“运腔”“歌味”“情 意”“歌舞”中帮助学生理解民歌背 后传递的生活气息,用歌声表现出民 歌的“味、腔、情、意”深切感受民 歌的魅力、民歌的性格、民歌的文 化,用歌声传递民族自信。当然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站得高,落得矮”,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深入研究民歌, 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歌演唱水平,在教 学中引导学生从内心理解各地区具有 代表性的民族歌曲,从而促使学生喜 爱民族音乐,升华民族音乐情感,喜 爱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民 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咏北,王北海 . 新编音乐 教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7.

  [2] 王红梅 . 新课改下情感教育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J]. 名师在 线,2018(8):86.

  [3] 刘晓辉 . 生命化音乐教育的使 命及其构建 [J]. 北方音乐,2016(10): 145.

  [4] 吴婷婷 . 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 教学中的运用 [J]. 新教师, 2013(4): 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75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