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田家炳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意蕴(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28 23:22: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田家炳教育思想是田家炳博士在捐资办学实践过程中,基于中西教育对比, 对当代教育活动本质、规律和价值形成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思考,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的教育强国观, 师范先行的教师教育观,德育为首的教育本质观,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 “三育” 和谐观, 融合世界文明、打造特色的优质办学观等多个方面。研究田家炳教育思想,对于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强国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田家炳教育思想;教育强国;立德树人

作  者  杜德栎,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任、教授   (广东梅州  514015)

田家炳教育思想是田家炳博士基于中西教育对比,对当代教育活动本质、规律和价值形成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思考, 既是田家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区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田家炳博士捐资办学与基金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行动指南。研究田家炳教育思想,对于认识田博士捐资办学目的,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产生原因

田家炳,1919 年11 月20 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客家世裔,企业家和慈善家。幼承庭训,敦品励学,淡泊名利,兴学重教。先后在故乡大埔 (1919-1937)、越南 (1937-1939)、印度尼西亚 (1939-1958)、香港 (1958-2018) 等国家与地区从事实业和生活,1982 年成立田家炳基金

会后专门从事慈善事业,除捐助医疗与其他利国利民的慈善活动外,将精力和投资主要用于捐助祖国内地教育事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田家炳博士在祖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独资和襄资捐建项目数百宗。在全国93所高校捐资兴建教育书院、教学楼、师资培训中心和体育中心,另捐办专业学校20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幼儿园20 所,被誉为 “百校之父”。[1]他对中国教育发展贡献卓著,泽荫华夏,“是誉满天下的教育家”。田家炳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其个人奋斗经历、客家崇文重教优良文化传统及其本人对捐资办学实践经验的理性认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实践基础。

(一) 田家炳教育思想产生的实践根源

崇文重教的客家文化传统为田家炳教育思想的

本文系田家炳基金会资助项目 “振兴发展大埔县基础教育的策略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崇文重教、优先发展教育、重视培养卓越人才,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和本质所在,是客家文化绵延千年, 最为光彩夺目的瑰宝。[3]田博士作为客家后裔, 深知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业,是民族发展的根本”。[4]只有大力发展教育, 才能振兴中华, 走在世界前列。因此, 早在1982年成立 “田家炳基金会” 时, 他就把 “促进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文化,融合世界文明, 以提升中国的教育素质,贡献国家” 作为使命,秉承客家崇文重教之文化传统,在捐办公益事业时把兴学育才放在了首要位置。

大量的捐资办学实践活动,为田家炳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从基金会成立以来, 田博士至今已在国内外捐建各类学校350多所, 涉及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等。在捐建过程中, 为了对捐资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效论证,他对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和实现、校舍大楼建设、如何进行教师培训、如何提供优质教育等相关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 “田先生每到一所学校, 都要召开座谈会,与学生座谈,听取学生意见, 座谈会上,学生们提问之踊跃,气氛之热烈,使我们深受感动,而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涉及到田先生的人生道路,涉及到有关人生观、幸福观、教育观, 涉及到有关田先生家庭和教育子女等方面的问题。”[5]尤其是1987年起, 在引导香港以 “田家炳” 命名的两所中学的优质发展实践中[6],他深化了对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其教育思想产生不可缺少的生动素材。

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是田家炳教育思想产生的自然基础。田博士回忆: “先父给我取名 ‘家炳’,是希望我能继承先贤遗志, 再创伟绩, 造福百姓,彪炳百代。”[7]  “我在几十年的人生过程中能够小有成就,实赖早年得到先父的教导和影响。”“他教我‘孝亲之身不如孝亲之心’,要我随时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个好孩子,不要辱亲,长大后多做有益于人民、造福于社会的善业以光宗耀祖。”[8]后来,田家炳传承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 把自己的九个子女教育成人, 成为当代家庭教育佳话。可以说,田博士的家国情怀、重视家庭教育等思想皆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 田家炳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为田家炳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田家炳进行教育捐资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那个时期,我国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 国家人才青黄不接, 学校办学经费短缺,学生失学率高,师资严重不足。面对这些现实问题,要百废待兴,振兴中华民族, 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如何解决当时教育经费短缺、教师素质不高等穷国办大教育问题,成为当时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这样的社会大背景, 田家炳从民族振兴的大业出发,提出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的响亮口号,成为振聩时代的最强音。

世界强国成功经验为田家炳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田博士先后侨居越南、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地,加之自己发展实业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业务往来与交流, 了解到英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水平和成功经验。他清楚地知道,国家富强,必须有发达的教育;反之,落后的国家,其教育也比较落后。要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基础在教育,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他在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文化进行比较后,更加深爱祖国的文化,为后来大力倡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国际基础。[9]

改革开放后,公民道德滑坡的现实呼唤加强道德教育。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然而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现在的社会存在种种不良风气: 越来越侧重物质的享受,追求虚假名利;或不计较品位高低,随俗浮沉; 或为寻求短暂的刺激而自甘堕落,冒犯法纪。”[10]要改变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 需要大家共同重视德育问题, 提倡精神文明。 “万善德为首,百行孝为先”, 这是田家炳博士后来在捐资办学中将学校德育放在首位的客观原因。

(三) 田家炳教育思想产生的源泉

传统儒家思想是田家炳教育思想产生的源泉。“修齐治平” 的家国情怀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这种思想成为田博士倡导道德教育的基础和产生大爱的文化之根。一是深受 《朱伯庐治家格言》精神的影响。据田博士回忆: “先父对我要求很高, 不论大小事都严慈兼备,细心教导。他除了要我读正规的课程外,更注重品德教育。他把朱伯庐治家格言524字内容反复教我,不但要我牢记,且要我实践。” 这篇格言的精华, 他不仅在许多报告和文献中运用,而且终身可以很流畅地随口念出, 可见其精神对田博士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11]二是重义轻利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受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影响,田博士始终将为民谋福利作为人生目标, 在事业有成后即把精力和财富倾注于公益事业。他常说: “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 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12]

田博士还将成功的企业效益管理思想迁移到教育管理中。田博士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如何用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获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2001年,为了捐资教育发展, 他将自己居住的别墅卖出。他认为: “如将得款捐作建校用途, 我可以看到一幢幢壮观的教学大楼,听到万千学子朗朗的读书声, 无论经济效益和精神享受都比自住好。”[13]  “为使基金会的工作能更完善有效 推动,希望早日将基金会的运作企业化。”[14]因此, 在探索如何进行学校管理时,他主动借鉴自己企业的有效管理经验,强调高效、诚信、优质等理念。

二、主要内容

田家炳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教育内容、教师教育观、道德观、学校管理等多个方面,笔者试概括如下。

(一)“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的教育强国观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是田家炳基金会成立的基本理念,这里的 “希望” 指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他坚信 “21 世纪将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世界”[15]。

首先,教育可以强国,具有社会变迁功能。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树人大业”,“我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据统计文盲半文盲的数字还以亿计,这是引致部分地区经济还长期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16]而 “要使国家富强,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使国民都能自强自立,把国家的人口包袱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这样才能全民共赴建国大业”“更以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为口号呼吁大家共同重视教育”。[17]

\

其次,教育可以育人,具有社会流动功能。教育不仅能够强国,而且可以育人。教育 “更是充实个人智慧、求取生存的重要条件”[18], 可以提高人民的人均收入,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一个人只有接受好的教育, 才能应付未来的工作。 “我希望各位同学,好好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切实做好学问和发展才干,以应付将来的工作。”[19]

最后,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培养品格完美的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田博士认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敦品励学、品学兼优的人才。[20]他从学生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出发,强调修才修德两方面都要重视,提出 “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走向社会做个好公民” 的 “三好” 标准。[21]这个标准是田家炳教育人才观与学生观的集中表述。

(二) 师范先行的教师教育观

教师教育观是田家炳对教师的地位作用、好教师的标准及培养成长等问题的认识,是田家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国之源。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和策划者,是决定教育质量好坏的直接因素。良师立教,良师兴国。教必先强师, 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 国家才能强盛。“我觉得自己的力量确实有限, 所以我把钱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我选择教育,特别选中了师范教育, 是因为老师的质量是教育的关键。”[22]

“‘好竹出好笋,名师出高徒’,要办好教育, 必须要有好的教师。”[23]  “一位教师的好坏可以影响几百几千学生的好坏,再扩大一点也可以说会影响几百几千个家庭的好坏。”[24]

“良师” 是德才兼备的教师。教师的 “良” 不仅仅体现在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授技巧, 很大程度上还包括人品方面, 勇于担当, 富有爱心,良师的基本标准就是德才兼备。田博士指出: “一位成功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学上的学问知识, 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人 格, 处 事 处 世 优 雅 的 风范。”[25]在学问上能成人师,行为上能为世范。

培养良师,师范先行。师范大学是培育教师的摇篮,是教育事业的 “工作母机”, 只有好的师范教育,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田博士认为:

“师范大学是培育教师的摇篮, 教师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这是我多年来首先竭尽绵力在全国为三十多所师范院校捐资的主因。”[26]捐资师范的目的在于培养大批良师。早在1986 年, 田博士就开始捐资委托嘉应大学为大埔县培养师资力量,解决基础教育师资缺乏问题,后来转变为有计划地大规模捐建各省、市、自治区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他认为,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高师院校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师范教育体制。[27]

(三) 德育为首的教育本质观

立品树人是教育的本质追求。田博士认为,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必首重德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格,这是教育的本质追求。 “教育是 ‘百年树人’ 的大业, 这是国人的共识。以我个人的理解,这里所指的教育, 最主要是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 修 身 立 品, 如 何 建 立 一 个 良 好 的 社 会 风气。”[28]他指出 “品德比学问更为重要, 在科技竞争、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里,不能只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文明”, 对我们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他殷切地 “希望大家共同关注 ‘道德’ 两字,提升个人素质”[29],希望通过提高全社会和学校对德育的高度重视,加大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训导,逐步消除社会不良现象, 建立祥和升平、充满爱心、繁荣昌盛的现代社会。

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他提出如下观点: 首先,强调爱国教育。他对学校师生反复强调, 兴学育才是为了 “兴国强邦”, 建设富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是田博士兴教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他贯穿德育内容始终的一根红线。其次,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是个5000年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自2500 年前的先贤提倡以仁义立国以来,尽管经过不少的朝代更替,但重视传统道德的精神始终不变。”“作为中国人,首先就应当学好中国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0]  “深愿我们都能共同维护及珍惜客家先贤遗留给我们的传家之宝:勤、俭、诚、朴等美德。”[31]最后, 进行理想教育。希望青年学生要有理想、有抱负,担负起建设富强国家的大业,把神州大地建成锦绣山河,早日步入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32]

如何开展道德教育, 除了他常用的自我修炼法、说服法、环境陶冶法, 田博士尤其重视以下方略。
一是道德践行法。田博士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必须亲自践行。道德的增减要从小处入手。如, 排队买车票, 大家都不要抢, 一抢就乱了,故一定要排队。他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行善不一定要很多钱,更重要的是真诚真意。你不必计较做的是大善还是小善,小善积累下来就变成大善。所以做慈善要用 ‘心’ 来衡量,有 ‘心’ 的慈善才有价值。”[33]

二是榜样示范法。田博士认为,榜样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他极力倡导 “己立立人” “以德服人”。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垂范,衣着言谈、举手投足、道德行为都要做学生的榜样,即在学问上能为人师,行为上能为人示范,以德悦人,如此方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除教师外,家长更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品格。

三是品学激励法。他认为,科学的激励可以调动学生发展品德的内在动力,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了奖励田家炳中学中品学兼优、有志服务社会并入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名牌大学的学子,从2000年秋开始设立 “田家炳中学优异毕业生奖学金”。2002 年, 他在所资助的大学设立
“田家炳教育书院/学院研究生奖学金”。[34]

(四)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 “三育” 和谐观

家庭教育是 “三 育” 基础, 具有重要价值。田博士认为, 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只有这三方面教育和谐统一,产生合力, 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其中, 社会教育是关键, 学校教育是主体, 家庭教育是基础。“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而言, 最初的道德关系启蒙于家庭关系。因此, 家庭道德建设既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 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35]  “先 父身为这派的最高辈和最年老的长者, 事事以身作则, 带领全家男女老幼, 人人洁身自爱, 弘扬上代积善积德精神…… 我和其他兄弟侄辈也很听话, 不敢有任何抗拒面色, 全屋数十口的大家庭, 真是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充满家和万事兴的气氛。” “上述种种美好的情况, 一直影响我整个人生, 更使拱辰楼被誉为书香门第、诗礼传家的模范家族。”[36]  “家 里能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妇同心同德, 相敬如宾, 纵使物资享受差一点, 其乐也融融。反之, 纵有家财万贯,官高权重; 丈夫每餐山珍海味, 妻子满身珠光宝气, 都是没有幸福的。”[37]在家庭教育内容上, 注重爱国爱家教育、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其核心在于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田博士要求子女在家里说客家话和中国话, 要求子女们不要忘了自己是客家人, 时刻保持一颗 “中国心”。

在家庭教育方法上,田博士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重实轻华, 踏实做事。 “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 “多做事少说话” 是田博士的行为准则。他教育子女要实言、实行、实心,即不吐虚言,不好虚名,不做虚事, 崇尚实干。在他看来,与其注重虚名,不如脚踏实地做事。

二是身教为重, 严慈并兼。田博士有 9 个子女,对子女教育问题,他言语甚少,从不打骂, 主要通过身教带动他们。“我深深感到身教好过言教,话太多反令儿女生厌。要儿女孝顺我,爱戴我, 必须我自己先尊重父母。”[38]对一般人视为平常不过的错误,他也要和颜悦色地提出纠正。

三是遗子以德,鼓励自立。田博士认为: “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于后人。” 因此, 他早在1982年即预立遗嘱, 除将田氏化工厂留给子女经营外,其余财产全部捐给田家炳基金会, 开展慈善事业。鼓励子女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39]

(五) 融合世界文明,打造特色的优质办学观

融合世界文明,注重教育国际化是田家炳学校管理思想的鲜明特色。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必须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融合世界文明。[40]  “当今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你怎么能只按老规矩、老手段、老技能闭门造车,不走出大门面向世界呢?”[41]田博士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破解高等师范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世界课程改革的经验, 他资助教育部进行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二是通过与教育部、相关省市教育厅、高校合作进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发展培训项目,让培训学员走出内地、走出山区, 到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及中小学进行培训学习。三是组织 “香港志愿者” 及田家炳中学的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加强香港地区与祖国内地学生的联谊活动,增强师生的跨文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

田博士将企业成功的管理思想与经验迁移到学校管理中,构成了他的学校管理理念。他主张, 优质学校除了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师队伍, 还须整合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现在各地田中都积极维护田中的品牌。田中品牌的核心是 “重视德育, 透过身教言传, 令学生建立良好的品德”[42]。他希望田家炳基金会通过关心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全国田家炳中学联谊会, 举办中学校长论坛,强化道德教育等多种举措, 形成田家炳中学的优质办学特色。在优质办学教育理念指引下,各地田家炳学校正在努力建设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如,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结合田博士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于2005 年开发完成了德育校本课程 “田家炳之路”。[43]大埔县田家炳小学以田家炳精神为核心, 形成了 “敦 品教育” 的办学特色。[44]

三、价值意蕴

(一) 有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 对促进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将教育发展作为中国强盛的基础工程,将巨大的人口包袱变为巨大人力资源甚至人才资源,是我国振兴富强的基本策略。这一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如何根治贫穷落后的现状,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具有战略先导作用。我国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认识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逐步确定的,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百废待兴,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仍是主要问题,因而关于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摆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粉碎 “四人帮” 后,1977 年, 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率先提出 “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的思想;[45]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 年,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十二大基础上,将 “战略重点之一” 上升为“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正式提出“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变成国家意志的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田博士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虽然在时间上与我国教育优先战略决策具有同步性,但田博士用他的捐资兴教的事实在实践上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具有极大的引导和实践效应。

田博士对教育本质、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决定了他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的坚定信念, 这才有了他与基金会将90% 的资金投入到发展教育事业的捐献活动,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中国当代教育的传奇。

(二) 有力推动全面课程改革, 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助力作用
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是田家炳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这些思想与实践为我国把 “立德树人” 确立为教育根本任务提供了有益参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田博士从自我成功发展的人生经历中深切感悟到 “品德比学问更重要”,“这是我千真万确的经验之谈”。[46]因此,在基金会成立之初,他就高瞻远瞩地将 “促进道德教育,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作为基金会的基本使命,写进基金会章程中。

他强调,学校要加强德育,培养有道德品质的人。必须把科学教育同人文精神培养、知识学习与个人素质全面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寓以具体的内容,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家庭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德育途径和方法,这对今天如何深化课程改革、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 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发展, 对加快教师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国之源,良师是德才兼备的教师,培养良师、师范先行等关于教师教育的战略认识是田家炳教育思想最厚重的部分,对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教师教育思想是田家炳捐助师范教育和基金会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从1988 年捐资梅州市嘉应教育学院 “田家炳教学大楼” 开始至今,他先后捐资93 所师范大学建立教育书院、改善师范院校办学条件,与教育部、甘肃省教育厅等合作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等。30多年来,基金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师, 对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田博士不但自己大力投资教师教育,而且希望通过他的捐资行为呼吁国家和全社会更多地关注教育、振兴教师教育。田博士倡导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的思想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和采纳。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 《意见》),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发展战略地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也标志着这一战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意见》决定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 努力形成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我国开始步入 “贵师重傅”的强国大道。

(四) 对传承客家区域崇文重教优良传统, 弘扬客家文化具有推动作用
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由于田博士在世界各地教育事业方面的卓越贡献,1993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 的小行星命名为 “田家炳星”,1994年美国环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 香港大学授予其名誉院士荣衔,国内30余省、市、县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数十所大学聘其为荣誉教授。随着田博士事迹的传播,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目光在关注田家炳博士的同时,也关注他所在的集体———客家, 从而为客家这一族群增添声誉,不断提高客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弘扬了客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天津师范大学原校长靳润成评价田家炳说: “作为兴学重教的时代先锋,不仅用数以亿计的资金捐助大中小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主张和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特别是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这一振聋发聩的兴教口号, 也必将载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47]

(五) 有利于加强家庭教育, 优化教育生态,增强教育效果
田博士从自我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以及后来自己教养9个子女成长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他提出,家庭教育是人发展的基础, 是教育的根。言传身教、家国统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既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的继承,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家庭教育目的、方法和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对呼吁和引导当下父母重视家庭教育,解决当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优化教育生态, 凝聚教育合力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12]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 .关于我们(创办人简介)
[EB/OL].http://www.tinkaping.org/hk/about/history.html,
2018-6-15.
[2]爱国兴教的田家炳编辑委员会 .爱国兴教的田家炳[M].台北:学海出版社公司,2004:357.
[3]杜德栎 .客家区域教学文化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6.
[4][6][7][9][11][14][23][36][39][42]田家炳 .我的幸福人生[M].香 港:田家炳基金会编辑 委员会,2014:
162、159、41、85-88、45、137-139、162、32、128、160.
[5][17][24][46]王 庆生  .德被华夏的田家炳访谈 录[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59、60-61、399.
[8][13][16][18][19][20][22][25][26][27][29][30]
[32][34][37][38][40][41]天津师范大学 .田家炳兴学重教文献集成 [M].天 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486、488、
478、489、489、488、338、489、487、340、500、387、489、703-
706、500、536、489、36.
[10][33]田荣先 .田家炳基金会银禧纪念集[M].香港:田家炳基金会,2008:212、213.
[15][31]《田家炳传》编撰 委员会 .履仁崇义的田家 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19、310.
[21]云南师范大学 .名标星座的田家炳[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31.
[28][35]唐志成 .德高义重的田家炳[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35、84.
[43]戴慧 .“田家炳之路”的开发和实施[J].中国德育,
2007(3):81-82.
[44]房顺康,钟志浩 .践行家炳精神 打造特色品牌[J].师道,2016(5):14.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9.
[47]天津师范大学 .泽荫华夏的田家炳[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

《田家炳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意蕴》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28/2018082811245946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